江蘇省鹽城中學—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年級地理(選修)試卷 (.11)命題人:李小玲 孫琴 審題人:孫琴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相應的方框內填涂(18小題,每題4分,共72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國形成了特點各異的三大自然區;卮1~2題。1.我國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規律,敘述正確的是 A.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B.河流水量從向依次增大 C.地貌從西向東為山地—高原—平原 D.氣溫無論冬夏均為由南向北遞減2.關于三大自然區的敘述,錯誤的是 A.東部季風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熱量為基礎 B.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水分為基礎 C.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主要隨海拔的升高而發生變化 D.三大自然區存在內部差異均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讀“世界人口、資源、環境污染相關曲線示意圖1”,回答3~5題。3.對三條曲線說法正確的是A.①人口曲線 ②資源曲線 ③環境污染曲線B.①資源曲線 ②人口曲線 ③環境污染曲線C.①人口曲線 ②環境污染曲線 ③資源曲線D.①環境污染曲線 ②資源曲線 ③人口曲線4.2000年以前人口、資源和環境污染發展的趨勢,主要體現的人地關系理論思想是A.地理環境決定論 B.人類中心論 圖1C.人地伙伴論 D.“天人合一”思想5.人類在人口、資源、環境方面要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下列措施中并不正確的是 A.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B.發展科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C.,GDP的增長 D.加強環保管理,提高大眾的環保認識據報載,我國江西省中南部山區出現大片“紅色荒漠”,即在亞熱帶濕潤的巖溶地區,土壤遭受嚴重侵蝕,基巖裸露,地表出現出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據此,回答6~8題。6.“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水蝕作用 D.沉積作用7.“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A.濫伐森林 B.過度放牧 C.開山取石 D.環境污染 8.根據江西丘陵山區自然條件的特點,對“紅色荒漠”進行治理工作應當先做好的工作是A.大力開荒種田,保持植物覆蓋率 B.農業生產加強綜合開發 C.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D.徹底退耕還林“PPE怪圈”是指貧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環境(environment)之間形成的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如圖2所示。讀圖完成9~10題。 圖29.在圖2中,a、b、c、d四點代表的人口增長狀況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A.a點 B.b點 C.c點 D.d點10.下列國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坦桑尼亞 B.肯尼亞 C.加拿大 D.阿富汗圖3是中國產業轉移路線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11.有關我國產業轉移方向的敘述,正確的是圖3A.海外產業首先向我國沿海經濟區轉移? B.海外產業向我國轉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C.目前,制造業開始向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等地區轉移?D.目前,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中西部地區12.有關我國產業轉移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使沿海地區工業產值呈下降趨勢?B.促進長三角的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C.三次產業轉移均促進了珠三角的產業升級?D.對遷出地來說可能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圖4為“M河流域水系分布圖及其干流河床對應的剖面圖”,讀圖回答13~15題。圖413.計劃開發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壩的最理想位置是 A.a處 B.b處 C.c處 D.d處14.該流域最易發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A.a處 B.b處 C.c處 D.d處15.M河流域植樹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態功能是 A.防風固沙 B.調節氣候 C.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環境讀黃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圖5,完成16~18題。16.關于圖中a、b、c、d利用和治理措施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A. a處通常用作耕地 B.b處適宜開墾成梯田,種植水稻 C.c處應大力植樹造林 D.d處宜打壩建庫 圖517.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①植樹造林 ②平整土地 ③修建水庫 ④深耕改土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18.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黃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濕性 ②黃土高原地區夏季多暴雨③黃土土質疏松 ④森林破壞嚴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二、雙向選擇題:在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相應的方框內填涂(8小題,每題4分,共32分)!吨袊沙掷m發展戰略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五大支持系統。報告以1995年全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為100.圖6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統的能力指數。讀圖回答19~20題。19.1995~ 2010年發展支持系統發展最快,其代價有圖6A.大量消耗資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長緩慢20.為保障各支持系統協調發展,應大力加強A.社會保障建設 B.經濟基礎建設C.農業基礎建設 D.生態與環境建設讀“西電東送示意圖7”,回答21~22題。21.下列有關輸出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有A.北線輸出的既有火電,又有水電B.南線輸出是地勢第二、第三階梯交界處的水電C.線輸出區的水能蘊藏量居全國第一D.輸出電能的省區均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22.有關輸入地區的正確說法有A.輸入地區均位于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圖7B.輸入地區均發達的基地C.輸入地區主要能源不足,發展工業所必須的其他資源配套較好D.輸入地區已初步形成我國的城市群(帶)23.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相比,圖示平原地區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A.交通發達B.人均耕地面積廣C.D.熱量不足24.以下不屬于該商品糧基地特點的是 A.以私營農場的經營方式為主B.糧食商品率處于較低水平C.已經形成糧食作物的地區專業化生產D.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山西是我國煤炭輸出最多的省區,隨著煤炭深加工的發展,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圖9是“山西某地煤炭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示意圖”,讀圖完成25~26題。 圖925.該地生產結構的變化,其社會經濟效益表現在 A.減輕交通運輸的壓力 B.提高煤炭生產的產量 C.促進產業結構的轉換 D.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26.該生產結構的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A.實現了廢棄物的零排放 B.減緩當地氣候變暖的趨勢 C.加劇了當地大氣、水的污染 D.加劇當地水資源的短缺選擇題答案填入下表:題號答案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題號212223242526答案三、綜合題(共4大題,46分).讀英國和日本兩國圖10,回答下列問題。(1分) 圖10(1)區域比較是區域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下表中列出兩國在區域差異比較方面的要素: 兩國區域差異比較的要素(至少各個)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2)兩國工業發展的差異:英國早期工業大都建在 產區,具有明顯的“ 型”特點。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大部分靠進口,因此工業和城市集中在 沿岸,表現出明顯的“ 型”特點。(3)近年來日本工業開始向國外轉移,原因是 和 。.讀長江流域示意圖11,回答下列問題.(1分)圖11(1)長江流域多數地區屬于 氣候 。長江 游地區水能資源最為豐富。(2)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中占有突出地位。已形成以 為中心的下游經濟區,以 為中心的中游經濟區,以 中心的上游經濟區。(填圖中字母)(3)簡要分析長江洪災產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4)長江上游地區必須搞好建設,中游地區以防治長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為重要任務,下游地區綜合整治 是重要任務。.讀圖12,分析回答我國一些地區出現的環境問題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分) 圖12(1)①地區位于 高原,沙漠化的人為原因有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我國在這些沙漠化嚴重的地區進行的巨大林業生態工程是____ ____工程。(3)②地區沙漠化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③地區酸雨危害嚴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④地區出現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讀我國兩個三角洲圖(圖13),并回答下列問題。11分)圖13(1)比較分析兩區域工業發展共同的區位條件。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2)乙區域與甲區域相比,工業發展在 、 、 等方面處于劣勢。(3)甲乙兩區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我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地理(選修) 暫缺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97773.html
相關閱讀: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