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9屆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下學期二?荚嚿锝馕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9學年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下學期二?荚嚿

一、單選題:共6題
1.細胞是生物體機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列有關細胞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并非所有細胞中核糖體的形成都與核仁密切相關
B.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總與ATP的水解反應相關聯
C.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
D.在人體中,如果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就可能導致細胞惡性增長
【答案】C
【解析】原核細胞無核仁,其核糖體的合成與核仁無關,A正確;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ATP的水解,B正確;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C錯誤;在人體中,如果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即細胞已經癌變,可能導致細胞的惡性增長,D正確。


2.下列關于科學研究和實驗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摩爾根等人通過假說—演繹法法,證實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B.“建立血糖的調節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擬活動本身就是在構建動態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據活動中的體會構建概念模型
C.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異實驗中,卡諾氏液處理根尖后,需要蒸餾水沖洗2次
D.在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中,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答案】C
【解析】摩爾根等人通過假說—演繹法法,證實了基因在染色體上,A正確;“建立血糖的調節模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擬活動本身就是在構建動態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據活動中的體會構建概念模型,B正確;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異實驗中,卡諾氏液處理根尖后,需要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C錯誤;在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中,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D正確。


3.如圖為某植物細胞一個DNA分子中a、b、c三個基因的分布狀況,圖中I、II為無遺傳效應的序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發生基因突變,體現了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
B.I、II也可能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但不屬于基因突變
C.一個細胞周期中,間期基因突變頻率較高,主要是由于間期時間相對較長
D.在減數分裂的四分體時期,b、c之間可發生交叉互換
【答案】B
【解析】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生物,基因突變均可能發生,這體現了基因突變的普遍性,A錯誤;I、II也可能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但沒有改變基因的結構,因而不屬于基因突變,B正確;一個細胞周期中,間期基因突變頻率較高,主要是由于間期在進行DNA復制,此時DNA的雙螺旋結構已經打開,很容易發生突變,C錯誤;在減數分裂的四分體時期,只有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才可發生交叉互換,D錯誤。


4.如圖1為探究不同實驗條件對植物生長影響的示意圖。圖2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溶液對植物莖生長的影響.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用圖1中①②兩個裝置進行實驗,可探究出植物的彎曲生長只與單側光有關
B.若將圖1中裝置④放在勻速旋轉器的圓心上,植物莖將彎向小窗生長
C.圖2曲線上C點表示既不促進生長也不抑制生長,g是促進莖生長的最適生長素濃度
D.據圖2分析,若圖1中裝置①內莖的背地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在m和2m之間
【答案】A
【解析】了解植物的生長與光的關系,實驗的自變量是否接受單側光照,應排除重力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因此應選圖1中③④兩組實驗,A錯誤;如將圖1中裝置④放在勻速旋轉器的圓心上,植株只有靠近窗口部位能接受單側光照,因此會向窗口彎曲生長,B正確;分析圖2可知,C點與橫軸相交,該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既沒有促進作用,也沒有抑制作用,生長素濃度高于h對應的生長素濃度或低于h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促進作用都降低,說明h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是最適宜生長素濃度,C正確;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響,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遠地側,莖的近地側由于生長素濃度高促進生長的作用大于遠地側,因此植物的莖具有負向地性,因此圖1裝置①中植物莖的遠地側生長素濃度若為m,近地側生長素濃度應該是大于m,且促進生長的作用大于圖中n,即近地側生長素濃度范圍是大于m小于2m,D正確。


5.如圖中的甲、乙、丙分別代表人體液中物質交換、食物網中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示意圖。據此,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圖D與B間不能直接進行物質交換,D與A之間才能直接進行物質交換
B.因捕食關系而建立的食物鏈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圖中的B所處的營養級
C.從研究內容來看,甲和乙、丙分別屬于生命系統的個體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D.乙圖中B取食A占的比例由1/2調整為5/6,則A供養的B數量是原來的2.2倍(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
【答案】D
【解析】甲圖中A、B、C、D分別為組織液、淋巴、血漿和細胞內液,其中淋巴細胞可與淋巴直接進行物質交換,A錯誤;圖丙中的B為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的構成,B錯誤;從研究內容來看,甲屬于生命系統的個體水平,而乙、丙都屬于生命系統的生態系統水平,C錯誤;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的話,若乙圖中B取食A占的比例由1/2調整為5/6,可設調整前后B的數量分別為a和b,則有55a=150b/6,解得b/a=2.2,即A供養的B數量是原來的2.2倍,D正確。


