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選擇題 (共60分)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要求的。
1.有關區域及其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各區域間沒有明顯的區別
B?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個區域,認識了這里的人們,也就知道了該區域的特點
C?區域內部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很難形成區域特點
D?區域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指標劃分出來的
2.下列關于各區域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三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水分 B?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熱量
C?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華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熱量
3.長江中下游平原在開發早期,農業經濟落后于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A?雨熱同期的氣候 B?黏重的土質 C?單一的農作物品種 D?平坦的地勢
4.下列關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地勢平坦開闊,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B.生長季節短,適宜玉米、棉花、冬小麥、油菜的種植
C.水稻土分布廣泛,因此主要發展水田耕作業,大面積種植水稻
D.受長白山阻擋,降水由西向東減少,東部降水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5.有關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兩區域相比,敘述錯誤的是
A.前者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后者為溫帶季風氣候 B.兩地都為高產土壤,土地條件相同
C.前者礦產資源貧乏,后者礦產資源豐富 D.前者以水田為主,后者則以旱作為主
6.有關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
B.主要的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
C.位于沿海航線的中樞,又是長江入海的門戶,商業貿易發達
D.依據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不變的
B.會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C.“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是對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長階段的描述
D.現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創仍是全國的“糧倉”
8.下列關于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俣嘉挥谄皆貐^ ②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③都位于第三階梯 ④雨熱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房屋的建設,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據此回答9~10題。
9.西亞和北非地區的大多數房屋墻壁厚、窗戶小,色淺,這是:
A.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的緣故 B.為了適應炎熱干燥、多風沙的氣候
C.受宗教的影響的緣故 D.防冬季的寒冷
10.菲律賓及我國海南島的房屋窗戶少而小,常常前后門均開,這是為了
A.防臺風、防潮濕 B.防烈日 C.防洪水 D.防潮濕、防寒潮
11.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的房屋窗戶多向:
A.北開 B.南開 C.東開 D.西開
12.下列關于長江下游平原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產規模大 B.機械化程度高
C.全國“糧倉”的地位下降 D.糧食商品率極高
某同學在他的《我的家鄉》作文中寫道:“四月的早晨,廣闊低平的田野一望無盡,船兒在密如珠網的河流中穿梭,微風徐來,田是綠油油的稻秧,迎風起舞。池中的魚兒時而躍出水面,塘邊上蔗苗茁壯,果樹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睋嘶卮�13--14題。
13.田曉的家鄉位于下列哪個地區
A.黃淮海平原 B.東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14.該地的氣候類型及耕作土壤分別是
A.溫帶季風氣候、黃土 B.溫帶季風氣候、黑鈣土
C.亞熱帶季風氣候、紅壤 D.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土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15---16題。
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吐魯番盆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景觀,有許多方面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堪稱獨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強烈興趣。所產長絨棉、瓜果品種優異,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馳名中外。
15.太湖平原和吐魯番盆地位于不同的區域上,根本原因
A.緯度差異巨大 B.空間距離遙遠
C.中間相隔更多地形區 D.整體狀況差異明顯
16.對兩地農業的發展方向的敘述,正確的
的是
A.太湖平原和吐魯番盆地都以農耕業為主
B.太湖平原注重發展外向型農業,吐魯番盆地立足于干旱農業
C.太湖平原突出農業技術的投入,吐魯番盆地保持自然農業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為旱地,吐魯番盆地注意灌溉農業的發展
據新華社2008年2月21日電,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宣布,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芯片“領航一號”已于日前在上海研制成功。作為由中國獨立建造的衛星定位系統,“北斗”計劃一直受到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國產導航芯片的誕生,更被視為其相關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兩種服務方式: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所此回答17---20題。
17.我國“北斗”系統主要屬于下面那一類現代技術
A.GPS B.RS C.GIS D.3S
18.“北斗”系統可能用于以下工作
�、俳煌ㄟ\輸 ②搜索營救 ③調度指揮 ④導彈發射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9.下圖是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顯示大屏幕所顯示的內容,該內容屬于
A.地圖 B.電子地圖 C.遙感圖象 D.模擬圖象
