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二地理試題(完卷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共60分,每小題各1.5分,請將答案涂在答題卡上)圖1為“臺風從東南沿海向西北經過浙江某地時風速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臺風中心最接近該地的時間是( )? A.14時 B.16時 ??C.19時 ?D.22時2.當臺風逐步接近該地過程中風向最接近(? ) )? A.西北 ?B.正南 ?C.西南 ?D.東南3.要實時監測臺風移動路徑,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GIS ? ?B.GPS C.RS ?D.數字地球下表為某地氣候相關數據。讀表回答4~5題.經緯度位置1月平均氣溫(℃)7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暴雨日數(天)33°N,98°E-12.88.7561.4<0.24.影響該地氣溫特征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植被5.該地易發生的主要自然災害是( )A.雪災 B.臺風 C.泥石流 D.暴雨洪澇6.圖2中正確反映地震烈度、震級與震中距關系的是( ) 圖2讀我國旱澇災害分布示意圖(圖3),回答7~8題。圖37.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澇,主要原因是( )A.夏季風進退異!。拢j懳恢貌煌 C.臺風影響。模盟竟澴兓8.我國旱澇災害都較嚴重的是( )A.人口稀少地區。拢洕浜蟮貐^ C.東部平原地區 D.盆地高原地區2008年7月25日熱帶風暴“鳳凰”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加強為強臺風,在福建登陸,沿海有14省市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據此回答9~10題。9.下列四幅圖中,能反映熱帶風暴“鳳凰”氣流運動特征的是( ) A 。隆 C D10.臺風災害的破壞力主要來自( )①海嘯 ②風暴潮 ③地震 ④狂風 ⑤暴雨 ⑥沙塵暴A.①②④ B.②⑤⑥ 。茫冖堍荨 D.①③⑤右圖為我國局部地區某種氣象災害平均每年出現的次數等值線圖。讀圖,完成11~12題。11.這種氣象災害最可能是( )A.寒潮 B.沙塵暴 C.干旱 D.臺風12.甲地受該種氣象災害的影響很小,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為盆地、谑苁⑿酗L影響小 ③距離海洋較遠、芫暥容^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下圖所示的是一個為森林覆蓋的河谷在暴雨中呈現的河流流量曲線及含沙量曲線。讀圖,完成13~14題。13.讀下圖,若該流域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庫,暴雨發生時河流流量曲線及含沙量曲線最可能為( )14.若暴雨后的徑流不能為河道所容納,將會出現( ) A.內漬 B.雨澇 C.風暴潮 D.洪水南極中山站(,)時間(區時)2009年2月2日9時25分,我國在南極最高點附近建立的昆侖站(,)正式開站。根據此完成15-16題。15.昆侖站正式開站時,北京時間為2009年2月2日( )A.5時25分 B.6時25分 C.12時25分 D.13時25分16.昆侖站與中山站的直線距離約為(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下圖所示景觀均為世界文化遺產。據此回答17-19題。17.甲所在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條件是 ( )A.地形崎嶇 B.積溫過高 C.降水不足 D.光照較少18.資源短缺制約著乙所在工業基地的發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緩解上述問題的是 ( )A.北煤南運 B.西氣東輸 C.西電東送 D.南水北調 19.有關各地自然環境特點或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乙所在地形區東臨太平洋地震活動較頻繁B.甲所在地形區燃煤多地形封閉酸雨較嚴重C.丙所在地形區海拔最高氣壓低光熱較充足D.丁沿線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較嚴重讀我國西北部內陸兩地景觀示意圖回答20~21題。20.甲地以井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區B.由于干旱地區地下水含鹽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地D.水井周圍地區農牧業活動較頻繁而導致地表植被破壞 21.在乙地區,可能反映該地區綠洲萎縮的現象有( ) A.沙塵暴頻度減少 B.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緊實度下降C.土壤鹽堿度升高 D.生物生產能力提高讀右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2—23題。22.圖中三條以運輸煤炭為主的鐵路干線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線、神黃線、膠濟線B.大秦線、神黃線、焦(作)日(照)線C.神黃線、焦(作)日(照)線,膠濟線D.神黃線、大秦線、焦(作)日(照)線23.制約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及其解決措施是( )A.水—南水北調B.天然氣—西氣東輸C.電—西電東送D.煤—西煤東運下圖為兩條大河流域示意圖,讀圖完成24~26題。24甲河下游和乙河上游流域面積均較狹小,主要影響因素是A.甲河下游受氣候影響,乙河上游受地形約束 B.均受地形約束C.甲河下游受地形約束,乙河上游受氣候影響 D.均受氣候影響25關于兩河流域地理環境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甲河上游地區終年少雨,荒漠廣布目前乙河的河口三角洲擴展速度快于甲河的河口三角洲甲河下游地區草場廣闊,乙河下游地區水田連片D.乙河上游地區終年多雨,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森林茂密26關于兩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方向的敘述,最合理的是 甲河上游重點利用水能發電、發展航運、發展種植業等B.