6.現有2個取自同一個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狀態相似的成熟細胞,將它們分別浸沒在甲、乙兩種溶液中,測得液泡直徑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乙溶液的濃度比甲溶液大
B.本實驗若選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為材料,則現象更明顯
C.10min時,取出兩個細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觀察到質壁分離復原的現象
D.2min時,甲、乙溶液中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均高于初始值
【答案】D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在2分鐘之前,處于甲溶液中的洋蔥表皮細胞液泡的直徑減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濃度大,A錯誤;紫色的洋蔥內表皮的液泡中不含有色素,因而現象不明顯,B錯誤;10min時,取出兩個細胞并置于清水中,處于甲溶液中的細胞已經發生了質壁分離復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沒有變化,處于乙中的細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C錯誤;2min時,處于甲、乙溶液中的洋蔥表皮細胞的液泡體積減小,細胞液濃度與初始值相比增大,D正確。

評卷人 得分

二、綜合題:共6題
7.對溫室大棚內栽種的植物進行了相關研究:甲圖表示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與葉齡的關系,A點表示幼葉成折疊狀,B點表示葉片成熟并充分展開。乙圖曲線1、2分別表示植物的實際光合量和凈光合量。丙圖表示在適宜條件下,某植物葉片遮光前吸收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釋放CO2的速率變化,(吸收或釋放CO2的速率是指單位面積葉片在單位時間內吸收或釋放CO2的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由甲圖分析:新形成的嫩葉相對光合速率較低,從光反應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致吸收光能少。
(2)由乙圖分析:最有利于積累有機物的溫度是____________;假如植物生活在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的環境中,則在溫度達到____________時,植物就不能生長。
(3)根據丙圖分析:①在光照條件下圖A+B+C的面積表示該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葉片____________。
②圖形B的面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從圖形C可推測光照下該植物存在另一個____________的途徑。
【答案】(1)光合色素含量少 受光面積小
(2)25℃ 35℃
(3)①固定的CO2總量 ②呼吸作用釋放出的CO2量 ③釋放CO2
【解析】(1)分析甲圖可知,新形成的嫩葉相對光合速率較低,從光反應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光合色素含量少或受光面積小導致吸收光能少。
(2)分析乙圖可知,最有利于積累有機物的溫度是25℃,此時植物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假如植物生活在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的環境中,則在溫度達到35℃時,植物1d的積累量為12×4.0-24×2.0=0,超過該溫度時,植物將不能生長。
(3)分析丙圖可知,在光照條件下圖A+B+C的面積表示該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葉片固定的CO2總量;圖形B的面積表示呼吸作用釋放出的CO2量;從圖形C可推測光照下該植物存在另外一個釋放CO2的途徑。


8.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神經細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產生興奮,此時神經纖維膜__________(填“內”或“外”)電流方向與興奮傳到方向一致,興奮在神經細胞間通過__________形式傳遞。
(2)神經中樞內,由多巴胺能神經元參與形成的突觸,以多巴胺為遞質,對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起抑制作用;由膽堿能神經元參與形成的突觸,以乙酰膽堿為遞質,對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起興奮作用。研究認為,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神經中樞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引起多巴胺含量_________,而乙酰膽堿對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持續性起____________作用,導致患者肌張力增高。
(3)研究人員認為帕金森病的發生與機體免疫有關,患者體液免疫產生的自身抗體可能導致帕金森病加重。為此研究人員進行了如下動物實驗,結果見下表:

(注:1、MPTP是一種神經毒素,能夠破壞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導致實驗小鼠出現類似帕金森病的癥狀。2、“+”表示出現抗原抗體反應,“—”表示無抗原抗體反應。)
①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統的____________分泌產生了抗MPTP的抗體。實驗顯示,該抗體能夠與小鼠的____________發生抗原抗體反應。
②實驗結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經元表面蛋白______(填“發生”或“不發生”)改變;帕金森病小鼠的抗體________(填“會”或“不會”)導致帕金森病加重。
(4)綜上分析,帕金森病與神經調節及________________異常有關。
【答案】(1)內 化學信號(神經遞質)
(2)減少 興奮
(3)①漿細胞 多巴胺能神經元表面蛋白 ②不發生 會
(4)免疫調節
【解析】(1)神經細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產生興奮,此時神經纖維膜內電流方向與興奮傳到方向一致,興奮在神經細胞間通過神經遞質以化學信號的形式傳遞。
(2)帕金森病患者中,運動神經中樞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引起多巴胺含量減少,而乙酰膽堿對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持續性起興奮作用,導致患者肌張力增高。
(3)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統的漿細胞分泌產生了抗MPTP的抗體。實驗顯示,該抗體能夠與小鼠的多巴胺能神經元表面蛋白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經元表面蛋白不發生改變;帕金森病小鼠的抗體會導致帕金森病加重。
(4)綜上分析,帕金森病與神經調節及機體的免疫調節異常有關。


