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
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模、聯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偨Y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
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
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
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
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健康的人格。
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展并重的意識。
(二)內容分析
◆科技創新不斷,應用于生產領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工業、農業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發生重大變化,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形成,壟斷組織出現,為爭奪世界市場,帝國主義對外瓜分世界,出現激烈的斗爭,美國利用其經濟地位倡導新殖民主義。殖民體系形成從政治上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經濟文化方面一體化趨勢增強。
◆教材首先列舉了電氣時代到來的重大科技發明,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用地圖和表格標示出列強瓜分世界的焦點和斗爭,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和領域分析了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世界走向整體世界的表現?萍歼M步的很多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課文講述了電氣時代的來臨、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連接為一體,揭示了世界市場聯系的物質條件、殖民運行機制和整體世界形成的內涵。
[電氣時代的來臨]
介紹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成果、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變化四個問題。
1.條件:從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環境四方面分析。
2.成果:19世紀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發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科學出現突破,技術不斷創新,新發明涌現,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世界市場形成。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開辟了“電力時代”。
3.經濟結構變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汽車工業、石油工業、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也發展起來,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4.壟斷:伴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生變化,1917年在福特汽車公司建成自動生產流水線。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
[瓜分世界的狂潮]
講述了資本主義對外瓜分世界的條件、概況、爭奪的焦點和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四個問題。
1.條件: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2.概況:到19世紀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強大競爭對手,它們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奪取殖民地的欲望最為貪婪,侵略擴張活動最為瘋狂,世界絕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3.爭奪的焦點: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羅河、剛果、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區成為爭奪的焦點。
4.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在建立美洲體系的基礎上,把拉美變成自己獨占的勢力范圍,成立了“泛美同盟”。19世紀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論,即“海權論”;發動了“美西戰爭”,奪得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古巴淪為美國的保護國。20世紀初,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
[世界連接為一體]
講述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使世界發展成為整體性世界的表現。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文明地區與非工業化地區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電氣時代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加緊密。2.世界連接成為一體。
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1.美國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新殖民主義的?結合時事,美國當今對外政策又有什么特點?
答案提示:美國完成在北美大陸的擴張;美國工業發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19世紀末歐洲列強對世界的瓜分,實行排他性的殖民主義政策,對美國利益有損害。
企圖獨霸世界,在國際上大發淫威。
2.世界連接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深度。概要指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
