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小編準備了高二地理寒假作業解析,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答案解析
1.C2.D3.C
1.【解析】1題由材料可知,黃土覆蓋層厚度應該是黃土表面的高度減去黃土底面(基巖表面)的高度,根據等值線的遞變規律及同圖等值距相等的原理,兩條等高線之間高差為20米,
甲地的黃土表面的高度在820~840之間,黃土底面(基巖表面)的高度在800~820之間,其差值在0~40之間,乙地的黃土表面的高度在840~860之間,黃土底面(基巖表面)的高度在800~820之間,其差值在20~60之間,丙地的黃土表面的高度在860~880之間,黃土底面(基巖表面)的高度在780~800之間,其差值在60~100之間,丁地的黃土表面的高度在880~900之間,黃土底面(基巖表面)的高度在840~860之間,其差值在20~60之間,由此可知黃土覆蓋層可能最厚的是丙地。
2題窯洞冬暖夏涼是這種民居的特點,與當地的氣候沒有關系,黃土表層吸熱強會導致夏天更為炎熱,不會是涼爽,所以應該是因為窯洞的墻體厚、保溫性能好。
3題丁地與其他三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黃土表面等高線最為稀疏,因此地勢平緩,這樣有利于修建窯洞,據圖看不出河流的分布,丙地是位于陽坡和夏季風的迎風坡。
4.D5.D6.C
【解析】4題據圖判斷巴西甘蔗種植區主要位于巴西高原和東部沿海地區,A錯;甘蔗種植區河網較稀疏,B錯;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為平原土壤特征,C錯;東部沿海地區水陸交通便利,且東南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廉價,故D選項正確。
5題題干中蔗糖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說明生產乙醇汽油的原料豐富;由于石油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生產乙醇汽油可以緩解石油資源短缺;乙醇汽油是清潔能源,有利于保護環境;目前大量生產乙醇汽油是為了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乙醇汽油國際市場需求量大,故D選項正確。
6題據圖判斷巴西多鐵礦石分布,結合材料,鐵礦石產品價格下跌,巴西政府應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利用本國豐富的礦產優勢,使重化工業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來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故C選項正確。
7.A8.D
【解析】7.據圖可以判斷城市人口密度與人均年石油消費量之間大致呈負相關:城市人口密度越小,人均年石油消費量越大;城市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年石油消費量越小。故A正確。
8題據圖可以看出香港在所列舉的世界部分城市中其人口密度是最大的,聯系香港的相關知識,可判斷其人均年石油消費量較低與地狹人稠有關,故D正確。經濟落后與香港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是不相符的;香港位于中東東亞繁忙的海上石油貿易線上,可方便獲得充足的石油供應;重視環保對降低人均年石油消費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
9.C10.D
【解析】9題由圖可知,森林、草原面積不斷下降,而耕地和牧場面積不斷增加,這主要是人口增加導致的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導致。
10題根據所學知識,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河流的含沙量會增加;植被破壞后,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發生旱澇災害的幾率會增加,水資源短缺會加劇。
綜合題
11.(1)農業人口轉移方向:農業人口向工業金三角遷移;農業人口向國外遷移。影響:提高城市化水平。
(2)差異:北部水電站多。原因:北部位于西南風迎風坡,降水多,流量大;北部地形起伏落差大;北部地形復雜支流多;北部海拔高,夏季有冰雪融水補給(流量季節變化較小)。
(3)保護作用:匯入的泥沙量減少;?湖不易淤積。新環境問題:淡水和泥沙匯入減少,環境變化(鹽度升高);生態破壞;凈化速度變慢,污染加重。(注: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解析】(1)讀圖可知,農業人口主要向工業金三角地帶和國外轉移,農業人口的轉出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2)此處可從氣候、降水、地形、海拔、水量等因素入手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保護作用:主要是能夠減少泥沙量的流入,?湖不易淤積;新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淡水的流入變少,環境會發生改變;此外,河流更新進化的速度變慢,污染將更加嚴重。
12.【答案解析】(1)分布特征: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區(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區);都分布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區(地形崎嶇的地區);分布較分散(或都分布在30N以南或分布在具體位置如云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浙江西南部等)
(2)A的等級高于B的原因:A地山高谷深,地勢落差大,地勢起伏大于B地;A地地質構造比B地更不穩定(更活躍)
【解析】第(1),結合圖例從日等降水量線分布、地形特征描述即可。第(2)題,圖示預警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結合所學判斷是滑坡和泥石流。其形成原因從降水、地質結構、地形特征、植被覆蓋分析。
13.【答案解析】
主要污染源: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生活污水。(防治措施:制定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強水環境管理與監測;加強水污染治理的配套工程建設,依法治理水污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解析】污染源比較簡單,根據常識和材料即可得出。根據材料從產生污染的根源提出防治的措施:立法規劃、管理檢測、建設治理、清潔生產、環保觀念。
高二地理寒假作業解析介紹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63202.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