9.某嚴格自花傳粉的二倍體植物(2n),野生型為紅花,突變型為白花。研究人員圍繞花色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和花色控制基因及在染色體上的定位,進行了以下相關實驗。請分析回答:
(1)在甲地的種群中,該植物出現一株白花突變。讓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該突變型為純合體。將該白花植株與野生型雜交,若子一代為紅花植株,子二代紅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比為3:1,出現該結果的條件是:①紅花和白花受__________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完全顯性;②配子具有相同成活率及受精能力并能隨機結合;③受精卵的發育能力及各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
(2)在乙地的種群中,該植物也出現了一株白花突變且和甲地的白花突變同為隱性突變。為確定甲、乙兩地的白花突變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將___________雜交,當子一代表現型為___________時,可確定兩地的白花突變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子二代中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可確定白花突變由2對等位基因控制。
(3)缺體(2n-1)可用于基因的染色體定位。人工構建該種植物的缺體系(紅花)應有___________種缺體。若白花由一對隱性突變基因控制,將白花突變植株與該種植物缺體系中的全部缺體分別雜交,留種并單獨種植,當子代出現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時,可將白花突變基因定位于_________染色體。
(4)三體(2n+1)也可用于基因的染色體定位。若白花由一對隱性突變基因控制,將白花突變植株與三體系(紅花純合)中全部三體分別雜交,留種并單獨種植,當子二代出現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可將白花突變基因定位。
【答案】(1)不發生性狀分離(全為白花植株) 一對
(2)甲、乙兩地的白花突變變型植株 紅花植株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9:7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1:1
(3)n 紅花植株:白花植株=1:1 該缺體所缺少的
(4)紅花植株:白花植株=31:5
【解析】(1)純合體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白花植株與野生型雜交,子一代全為紅花,子二代紅花:白花=3:1,說明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紅花和白花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
(2)已知甲、乙兩地的白花突變均為隱性突變。要確定甲、乙兩地的白花突變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將這兩地的白花突變型植物雜交。若兩地的白花突變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相關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則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有兩種情況:①這2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甲地白花植物基因型為aaBB,乙地白花植物基因型為AAbb,二者雜交 F1的基因型為AaBb,全為紅花,F1代自交,F2代表現型及比例:紅花(A_B_ ): 白花(A_bb+aaB_+aabb)=9:7;②這2對等位基因位于1對同源染色體,即a和B連鎖,A和b連鎖,則甲地白花植物基因型為aaBB,乙地白花植物基因型為AAbb,F1的基因型為AaBb,F1各產生兩種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Ab、aB,F2表現型及比例為紅花(AaBb ):白花(AAbb+aaBB)=9:1。
(3)該嚴格自花傳粉的二倍體植物有2n條染色體,n對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相同,每次只需缺一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任意一條,共需構建 n 種缺體。白花由一對隱性突變基因控制,若相關的基因用A和a表示,則該白花的基因型為aa,若該紅花缺體缺少的染色體上含有相應的基因,則其基因型為A0(0表示缺少相應的基因),那么白花(aa)與紅花缺體(A0)雜交,F1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紅花(Aa):白花(a0)=1:1。
(4)設相關的基因用A和a表示。依題意可知,白花的基因型為aa,三體紅花純合的基因型為AAA,F1的基因型為1/2Aa、1/2AAa;1/2Aa 自交所得F2中白花(aa)占 1/2×1/4aa=1/8aa;AAa 產生的配子及比例為 1/6AA、1/6a、1/3Aa、1/3A,所以1/2AAa 自交所得F2中白花(aa)占 1/2×1/6a×1/6a=1/72aa;綜上分析:在F2中,白花植株占1/8+1/72=5/36,紅花植株占1-5/36=31/36,即F2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紅花:白花=31:5。


