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學習目標
1.歸納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1)背景(2)標志(3)內容(4)評價
2.談談《臨時約法》的內容和作用。
3.歸納新三民主義提出的(1)背景(2)標志(3)內容(3)評價
4.三個比較:新舊三民主義之區別?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與新三民主義有哪些不同?
導入課文
方案一
材料一 資料刊載:民國初期對300多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他們崇拜的十位歷史人物依次為:孔子、孟子、孫中山、顏淵、諸葛亮、范仲淹、岳飛、王陽明、黎元洪、華盛頓。
材料二 2005年,對某在校高中學生3000人進行歷史問卷調查,排列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影響較大的十位歷史人物。排序結果(部分)如下:
序號 人物 比例%
1 孫中山 76.5 2 毛澤東 75.8 3 林則徐 64.5 4 鄧小平 55.7 5 魯迅 55.1
探究:材料一、二兩個統計時隔90年,學生都把孫中山排列于前,你怎樣評價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前期的歷史貢獻?他的什么精神使我們敬仰?
方案二
1.三民主義——資產階級革命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使中國人民醒過來了。
2.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3.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建設
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教材分析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理論)
1.背景 2.提出 3.內容 4.評價
1.背景
①民族危機:《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良救國方案屢屢失敗。
“北上聯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痹娭忻枥L的中國是一個怎樣的中國?
②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革命團體建立。
③理論基礎: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特別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啟迪。
④個人因素:上書李鴻章失敗后,孫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典型例題】
材料一 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囉^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
——1894年6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材料二 “革命為惟一法門!薄拔覀儽仨殐A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1903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
(1)材料一說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變化?
(1)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2)方法:以前是溫和的改革,以后主張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
【歷史縱橫】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①1894年,孫中山在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影響下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綱領,但是遭到了李鴻章的冷遇。從此,孫中山放棄了改良思想和行醫職業,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最早方案。
③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后經日本去歐美進行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美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這就形成了三民主義的雛形。
2.提出
(1)1905年8月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區別:興中會是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1905年11月,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同盟會的16字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典型例題】
下列文獻中,能反映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歷史發展方向的是( )
A.《時務報》 B.《天朝田畝制度》 C.《新青年》 D.《民報》
孫中山將解決土地問題引入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最早是在( )
A.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B.同盟會時期
C.武昌起義時期 D.興中會時期
3.內容
(1)三民主義的理論
①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②民權主義:主要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
③民生主義: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主張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歸原主所有,之后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做到“家給人足”。是三民主義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2)三民主義內在的關系
三民主義中民族、民權、民生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第一,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展開表述;第二,在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是核心,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務,民族主義是前提,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3)理解評價:
①積極方面: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振興中華、實現近代化的藍圖;它作為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它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在辛亥革命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鼓舞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理論旗幟。
②局限性: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具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三種革命說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
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具體含義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
相互關系前提核心補充與發展
局限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沒掃蕩漢族封建地主勢力并不是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典型例題】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指出:“所以倡民生主義,就是因貧富不均;……但有人說,民生主義是……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隨口說去,不必管他!值芩钚诺氖嵌ǖ氐姆ā!边@表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反對( )
A.奪取地主土地 B.收買地主土地
C.土地國有政策 D.國家核定地價
解析:從“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隨口說去,不必管他”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孫中山被不是要奪地主的土地,而只是想核定全國的地價,逐步實現土地國有。
孫中山先生從青年時代就關心植樹造林,大力提倡“植樹以收利,蓄木以為薪”。這一理想貫徹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們秉承他的遺志,擬定每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日)為植樹節,一改過去以清明節為植樹節的制度。孫中山關心植樹造林主要體現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義思想
C.民權主義思想 D.民生主義思想
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中國應防患于未然。據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粹主義
4.評價
(1)性質: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2)進步性: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所決定的,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典型例題】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這是因為( )