答案提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開始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19世紀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擴張和爭奪,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基本形成。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國際分工和生產的社會化增強,各國經濟的互補性增強,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3.請任意選取幾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同一類商品,比較其不同之處,從文化的角度思考一下為什么有這些不同,并提煉商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答案提示:如美國牛仔服與中國唐裝的文化內涵的區別,反映了兩國經濟文化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區別。
[議一議] 中國目前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為什么我們還要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
答案提示:這是整體世界發展對我們發展經濟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我們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求我們向其他發達國家學習。
[自我測評]
1.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與英國工業革命各自的特點。
答案提示:以電力、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志;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代表性的產業是以科學技術為本的新興產業部門,如電氣、電機制造、鋼鐵、汽車、化工等;幾乎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見效快;迎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是在近代科學理論的直接指導下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掌握了專門知識的科學家、工程師來充當主要角色。在歐美同時展開,工業化浪潮從以前西歐個別國家擴大至北美、東歐和日本。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1)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其中美國發展最快,中國發展最慢。
(2)結合史實分析出現這一歷史現象的原因。
答案提示:從三國所處社會性質、對科技的態度、統治方式等方面分析出現不同的原因。
(3)結合現實談談你從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提示:發展市場經濟、堅持改革開放、重視科學教育事業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材料閱讀與思考] 思考:人類應該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
答案提示: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法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 了解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認識商品生產中的文化內涵。
[評價方法] 比較觀察法、個人學習檔案法。
[評價過程]
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討論交流的興趣、參與熱情等,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作出評價。
對學生收集的外國商品的比較和分析結論作出評價,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作出評價,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整體化發展中的文化多樣性,認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評價總結]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確立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觀念,確立愛好和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五)歷史問題注釋
[愛迪生]
愛迪生(1847—1931),美國偉大的發明家,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時求知欲很強,但入學三個月就被校長辱罵為“低能兒”,被勒令退學。由于家境貧苦,迫使愛迪生當了報童。12歲時,他在火車上賣報,并在火車中建立了一個小實驗室,因實驗不慎,車廂起火,不僅丟了職業,而且左耳還被車長打聾。困難和不幸沒有使他停步,1862年,他學會了收發電報技術,后來經過不懈努力,研制成電報系統。1876年,愛迪生在紐約附近的門羅公園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發明創造。從1870年起,他開始研究電燈,十余年中,與助手試驗了1600種不同的耐熱材料和六千種植物纖維,終于發明了鎢絲燈泡。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電氣技術的研究,1879年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1882年試驗電車成功,不久又發明了留聲機,并與喬治?伊斯曼共同發明了電影放映機;1883年,他發現熱電子發射現象,稱為“愛迪生效應”。此外,他在礦業、建筑和化工方面也有不少發明。愛迪生以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完成了兩千多種發明,僅1869—1910年間,經正式登記的發明就有1328種。人們稱愛迪生是天才,而在他看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愛迪生的發明繼承發展了前人科學成就,愛迪生的發明是個人對科學不懈追求的結果。
[電的故事]
人類到18世紀為止,對電和磁的知識還相當原始,但在之后的100年時間里,人類就一下子跨入了電氣時代。
