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地理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步試題(含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3 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每一練(人教版選修5)

一、選擇題

1.如果右圖表示的是某條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變化曲線,則在這期間該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陂_辟了運輸線、奂庸塘朔篮榇蟮 ④流域內植被遭到破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面為一組剖面示意圖,該組圖反映了我國華北某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由t1至t4時期的歷史變化過程(t1至t4時期氣候變化甚微,可忽略不計,圖中河流斷面位于中游處)。據圖回答2~3題。


2.圖示t4時期河流斷面處的河水年徑流量變化情況與t1時期相比,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A.豐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減小
B.年徑流量季節變化不大
C.洪峰流量減小,且出現頻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減小
3.造成該河流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
①過度放牧致使草場涵養水、調節徑流的功能減弱、趪焯飳е潞凑{蓄洪峰的能力下降、圻^度砍伐、開墾地,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④城市面積擴大,加大了地表徑流量,加快了徑流匯集的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讀圖,回答4~6題。

4.圖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  )
A.水土流失嚴重 B.洪水頻發
C.地下水位不斷下降 D.海水入侵
5.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  )
A.過量開采地下水 B.實施南水北調工程
C.沙塵暴盛行 D.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6.該問題可能誘發的自然災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崩 D.地面沉降


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城市化也會帶一些問題。讀圖回答7~8題。
7.結合城市化前后的水過程示意圖,判斷下面對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環環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徑流變化曲線
B.城市化后地下徑流量變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徑流量減少
D.城市化后的蒸發量減少
8.為了減少城市洪水的頻率,應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設高架橋,增高道路的路基
B.對樓房建筑進行加固,減小易損性
C.開辟綠地,轉變土地利用類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題號12345678
答案
二、綜合題
9.近些年,自然災害在全球范圍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影響著人類生命安全,給人類造成極大經濟損失,對自然環境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根據所給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一般年份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估計表

災害種類糧食損失
(億千克)直接經濟損失
(億元人民幣)
干旱200~250150~200
洪澇100150~200
風暴潮2.5~550~60
冰雹與低溫15~2520~30
森林火災/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2.5~520~30
風沙和沙漠化2.5~520~30
(1)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是什么?簡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庫會改變自然環境的一些特點。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發生洪水泛濫,陜西人就怪罪于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庫的管理者卻認為洪水泛濫是陜西人自己造成的。請結合有關地理知識站在水庫管理者的角度分析這是為什么?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誘發地質災害。簡述當今世界,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成災強度不斷提高的原因。

參考答案
1.C [圖中a、b兩條曲線具有明顯的差異,a曲線起伏和緩,說明徑流量季節變化;b曲線起伏大,說明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汛期易出現洪災,枯水期易發生旱災。由兩條流量過程線的比較可知,若由b曲線變為a曲線,說明徑流受到了調節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庫。若由a曲線變為b曲線,有可能流域內植被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流調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出現“大雨大水,無雨無水”的現象。]
2.A [從示意圖看,t1至t4時期出現城市化和坡地開墾現象,植被覆蓋率明顯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養水的功能均減弱,年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現頻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劇,春季流量應該減小。]
3.D [由圖可看出該地區林地面積減小,城鎮面積擴大,故選D。]
4.C [從圖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過程線看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趨勢。]
5.A [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一是補給量減少,二是過量開采。地下水埋深的年內變化為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原因是春夏期間地下水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現象很嚴重。]
6.D [地面沉降是一種緩慢發展的地質災害,是由于人類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沖積平原地區尤為突出。]
7.D [圖中有三條曲線,其中一條表示自然降水過程,在圖中已作說明。①②兩曲線表示降水量、地表徑流量的變化過程。顯然曲線①與②相比,洪峰陡且出現的時間提前,應該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徑流變化曲線。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林地,水循環中下滲水量減少,與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徑流增加,而地下徑流減少。樓群與硬化的路面不僅阻礙了水下滲的通道,也截斷了蒸發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發量會減少。]
8.C [開辟綠地,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滲,從而減小城市洪水的頻率,其他選項的措施對減小洪水的頻率作用不大。]
9.(1)干旱與洪澇!∥覈鴸|部季風區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風的影響導致鋒面雨帶的推移而形成,季風環流不穩定,會引起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壓的強弱、進退決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就會引起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我國眾多的人口和悠久的農業歷史使得旱澇災害影響加大。
(2)三門峽水庫的管理者認為洪水泛濫是陜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明顯,導致黃河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嚴重,也使得渭河許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懸河”。
(3)人類活動破壞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人類活動加大受災體的易損程度;人類活動對災情有“放大”作用。
解析 本題考查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第(1)題,從表中分析,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為干旱和洪澇,其原因一方面體現在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降水變率大,一方面體現在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這無疑對災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黃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門峽水庫的淤積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為地上河歸根結底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顯的結果。第(3)題,可從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性,人類活動影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人類活動對災情的“縮放”作用三方面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4156.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