①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中國人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 ③它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 ④孫中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1.為實現民主共和而奮斗 2.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斗爭
1.為實現民主共和而奮斗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統治壽終正寢,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實踐取得的最大成果。
(2)孫中山領導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大大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歷史縱橫】革命派和;逝傻恼搼
同盟會成立和三民主義提出以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站到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上,成了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惡毒的攻擊,雙方展開論戰。
提問:論戰的雙方是誰?資產階級和革命派和;逝。
提問:論戰的焦點問題是什么?圍繞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一場論戰。
提問:論戰的影響是什么?這場論戰促進了三民主義革命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由此終結。
【歷史縱橫】《臨時約法》
1912年春,由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頒布;
(1)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
(2)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
(3)意義:《臨時約法》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大大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典型例題】
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里的“變局”和“創舉”指( )
A.辛亥革命的爆發 B.清朝統治被推翻
C.中華民國成立 D.《臨時約法》的頒布
2.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斗爭
(1)原因: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實行獨裁統治,復辟帝制。
(2)措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相繼失敗。辛亥革命的余波。
(3)啟示:舊民主革命山窮水盡;新民主革命柳暗花明。
【歷史縱橫】辛亥革命的余波
時間地點目標依靠力量結果
辛亥革命1911湖北反對清朝的專制統治會黨新軍雖然取得部分成果,但總體上失敗了(兩個沒有)
二次革命1913江西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軍閥
護國運動1915云南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軍閥
護法運動1917廣東反對段祺瑞軍閥
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所致;三民主義本身的局限性;不敢發動群眾
教訓三民主義指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將舊三民主義進行發展就成為歷史的必然(必須尋求新的途徑和新的力量)
失敗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所致;三民主義本身的局限性;不敢發動群眾。
教訓:三民主義指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將舊三民主義進行新發展成為必然。→必須尋求新的途徑和新的力量
【典型例題】閱讀下列材料:
文率同志為民國而奮斗三十年中,出生入死,失敗之數,不可僂指,顧失敗之慘酷,未有甚于此役者。蓋歷次失敗,雖原因不一,而其究竟則為失敗于敵人。此役者敵人已為我屈,所代敵人而興者,乃為十余年卵翼之陳迥明,且其陰毒兇狠,凡敵人所不忍者,皆為之而無恤(顧慮之意)。
——1922年孫中山《致海外同志書》
“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六年革命,而仍失敗!
——1924孫中山《中國之現狀及國民黨改組問題》
(1)“三十年”和“十三年”各指什么?“此役”指什么?
(2)孫中山為什么會提出新三民主義?
(1)“三十年”指辛亥革命及其余波;“十三年”指中華民國成立至此;“此役”指第二次護法運動。
(2)原因: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以失敗而告終;受到十月革命影響,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探尋新的救國救民之路,與時俱進。
三、新三民主義
1.背景 2.提出 3.內容 4.評價
1.背景
(1)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以失敗而告終。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奪了革命的勝利果實,軍事上推行獨裁統治,政治上竭力破壞民主共和制度。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失敗。
(2)孫中山思想的轉化: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改組國民黨。
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改組國民黨,吸收中國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2.提出
(1)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
(2)新三民主義最大特點就是它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
【學思之窗】如何理解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
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在于蘊含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新三民主義是綱領,是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此目標的方法和手段。
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沒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時期中,就都是偽三民主義或半三民主義。
——毛澤東
3.內容:
(1)新三民主義的提出
①民族主義方面,突出民族自求解放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
②民權主義中,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即一是給反帝國主義的個人及團體以自由權利;二是剝奪效忠于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團體或個人的自由權利。
③民生主義中,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主要原則。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并提出 “耕者有其田”的主張。
(2)新舊三民主義的區別:
關于民族主義,舊的民族主義是狹隘的,主要是反對滿清統治。新的民族主義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關于民權主義,舊的民權主義以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國民政府為目標,只提出了國民一律"平等"的空口號。辛亥革命成功地實現了建立國民政府的目標,但“民權”卻成了泡影。新的民權主義強調普遍的、平等的民權,強調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關于民生主義,舊的民生主義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權”,新的民生主義以“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項原則為最要,并具體地提出“工人之失業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農民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后來,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這樣,民生主義就和扶助農工的政策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內容舊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新發展
民族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統治。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對內: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不明確反帝到反帝;反滿到民族平等→反帝聯俄
民權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國民政府,國民一律平等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確提出反帝反封主張→聯共
民生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勞工法更加關注工農的利益→扶助農工
【典型例題】
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新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最大特點是( )
A.反對帝國主義 B.反對民族壓迫
C.主張民族平等 D.反對滿洲民族
4.評價
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
(1)進步性: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形成了以北伐戰爭為主要標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2)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比較
P81【學習延伸】新三民主義為什么能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與新三民主義有哪些不同?