一位叫伽伐尼的意大利醫生想吃青蛙,他的太太用外科小刀剝青蛙皮,當小刀失手掉在青蛙腿上,同時也碰到鋅盤時,那只死青蛙的腿劇烈地跳動了一下。伽伐尼注意到這一現象,為了“在可控制的條件下”核對這一結果,伽伐尼于1780年11月6日進行了實驗,并把實驗重復了許多次,認為蛙腿的收縮是由于動物電引起的,于1791年發表了《論電力對肌肉的作用》。伽伐尼的朋友、物理學家伏打很快弄清了蛙腿收縮的道理:神經和肌肉被外界的由金屬產生的電流激發了,并找到了產生電流的條件:“干性導體”和“濕性導體”的兩類金屬相互接觸。1800年3月伏打電堆發明,他把30塊、40塊甚至60塊銅塊與同樣多的錫塊或鋅塊連在一起,再在金屬層間充滿水(或鹽水、堿水)。從此電的研究像潮水一樣淹沒了科學界。1820年春天,丹麥化學家兼外科制藥師漢斯?克利斯蒂安?奧斯特(1777—1851)在哥本哈根大學的教室里做實驗時,將一根與伏打電堆相連的金屬絲放在磁針旁邊,發現當電流通過時,磁針會偏向一邊,像受到了某種超距作用。激動萬分的奧斯特發表了題為《電流對磁針影響的實驗》的論文,證明磁和電是有聯系的。1821年,一位思想敏銳但不出名的英國化學家法拉第在日記中寫下了一個閃光的設想:“從磁產生電!”經過10年的苦心研究,1831年法拉第取一個磁鐵從銅線圈中穿過,線圈產生電流。這就是著名的電磁感應實驗。1862年才華橫溢的麥克斯韋寫出《論物理學的力線》,用方程式揭示了電和磁之間深刻的聯系。1886年赫茲進行了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人類進入無線電時代。
電的發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加強了人類的聯系,克服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障礙,人類聯系的速度加快。
[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1896年,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的萊特兄弟,一邊干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1900年10月,萊特兄弟制成了他們的第一架滑翔機,放飛成功。弟兄倆想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后來,一名制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為他們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1903年9月,萊特兄弟的裝有發動機的飛機試飛失敗。他們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在吸取了經驗教訓后,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鐘,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布消息。不久,兄弟倆又制造出能乘坐兩個人的飛機,并且在空中飛了—個多小時。消息傳開后,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決定做—次試飛表演。1908年9月10日,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并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后,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電的應用]
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電作為新能源逐步應用于工業、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等部門,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力時代”。1902年,美國已有發電廠3621座,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1907年,德國23.3萬多家機器動力企業中,使用電動機的企業有7.1萬家,總馬力達到190萬以上,居各種動力之首,占總數的30.6%。1870年美國幾乎沒有電氣設備工業,9年以后電氣設備工廠生產了價值190萬美元的產品,1890年電器產品價值高達2180萬美元。
1875年,世界上第—座發電廠——專供弧光燈照明用電的巴黎北火車站電廠建成。19世紀80年代,美、英等國出現第—批商業性發電站。1882年9月,紐約市愛迪生珍珠街電廠投入運行,這是世界上第—座比較正規的發電廠。同年,愛迪生在威斯康星州創建的亞伯爾水電廠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發電廠之一。同年,德國米斯巴赫小型水電站也投入運行。1890年,倫敦迪普德福特電廠建成,安裝有2臺柴油機拖動的交流發電機和4臺蒸汽機拖動的交流發電機,給倫敦地區供電。1893年,俄國諾沃羅西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座供工廠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發電廠。在商業電站不斷出現的同時,電力技術和電力生產不斷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發電機組容量和電廠規模從小到大,技術參數和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發電能源由單一進而多樣化(水力、火力發電等);輸電電壓等級不斷提高,輸電距離不斷延長;發供電從孤立發展到聯合為電網,電網規模日益擴大。19世紀末,歐美主要國家迅速地實現電氣化,電力、電氣技術在各工業部門得到越來越廣的應用。19世紀70年代以前,蒸汽機是工業中惟一的動力機械,19世紀末,電動機開始排擠蒸汽機。進入20世紀,電力作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動力而占據統治地位。1902年,美國已有發電廠3621座,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1907年,德國23.3萬多家機器動力企業中,使用電動機的企業有7.1萬家,總馬力達到190萬以上,居各種動力之首,占總數的30.6%。
電力能源的開發,電機工程的發展,使得獨立的電力工業部門日漸成為近代工業體系中的重要部門之一。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形成日漸龐大的系統。同時,以電機制造、家用電器為主體的電器行業迅速崛起,成為新興的產業部門。1879年,德國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電機機車,1880年第一臺電力起重機問世,1881年生產出第—輛有軌電車。電在日常及家庭生活中的用途更是十分廣泛。1870年美國幾乎沒有電氣設備工業,9年以后電氣設備工廠生產了價值190萬美元的產品,1890年電器產品價值高達2180萬美元。
[生產流水線]
20世紀初,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富。有人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傳送帶方式:“制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里得來的,他們利用一臺空中吊車沿著一排屠夫吊運菜牛軀體。福特先是在裝配發動機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機時,然后又在裝配發動機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一天,—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將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英尺的歷史性旅程: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他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實驗做完了,但產生一個困難。上帝造人不像福特制造活塞環那樣精確。裝配線對于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于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于是進行更多的實驗:升高或降低裝配線,增加或降低運行速度,調整工人數目和間距。終于,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2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隨著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產進入一個新階段。……”