乙河下游重點開發水能資源、保護水質、發展灌溉農業C.甲河下游重點利用水能發電、保護植被生態、發展畜牧業D.乙河上游重點建設自然保護區、梯級開發、發展旅游等讀1937—1980年內蒙古商都縣土地耕墾、人口密度、放牧強度和荒漠化面積發展變化圖,回答27~28題。?27.對該縣1949~1980年土地耕墾、人口密度、放牧強度和荒漠化面積發展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 )A.人口密度約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C.荒漠化面積擴大約3倍? D.放牧的綿羊總數增加了約2倍28.導致該縣荒漠化面積擴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數量的變化 B.耕地面積的變化? C.放牧強度的變化? D.氣候的變化紅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發源于云南省東部,其上游稱南盤江。東出云南沿黔桂邊境東流,后又穿越廣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廣西象州縣石龍鎮與柳江匯合后才改稱黔江。紅水河流域圖,回答下列29—32題。29.紅水河被成為我國水能資源的“富礦”,與此相關的主要流域條件有①流域降水條件 ②流域氣溫條件 ③流域地形條件 ④流域植被條件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30.該流域多發的自然災害有①寒潮 ②臺風 ③滑坡 ④泥石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31.下列不符合該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有A.開墾梯田,發展糧食種植B.發展少數民族風情旅游 C.發展交通,促進對外經濟聯系D.結合資源優勢,發展能源工業32.與長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區位條件的不足之處是: ①產業基礎相對薄弱 ②市場腹地相對狹小 ③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相對薄弱 ④改革開放重心北移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下圖為“我國中溫帶某地的地形剖面圖及年降水量曲線圖”,讀圖回答33~34問題。33.四個區域土地資源按利用類型分依次為( )A.草地、林地、以旱地為主的耕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以水田為主的耕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34.關于圖示農業基地開發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大力開墾黑土和沼澤土,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②依靠科技提高單產 ③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農業土地開發,使該地逐步轉化為我國最大綜合工業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下圖為“某電子產品生命周期模型圖”,讀圖完成35~36題。35.根據圖示信息,敘述正確的是A.第一階段丙國國內對該產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B.進入第二階段后丙國該產品的技術水平落后于乙國C.甲國該產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會出現減少趨勢D.該產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國技術水平的差異36.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能夠解釋產業轉移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產業轉移路徑是由甲國→乙國→丙國 B.該產業是向著礦產資源豐富地區轉移C.該產業轉移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D.該產業的轉移主要反映的是資本轉移讀“我國承接全球IT產業轉移的路徑圖”(圖A)和“IT全球化競爭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圖”(圖B),完成37~38題。37.圖A中,我國承接全球IT產業轉移路徑①的地區是( )A.珠江三角洲 B.長江三角洲 C.環渤海地區 D.閩南地區38.圖B中,c是指( )A.制造和研發環節 B.品牌和核心技術環節C.加工和組裝環節 D.市場和運輸環節讀圖 “我國正在實施的資源跨地區調配示意圖”,完成39~40題。39.箭頭①和③的運輸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運輸 B.高壓輸電 C.水陸聯運 D.利用地勢的自然落差自行輸送40.②工程對于我國能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是( )A.緩解我國由于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所帶來的環境壓力B.改變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氣代煤C.為提高我國能源供應安全性發揮重要作用D.解決沿線地區及長江三角洲能源供應緊張問題 二、綜合題(40分)41、讀下列關于地震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1:201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了一系列強烈地震,圖中顯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材料2:海地多年來政冶經濟不穩定。許多建筑物無法達到合格的抗震標準.而智利福建省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95334.html
相關閱讀: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