(1)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如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這是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2)區別: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而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則沒有這些部分;共產主義于民主革命階段之外, 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即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革命綱領,而新三民主義只有民主革命的綱領,僅限于發展資本主義。
革命徹底性不同;有無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階級本質:分別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利益。
【歷史縱橫】1922年中共民主革命綱領
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裰鞲锩V領
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罡呔V領
【典型例題】
1.下列對1924年國民黨一大確定的新三民主義性質的表述中,最準確的是( )
A.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B.各革命階級聯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C.無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 D.中國人民自發的反帝斗爭綱領
2.孫中山在遺囑中說:“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這個遺囑的原則與孫中山以下哪一主張一致( )
A.興中會綱領 B.同盟會綱領 C.新三民主義 D.三大政策
3.新三民主義與新三民主義、中共民主革命綱領之比較
材料一 建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
——孫文《同盟會宣言》
材料二 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瓏顸h之民權主義,則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凡賣中國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
——《國民黨一大宣言》
(1)據材料一、二分析舊三民主義同新三民主義在民權主義方面主要的相同點是什么?對享有民權者的范圍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1)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舊三民主義把民權賦予反對帝制的國民。因為當時革命主要對象是清政府;新三民主義把民權賦予中國國民中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人,因為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
材料三 統一中國東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工人、農民,無論男女,在各級議會有無限制的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制定關于工人、農民以及婦女法律;(1)改良工人待遇(2)廢除包工制(3)設工人醫院(4)工人保險(5)保護婦女童工(6)保護失業工人。
——《中共二大宣言》
(2)據材料三分析中共二大宣言對民權的解釋與新三民主義有何原則區別?
(2)新三民主義的內容抽象,缺乏具體內容;中共“二大”有徹底實現人民的權利,八小時工作制、工人福利待遇、保護女工、童工等項內容。
本課小結
1.孫中山一生的三次轉變
孫中山先生一生有兩次重要的轉變,第一次是從醫人到醫國,從改良走向革命,提出三民主義;第二次是在他領導的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失敗后,接受蘇俄和中共的幫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第三次發表北上宣言,從依賴帝國主義到反對帝國主義。
2.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
毛澤東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態度,對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和革命精神作出崇高評價的。如果以時間為序,毛澤東對孫中山的稱謂先后有:偉大領袖、處在半殖民地國家的大革命家、偉大革命家、中國民族革命的領袖、中國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或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中國大革命家、我們的先輩等。
你同意哪種稱謂?說說你的理由,或結合有關知識說說你看法。
思路:這些稱謂,均是在偉大人物這個層面上評價孫中山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稱謂,最能足以反映孫中山開創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歷史功績。只要結合具體史實具體說明了孫中山的“偉大”之所在。毛澤東曾提出:孫中山的偉大,“在于他的三民主義的綱領,統一戰線的政策,艱苦奮斗的精神”,“三民主義綱領與統一戰線政策”,是孫中山“對于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同時他又能把革命的主義和政策與革命的毅力和精神相結合,使主義和政策得到貫徹。他始終堅持了三民主義,并且發展了三民主義。不但堅持了而且發展了統一戰線”。
【典型例題】
據臺灣2004年11月13日《聯合報》報道,有83%的臺灣民眾認為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這主要是基于( )
A.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
B.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C.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D.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洋務思潮、維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興衰反映了近代前期歷史發展的主流。下列關于中國近代前期歷史主流的表述,最為確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B.爭取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國侵略勢力
D.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中國社會近代化
探討孫中山先生的偉大轉變
材料一 (一)驅逐韃虜。今之滿洲……和中國多事,長驅入關,來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奴隸……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其政府,還我主權……(二)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的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民族的國家。
——1911年《軍政府宣言》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條約期滿為止。其締結于革命起事以后則否。……三、凡革命前滿政府所讓與各國國家或國家個人種種之權利,民國亦照舊尊重之,其在革命軍興起以后則否。
——1912年孫中山《宣告各友邦書》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適宜于關稅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犯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重要條約。
——1924年《國民黨一大宣言》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說明孫中山當時的民族主義的宗旨是什么?這種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誤?
(2)據材料二、三說明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態度有何區別?影響孫中山產生區別的主要歷史因素是什么?
(3)根據以上材料,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有什么變化?從中你得出怎樣的認識?
(1)孫中山當時的民族主義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統治,光復漢民族國家。局限:此時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還沒有提到反帝國主義。失誤:把國內的民族矛盾、民族問題與外國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滿族排擠到“中國”之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5668.html

相關閱讀: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案
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2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