[“鋼鐵時代”]
19世紀上半葉,由于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于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于貝塞麥、西門子、馬丁、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制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1880—1900年間,英國的鋼產量從37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德國從150萬噸增加至740萬噸。美國從1875年的40萬噸激增至1900年的1000萬噸,一戰前夕更高達2350萬噸,令人瞠目。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汽車工業]
19世紀下半葉自行車的發展成為汽車出現的先導,管型鋼板、滾珠及滾柱軸承、差速器、電石燈、充氣輪胎等都為汽車的發展創造了直接可用的技術。1866年前后,奧地利的馬庫斯使用汽油機制成世界上第一輛嚴格意義上的汽車。1880年,德國一公司制造出最早的用皮帶傳動的汽油內燃機車。1885年,德國的本茨和戴姆勒成功地將內燃機用于驅動車輛并生產出了第一批作為商品出售的汽車。本茨最初研制的汽車是三輪車,1893年起又開始生產四輪車,現代汽車工業從此興起。英國和法國汽車的發展是從使用戴姆勒的發動機起步的。美國也不例外,1894年福特制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1903年成立福特汽車公司。世紀交替時,汽車技術的發展還欠完備,相對而言,有較長歷史的蒸汽車要完善得多,不僅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約350公斤)、時速較快(可達40公里),且性能比汽車平穩。因此,20世紀初歐美各國銷售量最大的還是蒸汽車。但電車卻比汽車發展得充分。1900年美國各大城市總共有300多輛電池驅動的電車在行駛,其中有小轎車也有卡車。英國一些城市則長期靠這種電池車遞送郵件、報紙、牛奶、面包。有軌電車1882年首先出現在德國,1901年第一條公共有軌電車線路在德國的薩克森建立,此后歐洲各國相繼建立公共電車系統。無軌電車則到20世紀20年代才問世。
[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
在工業革命、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需求的推動下,近代化學科學成長發展起來。19世紀,各種無機和有機化學工業,如制酸、制堿、染料、涂料、藥品、炸藥、肥料、煉油、電鍍、電解等,都已建立起來,化學工業一躍成為一個占有重要地位的生產部門。19世紀5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煤焦油為原料的有機合成工業迅速發展時期。染料、藥品、香料、農藥、炸藥等各類產品的合成不斷取得突破,新品種層出不窮。在這方面,德國走在前列,涌現出一大批卓越的化學家,如霍夫曼、格萊貝、里伯曼、拜爾、霍伊曼、P.霍夫曼、赫普等。此外,英國化學家帕金、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也因其貢獻而著稱于世。19世紀末又發展了用焦炭制造電石來生產乙炔,用以合成多種基本有機原料和生產化工產品;用煤生產合成氨也實現了工業化。
化學工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最為密切,德國在這方面領先。焦油染料、苯胺紫等首先是英國人發明的,但德國人率先將其從實驗室轉入工廠生產,1860年建立第一家苯胺廠和第一家品紅廠,1862年建立赫希斯特染料廠,1865年建立巴登苯胺和蘇打廠,1873年在柏林成立了生產苯胺的股份公司。化學工藝的提高,促使石油化學工業產生。19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不久,人造染料排擠了植物染料。德國的化學工業在歐洲遙遙領先,其硫酸產量1878年占世界產量的10%以上;瘜W工業的誕生使得化學制品充斥市場;化肥進入農田,推動了農業。1876年諾貝爾發明炸藥,19世紀80年代又改良了制造無煙火藥的技術,從而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此外,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也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美孚石油公司]
1870年J.D.洛克菲勒創辦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在合并其他14家大石油公司的基礎上擴大改組為托拉斯,同時,還控制了另外26家石油公司,從而把美國90%的石油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19世紀90年代起,控制花旗銀行,1899年美國洛克菲勒建立的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典型的以金融控制為基礎的托拉斯。通過持股公司控制所屬的各個石油公司,從而形成一個石油托拉斯。1972年改名為?松。1984年雇傭職工15萬人,其中銷售額和資產額分別為908.5億美元和632.7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業公司。
[巨型企業]
19世紀末,歐美主要國家的生產集中已達到相當規模,并在鋼鐵、機車制造、電氣、汽車制造等行業中崛起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業”。1870年、1873年先后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和卡內基鋼鐵公司,創辦資本分別為100萬美元和70萬美元;20世紀初英國沃爾金頓鋼鐵公司的創辦資本高達230萬英鎊;190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創辦資本為1250萬美元。19世紀末起大批中小企業被吞并,加速了集中的過程。例如,美國在1893年危機后出現了長達10年的大規模企業兼并浪潮,僅1899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使得工業股票得以上市交易,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1900年,美國制造業中雇傭人數在500—1000人之間的工廠有1063家;1000人以上者達443家,其中,2000—3000人的工廠39家,3000—4000人的工廠9家,4000—6000人的工廠8家,6000—8000人的工廠11家,8000—10000人的工廠亦不鮮見,如坎布里亞鋼鐵廠、卡內基鋼鐵廠、霍姆斯特德鋼鐵廠、鮑德溫機床廠等。德國的電氣工業中有許多大電氣公司,如西門子公司、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等。
