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教案
相關名言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為一流的國家”!  獪丶覍
“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
孫后代。”  ——《世界教育報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為本,在于育人。 ——江澤民
讓學生感受: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二戰后,日本教育開始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制度。 1957年獲理工農醫專業博士學位
的占博士總數的88%。 1965-1970年培養出19萬工科中級技術人員。
——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
二戰后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單位:億美元)
年份1952196319701976
產值17368219695544
——《國外經濟統計資料(1949-1976)》
【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
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通過的臨時憲法《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據此人民政府對舊教育進行了徹底改造。首先,改革舊學制,實行小學六年一貫制,中學三三制,大學本科四年制的新學制;改革舊課程,取消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黨義”、“公民”、“軍訓”、“童子軍”等反動課程和教材,開設革命政治課,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大專院校增開《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課程。其次,教育面向工農和工農子女,政府采取掃盲教育、工農識字教育,開辦工農業余學校。開設干部文化補習學校,工農速成中學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大學預科,數萬名工農干部、勞動模范、產業工人接受了比較正規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類學校優先錄取工農子女入學接受教育。再次,從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種文化教育的自主權。1951年教育部作出決定,將全國接受外國津貼的20所高等學校,11所改為公辦學校,9所改為中國人自辦的私立學校。此外還陸續接受了外資津貼的中學544所,小學1133所。教育領域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實現了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制定人民教育方針。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逐步完成,1954年9月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法律形式將新中國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性質確定下來。憲法第九十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并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新中國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根本的指導作用。
為貫徹這一方針,教育戰線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試驗。如:試行“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實行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的教育制度,實行工廠機關八小時工作和半工半讀的勞動制度;改革管理體制,在高校貫徹、生產、科研三結合的方針,注重調整系科結構,組建新興專業,促進科研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在中學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育,注重進行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與編寫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小學下放部分課程內容,提高教學程度,加強教材管理。1961年教育部陸續頒布了有關學校教育的暫行工作條例,對穩定教學秩序,規范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加強地方對教育事業的領導管理,按“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行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合作社辦學并舉等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建國十七年的探索,制定了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政策、制度及規章,實施了新學制,建立了人民助學金制度,設立了大批新型學校。到1965年底,我國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專業學校1265所,普通中學1.8萬所,小學168.2萬所,幼兒園1.9萬所,全國各類學校在校人數為13138.4萬人,奠定共和國教育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文革爆發,教育部門首當其沖,林彪、江青集團污蔑各級學校是資產階級一統天下,煽動學生“停課鬧革命”,各地大中學校紛紛成立紅衛兵組織進行造反,并進行大串連活動,在“破四舊”和批判所謂“反動學術權威”的活動中,許多學者、專家和教師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學校教育全面停頓,學校秩序陷于混亂狀態。1967年10月大中學校開始“復課鬧革命”,進行軍訓、學工、學農和簡單的教學,但難以扭轉教育混亂的局面。由于文革初期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壞,數以千萬計的中學畢業生無法深造,1968年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到邊遠地區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熱潮,這是當時政治的需要,更是解決中學畢業生出路問題的應急措施。中學畢業生全部放棄學習,使我國基礎教育受到巨大沖擊,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殘。據統計,文革期間我國少培養了100多萬大專畢業生和200多萬中專畢業生,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為了戰勝教育戰線的所謂資產階級力量,文革否定了建國17年來的一整套的辦學方式,課程教材設置,教學管理體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教育革命”。表現為:第一,改革學校領導體制。原有的學校教育管理體制被徹底廢除,學校的領導權轉移到“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手中,“解放軍宣傳隊”也進駐大中學校,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教育體制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嚴重后果。第二,改革教學體制。無視教育規律以及各學科的理論性、系統性,在大中小學校普遍實行所謂的“開門辦學”。要求高校文科師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和工農兵一起“批林批孔”,評法批儒。理工科則進行廠校掛鉤,大辦小工廠、小農場、組織師生與工農兵一起開展革命大批判。學校教學以階級斗爭為主課,以勞動為中心,師生紛紛進入社會大課堂,“進進出出,上上下下”,造成學校秩序的嚴重混亂,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第三,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文革開始以后,高等學校停止招生長達四年。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學校恢復招生,廢除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學制縮短為二至三年。然而由于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文化程度過低,教學秩序又難以保證,教育質量大幅下降。
文革中教育遭到嚴重破壞。長時期“停課鬧革命”和所謂“教育革命”,使中國教育事業蒙受巨大損失,在一個時期內出現了“文化斷層”、“人才斷層”,大批知識分子下放農村,經受勞動鍛煉,被迫中止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大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機會。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急劇增加,嚴重影響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拉大了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
背景。文革結束后撥亂反正,黨中央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廣大知識分子不再被罵為“臭老九”,政治上獲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日益受到青年學生的重視,全國尊師重教蔚然成風,中小學校和高等學校師資力量大幅度增長。1978年教育部確定中小學的基本學制和課程設置,恢復對教材編審體制和出版發行辦法,穩定了教學秩序,提高了教學質量,教育戰線呈現勃勃生機,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過程。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教育是實現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重要保證,普及教育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之一的地位。1983年9月鄧小平提出教育的“三個面向”,以面向現代化為基礎,提出了教育要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戰略方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教育成為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稕Q定》提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意義!翱平膛d國”戰略以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為理論基礎,是黨中央治國方略的集中體現,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抉擇,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
【教育事業的突飛猛進】
新時期“依法治教”?平膛d國戰略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逐步納入法治軌道。教育法制建設對教育改革和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規范、保障和促進作用。教育已成為除經濟以外立法最多的領域。1980年以來全國人大制定了教育法律6部,國務院頒布了教育行政法規16項,原國家教委發布了教育行政規章200多個,到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頒行了《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等法律文件,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4159.html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