20.為監測并分析城市化過程發展變化趨勢,應采用的現代化技術是 �、佟氨倍贰毕到y ②遙感技術
�、鄣乩硇畔⑾到y ④雷達系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倬嗪Q筮h ②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對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緯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關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過度放牧、開墾、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實施跨流域調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徑
D.建國以后,該地區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荒漠化日趨嚴重,其關鍵是缺水,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
行之有效的是
A.啟動“南水北調”西線方案,再從黃河引水到甘肅和新疆
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限制畜牧業發展,使草場得到生息和恢復
D.發展節水灌溉、綠洲農業,采取休耕制,退耕還草、退耕還林保護生態資源
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東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變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水分差異造成的 B.熱量差異造成的
C.地形差異造成的 D.人類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25.下列有關綠洲形成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綠洲水源只有坎兒井和水窖兩種形式 B.綠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積沖積扇和沖積平原上
C.綠洲的土壤積水、保肥能力較差
D.綠洲地區有豐富的降水,完全能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
26.西部大開發首先要
A.發展高新產業,加快城市化進程 B.人口外遷,減輕環境壓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產田 D.抓好基礎和生態環境建設
綠洲的發生、發展和演變,完全與水源有關。有水是綠洲,無水變沙漠。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2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做法是
A.開墾草原,盡可能擴大耕地,多種糧食 B.在草原地區退耕還牧且適量放牧
C.樵采天然植被,解決燃料不足問題
D.在內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庫,擴大流域的灌溉
下圖左半部分是某地貧困和生態環境惡化循環示意圖,右半部分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28--30題。
28.圖中①②代表的含義分別是
A.開墾土地 耕地增加 B.毀林開荒 水土流失
C.退耕還林 耕地減少 D. 科學種田 單產提高
29.圖中①②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地理環境的
A.整體性 B.差異性 C. 多樣性 D.層次性
30.③是擺脫惡性循環、形成良性發展的關鍵,它應當是
A.大力發展糧食生產 B.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 C.大力發展重工業 D.農林牧綜合治理
第二卷綜合題 (共40分)
3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建設農業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下面是我國兩大重要的商品農業生
產基地(20分)
(1)試比較甲、乙兩區域平原地區優勢農產品的差異。(4分)
區域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甲
乙
(2)從自然角度考慮,圖中乙區域C、D平原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么?該如何解決?
(4分)
(3)甲、乙兩商品糧基地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為:甲是 ,乙是 。甲區域的農業發展與乙區域相比,有哪些優勢區位條件? (8分)
(4)分析甲區域A平原糧食單產高但商品率較低的主要原因。(4分)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20分)
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年平均降水量由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50毫米以下。長期的干旱,使這里形成的獨特的自然景觀。其要素如圖6所示: (1)按相關關系將下列字母填在框圖相應的位置上。(2分)
A、干旱 B、降水稀少
(2)在西北地區地理環境形成中,對西北地區地理環境形成起主導作用的是什么?(2分)
(3)西北地區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征?(1分)自東向西依次出現什么植被景觀?(3分)
(4)形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7分)應采取什么措施解決?(5分)
\ 一、選擇題
12345678910
DDBABDBDBA
11121314151617181920
ACCDDBABCB
21222324252627282930
CBDABDBBAD
31.(20分)(1)(4分)
區域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甲水稻油菜、棉花等
乙春小麥、玉米甜菜、大豆等
(2)低溫(熱量條件較差)。(2分)
辦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溫良種;采取溫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溫措施。(2分)
(3)季風水田農業 商品谷物農業 熱量條件優越,勞動力素質和科技水平較高。(8分)
(4)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小,土地破碎,不易進行機械化。(4分)
32.(20分) (1)B A(2分) (2)深居內陸,各方水(汽難)到達,氣候干旱; (2分)
(3)降水自東向西減少;(1分) 植被自東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分)
(4)荒漠化的原因:(7分)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和氣候異常
人為原因:根本原因--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谌祟惢顒硬划�,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
措施(5分):合理利用水資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ƒ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以上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綜合測試卷及答案,相信對你有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162797.html
相關閱讀: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