[諾貝爾]
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和工業家,諾貝爾獎金創立人。他的父親在俄國有大型機械廠,1840—1859年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亞戰爭。諾貝爾在俄國、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后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藥的研究和發明。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藥,由于液體炸藥容易發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藥“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后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后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藥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明使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諾貝爾通過制造炸藥積累大量財富,他購入瑞典B.哥爾斯邦軍火化工廠的大部分股權,創建諾貝爾化工公司,在西歐各國開設生產炸藥的兩個托拉斯,擁有在俄國巴庫開采石油的諾貝爾兄弟公司。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遺囑,將其財產的大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萬美元)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5種獎金(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經濟學獎),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做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
[股東]
資本主義股份公司中擁有股票并領取股息者。股份公司分為有限公司和無限公司兩種。有限公司的股東對公司的負債只承擔有限責任,以其認股金面額為限。無限公司股東對公司負債承擔無限清償責任。有些公司的股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小集團,這種公司稱為“封閉的公司”。而開放型的大公司股東有成千上萬,有的公司多達二三百萬之多。由于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公司的股東經常更換。大公司的股東雖然名義上為數眾多,而實權卻操在握有公司較多股票的大股東——大資本家手中。通常只要集中掌握30%一40%的股票,有些只要擁有5%一10%的股票,即可控制股東大會的表決權。股東的權利大致有:對公司業務經營方針有投票表決權;有權按投資比例分享公司收入;對公司發行的新股票,現持股股東有優先按比例分享的購買權;股東有權了解公司的財務和業務狀況;股東有權自由轉讓股票;股東可以委托他人代理投股;公司解散或歇業,必須由董事會建議,經股東大會3/4的票數通過始可有效,股東有權處理剩余財產;股東有選舉董事和分享分紅的權利。股東權利的大小取決于所持股票的種類(分優先股和普通股)和數量。
[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集中的基礎上產生的。由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集中的發展程度不同,資本主義大型企業之間互相勾結或聯合的程度和具體目的也不一樣,因而壟斷組織便有各種不同的形式?ㄌ貭、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主要的四種組織形式。19世紀60—70年代初是萌芽時期,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廣泛發展還不穩定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最后形成時期。
卡特爾(cartel的音譯,原意是同盟或協定),1857年第一個卡特爾出現在德國,是最早出現的也是最簡單的形式,它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于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而建立的。類型主要有四種:劃分銷售市場的、統一價格的、規定生產規模的和分配利潤的。參加的企業是獨立的,具有不穩定性和不持久性,主要活動通常限于流通領域。
辛迪加(syndicate的音譯,原意是“組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的,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關于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建立起來的。德國的許多辛迪加是從卡特爾發展而來。參加的企業其商品銷售、原料購買都必須由總辦事處統一辦理。參加的企業在生產還保持獨立性,但在商業上則完全受制于總辦事處。同卡特爾比相對較穩定。
托拉斯(trust的音譯),是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聯系的大企業互相聯合而組成的壟斷組織。在托拉斯內,一切有關生產、銷售和財務等業務,均由托拉斯理事會統一處理,而原來的企業則成為托拉斯的股東。參加托拉斯的企業既失去商業上的獨立性,也失去生產上和法律上的獨立性,參加者只有通過擁有大量股票來取得對托拉斯的控制權。托拉斯的類型主要有:以金融控制為基礎組成;以企業完全合并為基礎組成。1881年美國出現第一個托拉斯,1904年美國各經濟部門有托拉斯440個,資本達204億美元。1910年托拉斯在美國一些工業部門的生產中占的比例為:紡織工業的50%,玻璃制造業的54%,棉布印染業的60%,食品制造業的60%,釀酒業的72%,金屬工業(不包括鋼鐵)的77%,化學工業的81%,鋼鐵工業的84%。
康采恩(konzern的音譯,原意為多種企業集團)是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大企業聯合組成的。參加康采恩的可是單個企業,也可是企業集團,其中最大的銀行或企業是這個龐大復雜組織的核心。
