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二期中考試地理(文科)試卷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 本試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題卡,共10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卷交回,試題卷自己保存。2.答題前,請您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考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3.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4.保持答題卷清潔、完整,嚴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帶。第I卷(選擇題)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70分)1.區域的特征有①整體性 ②差異性③獨立性④開放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2. 下列關于南北方傳統民居差異的說法,正確的是A. 南方民居墻體厚 B. 南方民居屋頂坡度大C. 南方民居房檐窄 D. 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強3.受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最明顯的人類活動是A.服務業 B.工業 ? C.金融貿易 ? D.農業 4.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讓位于東北平原的原因是A.糧食商品率高 B.農業走向專業化、機械化C.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 D.全球變暖5.下列因素中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開發早期的限制因素轉變為現在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肥沃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右下圖為“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6.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個區域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區域的大小、形狀相同 B.任何區域都有明確分界線C.各區域都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D.各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絕對一致7.實時獲取丙區域植被生長狀況的信息,所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統 B.遙感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8.能夠為在無人區進行科學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體地理位置的技術是A.RS技術 B.GIS技術 C.GPS技術 D.GSM技術9.在森林火災中應用GIS技術,可以A.用來分析、判斷引起火災的原因B.預測森林火災的發生地點C.預測森林火災所造成的后果D.及時知道火災地點、范圍,分析火勢蔓延方向,制定滅火方案10.中央電視臺每天新聞節目中提供的衛星云圖主要使用了 ①RS ②GIS ③GPRS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讀右圖,分析回答11-13題。11.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東向西的植被呈現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原因主要是由于A.水分差異造成的 B.熱量差異造成的C.地形差異造成的 D.人類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12.圖中②地區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測成立的是①人口增長迅速 ②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③水資源污染嚴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13.內蒙古一些草原地區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光,如今變為“老鼠跑過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反映了 A.草場的季節變化 B.鼠害猖獗,嚴重破壞草場C.過度放牧,草場資源退化 D.草場載畜量將可繼續增加 以下材料是20世紀下半葉我國強沙塵暴發生頻率與土地沙化速度統計表,據此回答14-15題。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強沙塵暴次數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14.表中顯示我國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我國氣候有變干的趨勢 B.南方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出現沙化地區C.長江中上游地區毀林現象嚴重 D.西北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15.對防治該環境問題可行的措施有A.抽取地下水 B.建設防護林體系 C.大規模開墾 D.開采礦產資源據報道,我國江西省南部山區出現了大片的“紅色荒漠” (土地退化后紅壤等紅色土層裸露的現象),據此回答16-17題。16. “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風蝕作用 B.風化作用 C.沉積作用 D.水蝕作用17.“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A.濫伐森林 B.過度放牧 C.開山取石 D.環境污染18.亞馬孫雨林被稱“地球之肺”,原因是 A. 能夠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 B. 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C. 深刻影響著地球大氣中的碳氧平衡D. 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生物資源19.亞馬孫雨林被破壞的根本原因是A.過度的遷移農業和商業性伐木 B.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C.采礦、修路和城鎮建設 D.開辟大型農牧場 讀“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示意圖”,回答20題。20.雨林系統中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是圖中的A.AB.BC.CD.D21.森林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主要是因為森林具有 ①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 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③繁衍物種 ④維護生物多樣性 ⑤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⑥吸煙除塵、防風固沙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22.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減少,亞馬孫這片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前景也不容樂觀,破壞雨林的人類活動包括①遷移農業 ②遷都巴西利亞 ③大規模的農牧場開發 ④商業性伐木 ⑤采礦、修路、城鎮建設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23.熱帶雨林有別于其他生態系統優勢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光合作用強烈B.生物生長迅速C.土壤肥沃D.生物循環旺盛24.有關熱帶雨林生態脆弱性的說法,正確的是A.枯枝落葉使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B.人類通過焚燒和砍伐活動可將大片濃密的原始雨林頃刻化為烏有C.雨林植被一旦被毀,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植物很容易恢復D.動物是雨林系統中最主要、最關鍵的部位,又是最易被人類破壞的部分三江平原有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有“北大荒”之稱。經過多年開墾,“北大荒”已變成“北大倉”。據此回答25題。 25.目前,三江平原還有大片沼澤荒地,但2000年國務院下令停止圍墾,其主要原因是A.我國已加入WTO,可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廉價糧食B.保護“濕地”,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C.開展多種經營,發展菱藕等水生植物D.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今后應轉向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26.下列能源屬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是A.水能 B.潮汐能 C.生物能 D.煤炭27.關于山西省煤炭資源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煤種齊全,以褐煤為主 B.大同煤田是優質主褐煤基地 C.煤層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 D.分布范圍廣,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讀山西省工業增加值結構示意圖,回答28-29題。28.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經濟的核心部門是A.原料工業 B.加工工業C.采煤業 D.冶金工業29.圍繞能源開發,山西省構建的產業鏈是①煤一電一鋁 ②煤一焦一化 ③煤一氣一液 ④煤一鐵一鋼 、菝阂浑娨讳揂.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③④⑤ 30.山西省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是A.露天開采 B.礦區道路的鋪設 C.開礦井巷道的建設 D.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31.就氣候類型而言,田納西河流域屬于A.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B.溫帶大陸性氣候C.溫帶季風氣候 D.地中海氣候32.下列河流及其開發方向組合,正確的是 A.發源地——保護植被生態B.河流——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C.河谷平原——水資源合理分配和水質保護D.河口——礦產資源開發和港口建設33.流域的綜合開發方向取決于A.流域內的資源 B.流域的位置 C.流域的氣候 D.流域的自然背景34.關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敘述,正確的是A.以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B.以河流的防洪、發電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C.以提高河水的水質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D.以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35.田納西河兩岸能夠形成一條“工業走廊”,主要得益于A.豐富的礦產資源 B.旅游業的帶動作用C.便利的航運條件 D.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第II卷(非選擇題)評卷人得分二、綜合題(30分)36.讀 “我國的西北地區荒漠化”及“荒漠化發展與結果” 圖,回答下列問題:(5分) (1)我國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1分)(2)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和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3分)(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荒漠化日趨嚴重,其關鍵是缺水,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行之有效的是( ) (1分)A.啟動“南水北調”西線方案,再從黃河引水到甘肅和新疆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C.限制畜牧業發展,使草場得到生息和恢復D.發展節水灌溉、綠洲農業,采取休耕制,退耕還草、退耕還林保護生態資源37. 隨著巴西政府開發亞馬孫地區的深入,由于盲目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修筑公路、過度采伐木材而導致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面積急劇減少。讀下面兩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1)甲圖中, D處是地球上現存的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其中60%分布在 (國家)境內,該原始森林世界上有三大集中分布區,除了D處以外,還有東南亞地區和 流域。(2分)(2)乙圖為“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圖中箭頭代表空氣的上升與下降,其中B代表潛熱釋放,這一過吉林省長春外國語學校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00637.html
相關閱讀: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