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普通高中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二歷史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題,50分)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8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 ,共 50分)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在第5頁的答題卡內。)1. 右圖是《孔子問禮于老子》。下列屬于道家學說的是A.兼愛、非攻、尚賢、節用B.“無為”“逍遙”“以無事取天下”C.利用權術駕馭大臣D.制天命而用之墨子堅決反對“攻伐無罪之國”,即所謂“非攻”;但同時他又在《墨子》一書中詳細解析了戰國時期城防工事的戰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員的配備等。這說明①墨子反對一切戰爭 ②墨子不是單純的和平主義者,他主張戰爭的正義性、勰又鲝堃苑e極的軍事謀略抵御外來進攻 ④墨子的“非攻”帶有虛偽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A.“人倫者,天理也” B.“存天理,滅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無物”“心外無理”5. 據說,晝夜苦思的王陽明,終于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側面說明王陽明“求理”的途徑是 A.圣人托夢 B.內心自省 C.行萬里路 D.讀萬卷書6. “道統”即為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統自任”。梁啟超說:“桐城派……以孔、孟、韓、歐、程、朱以來之道統自任,而與當時所謂漢學(專于研究經史、訓詁考據之學)者互相輕!笨梢娡┏桥稍谖膶W創作上 A.提倡經世致用 B.主張“知行合一” C.顛覆了理學傳統 D.宣揚人倫即天理7. 有學者認為:“明清之際……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筆鋒對以往正統宋明理學做出了總結性批判,從儒學內部逐漸發展出一個脫離程朱理學樊籬的、異質的新思想系統!辈牧纤f的“異質” A.體現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訴求 B.沒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疇 C.是封建晚期“西學東漸”的產物 D.對當時中國的社會轉型影響巨大8. 普羅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么東西。有許多東西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對此言論內涵的理解,準確的是A.人要在自己的靈魂中發現神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類自己D.慨嘆人生短暫認識有限A. 智者運動 B. 文藝復興 C. 宗教改革 D. 啟蒙運動10.觀察下圖,圖一文學作品(《十日談》)的內容與圖二(《紅樓夢》)的內容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A.反專制王權 B.反教會壓迫 C.反殖民侵略 D.反封建禮教11. 恩格斯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革命!谒墓廨x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這次革命指的是 A.古希臘智者運動 B.文藝復興活動 C.宗教改革運動? D.啟蒙運動12. 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代表人物是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亞 C.但丁 D.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所著《哲學書簡》里評論某國的政治說:“這個國家的人民曾抵抗過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權力受到節制。他們建立了一個明智的政體,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無法做惡事;其貴族很有勢力,但不仗勢欺人;其平民能夠參與政治,卻并未導致混亂。”根據伏爾泰的評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伏爾泰評論的這個國家應是16世紀的英國 B.伏爾泰主張實行君主專制C.伏爾泰認為貴族政治與平民政治是可以兼容的D.伏爾泰的政治主張是保守落后的1.在《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鳩通過一位在法國旅游的波斯貴族朋友的通信,評論法國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等問題。他認為,如果國王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人們就應當推翻他的統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孟德斯鳩并不否定國王的存在B.孟德斯鳩主張推翻專制實現共和C.孟德斯鳩認為國王應通過行政權為人民服務D.孟德斯鳩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對于伏爾泰、盧梭的評判,歌德說:“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赫爾岑則說得更為坦率:“當伏爾泰還為了文明與愚昧無知戰斗時,盧梭卻已經痛斥這種人的文明了!彼麄兊脑u價主要是針對盧梭的A.天賦人權B.倡導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C.人民主權D.人是萬物的尺度C.觀察風水 D.水上航行18. 下圖是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的“斬竹漂塘”“蕩料入簾”插圖,圖片所反映的這項古代中國重要發明是A.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B.經畢升改進而出現革命性變革C.書寫材料中的一次偉大革命D.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準備了條件20. 人類上天攬月的夢想自古就有,我國月球探測工程標志以中國書法的筆觸,抽象地勾勒出一輪圓月,一雙腳印踏在其上,象征著月球探索工程的終極夢想。根據上述意境判斷,該標志是21. 下圖所示的一套郵票是為了紀念古代著名劇作家而發行的。他是A.蘇東坡 B.關漢卿 C.司馬相如 D.馬致遠22.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個人手執牛尾跳舞的樣子,后來加上“舛”(雙腳形),強調雙腳配合雙手和樂曲有節奏地跳躍。材料說明漢字A.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B.以圖畫文字為基礎逐步演變發展C.都是由象形文字構成的 D.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 23.20世紀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家W?C?丹皮爾說:“當哥白尼把地球從宇宙中心的高傲地位上推下來,牛頓把天體現象收服到日常習見的機械定律管制之下的時候,許多構成整個神意啟示理論基礎的默認假設,恰好也遭到了破壞。”這段話表明A.文藝復興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B.天文學與物理學的進步顛覆了封建神學創世說C.哥白尼否認了人類萬物之靈的高傲地位D.科學的進步拓展了人們的心理視野 學優首發24.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至19世紀中期,一系列工具機(機械制造裝置,通常用于精密切削金屬以生產其他機器)不僅被發明應用,而且能進行配套生產。這表明A.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國家展開B.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全世界展開C.第一次工業革命向精細化方向發展D.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25. 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員大衛?克拉克曾經這樣說過:“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于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么重要的進展,然而對于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边@段話著重強調的是A.互聯網的技術含量低B.電子郵件并非先進技術C.互聯網和電子郵件對人的重大影響D.電子郵件只是一種全新的交流模式選擇題答題卡題號1234567答案題號891011121314答案題號15161718192021答案題號22232425答案第Ⅱ卷(非選擇題 50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道小題,第26題14分,第27題19分,第28題17分,共50分)26. (14分)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 材料二 仲舒復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孔子與董仲舒的思想主張,(4分)并指出兩種主張的不同結局及其原因。(4分)材料三 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亙古亙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宮便殿奏札》材料四 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 ——李贄《藏書卷》 (2)據材料三、四,分析朱熹與李贄的觀點有何不同?(4分) 說明了什么問題?(2分)27.(19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1)根據材料一概括蘇格拉底的基本觀點。(分)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基于怎樣的背景?(分) ——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2)根據材料二概括馬丁?路德的主張。(分)說明這一主張的積極意義。(分) ——康德《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什么是啟蒙?》(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的政治構想。(分)這些構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闡述的哪一觀點的體現?(分)這表明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怎樣的新高度?(分)第Ⅰ卷(選擇題 ,共 50分)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在第5頁的答題卡內。)1.B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思想家的主張。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無為”“逍遙”的處世方法,故答案為B。 B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墨子不可能反對一切戰爭,故①錯誤;從墨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看,④是不正確的。 C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么東西”,說明作者否認神的意志,“有許多東西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說明作者注重反思人類自己。故選C。11. B 關鍵信息“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 中世紀被稱為歐洲的“蒙昧時代”,天主教會象一個幽靈統治著文化思想,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使天主教會的權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12. B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稱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三杰,不是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代表人物。 C根據伏爾泰的評論可知,這個國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35170.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測試卷(有答案)
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寒假試題
上學期高二寒假歷史試題精編
浙江省溫州2012年高二歷史下冊階段性測試題(帶答案)
湖南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