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與亞非拉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差距增大;壟斷加劇了對市場的爭奪,西方大國的壟斷資本集團大規模向海外擴張,尋求和擴大投資場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引發了列強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爭。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1904—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以中國為主戰場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甲午戰爭后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之后俄國又取得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強租旅順大連,日本伺機報復。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派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并擊沉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2月10日兩國同時宣戰。5月日軍取得對俄作戰的陸上第一次勝利。8月日本海軍在旅順港摧毀俄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奪得黃海、日本海的制海權。1905年1月1日旅順守軍投降。5月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大規模海戰,俄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俄國海陸軍接連失敗,國內政局不穩,日本傷亡太大,雙方都無力再戰,在美國的調停下,開始議和。9月5日簽訂《樸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得以“監理”名義處置朝鮮事務,俄國將旅順大連租借地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支路、權利、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讓給日本。另外在附約中雙方規定在東北各自的鐵路線內每公里駐護路兵15名。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勢力范圍。
[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美國為奪取西班牙殖民地而發動的一場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國主義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美國要求擴大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走上向外擴張和爭取世界霸權的道路。在美國對外擴張的目標中,古巴具有突出地位。美國在古巴投資達5000萬美元,控制蔗糖、采礦等重要經濟部門。美古貿易總額每年約1億美元,超過西班牙與古巴之間的貿易額。此外,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美國還想從西班牙手中奪取菲律賓,并以此作為據點,參與掠奪中國。1895年2月,古巴爆發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大起義。西班牙殖民當局進行血腥鎮壓。美國趁機制造輿論,加強戰爭宣傳。1898年2月8日,《新聞報》刊載了西班牙駐美公使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把美國總統W.麥金萊說成是一個“軟弱而嘩眾取寵的人”,美國輿論嘩然,導致德洛梅去職。接著美國派往哈瓦那保護僑民的“緬因”號于2月15日在該港爆炸沉沒。這成為美國發動戰爭的借口。4月25日正式宣戰。5月1日美國亞洲艦隊在馬尼拉灣內摧毀西班牙艦隊,并占領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陸。在美國軍隊和當地起義軍的打擊下,西班牙乞和,12月10日簽訂和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關島等殖民地,還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取得菲律賓的宗主權;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國占領,但戰后美國并不撤軍,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規定古巴未經美國允許,不得與外國簽訂條約或借款。美國有權在古巴修建軍港,租借煤站及軍事基地等。美西戰爭期間,美國趁機兼并夏威夷群島,并占領具有軍事價值的威克島。通過這次戰爭,美國大大加強了它在加勒比海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和經濟政治地位,為進一步擴大對拉丁美洲和中國的侵略創造了有利條件。
進一步閱讀建議
錢乘旦、許潔明著:《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英]赫?喬?韋爾斯著,吳文藻等譯:《世界史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著,蔡鴻濱、桂裕芳譯:《歐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金德爾伯格著,高祖貴譯:《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姚介厚、李鵬程、楊深著《西歐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陳樂民、周弘著:《歐洲文明的進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美]亨德里克?房龍著,劉海譯:《人類的故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美]塞?埃?莫里森著,陳太先、陳禮仁譯:《哥倫布傳》,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馬世力主編:《世界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法]保爾?芒圖著:《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概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英]克拉潘著:《現代英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丁建弘著:《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呂一民著:《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錢乘旦著:《第一個工業化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美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植柑主編:《20世紀世界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建弘主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4261.html
相關閱讀: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