10.回答下列關于草原生態系統的問題: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著種類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們通常呈___________分布。
(2)蝗災已成為草原農牧業生產的重大危害之一。圖甲示研究者對草原上四種主要蝗蟲密度對牧草產量(牧草產量一牧草補償量一蝗蟲取食量)影響的實驗結果;圖乙為農業部門對某次“亞洲小車蝗”的爆發和防治過程中種群密度的調查結果。

①圖甲可知,該實驗的因變量是___________,甲圖所示結果為研究者依據實驗結果建立的___________模型。當狹翅雛蝗密度為5頭/m2時,牧草產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蝗蟲只有達到一定量才會導致危害,因為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圖乙是對蝗蟲的幼蟲跳蝻進行調查所獲得的結果,則該調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為探究治理蝗災的最好措施,農業工作者在蝗災期間,分別采用了農藥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由圖乙可知,圖中_________點是進行了農藥防治,隨農藥使用次數的增多防治效果變差;圖中________點是引入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穩定。
(3)嚴重的草原火災會破壞生態系統,但適當的“地面火”能燒掉枯枝落葉,加速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還可使部分位置獲得更多光線,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長;馂暮蟮牟菰萏娴倪^程中,生物種類、數量及有機物含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答案】(1)鑲嵌
(2)①牧草產量 數學 牧草補償量大于蝗蟲取食量 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
②樣方法 abcd e
(3)物質循環 增加
【解析】(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著種類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們通常呈鑲嵌分布。
(2)①由圖甲可知,該實驗的因變量是牧草產量,甲圖所示結果為研究者依據實驗結果建立的數學模型。當狹翅雛蝗密度為5頭/m2時,牧草產量增加,原因是牧草補償量大于蝗蟲取食量,說明蝗蟲只有達到一定量才會導致危害,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②若圖乙是對蝗蟲的幼蟲跳蝻進行調查所獲得的結果,則該調查采用的方法是樣方法。為探究治理蝗災的最好措施,農業工作者在蝗災期間,分別采用了農藥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由圖乙可知,圖中abcd點是進行了農藥防治,隨農藥使用次數的增多防治效果變差;圖中e點是引入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穩定。
(3)嚴重的草原火災會破壞生態系統,但適當的“地面火”能燒掉枯枝落葉,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還可使部分位置獲得更多光線,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長;馂暮蟮牟菰萏娴倪^程中,生物種類、數量及有機物含量的變化趨勢是增加。


11.玉米(2N=20)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深加工可生產酒精、玉米胚芽油等產品。下圖甲表示玉米深加工過程,圖乙表示為了獲得玉米新品種常采用的一種育種方式,請回答以下問題:

(1)玉米秸稈中的纖維素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最終被水解成葡糖糖才能供給酵母菌利用,纖維素酶是由3種組分組成的復合酶,其中的___________可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分解菌能合成纖維素酶,人們常常是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其實驗流程是:土壤取樣→選擇培養→___________→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基上→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
(2)使用選擇培養基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對培養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如果還要對土壤中該類微生物進行計數,則接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米胚芽油不易揮發,宜選用壓榨法或________法從玉米胚芽中提取。
(4)在育種過程中,若改變圖乙過程所使用的培養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則可能不會形成愈傷組織,而是形成胚狀體。若愈傷組織沒有形成根,但分化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葡萄糖苷酶 剛果紅染色法 梯度稀釋
(2)纖維素作為唯一(主要)的碳源 稀釋涂布平板法
(3)萃取
(4)植物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培養基中生長素較少,細胞分裂素較多
【解析】(1)玉米秸稈中的纖維素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最終被水解成葡糖糖才能供給酵母菌利用,纖維素酶是由3種組分組成的復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分解菌能合成纖維素酶,人們常常是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剛果紅染色法;其實驗流程是:土壤取樣→選擇培養→梯度稀釋→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基上→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
(2)使用選擇培養基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對培養基的要求是以纖維素作為唯一(主要)的碳源。如果還要對土壤中該類微生物進行計數,則接種方法是稀釋涂布平板法。
(3)玉米胚芽油不易揮發,宜選用壓榨法或萃取法從玉米胚芽中提取。
(4)在育種過程中,若改變圖乙過程所使用的培養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則可能不會形成愈傷組織,而是形成胚狀體。若愈傷組織沒有形成根,但分化了芽,其原因可能是培養基中生長素較少,細胞分裂素較多。


12.2019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獎。工業上青蒿素一般從青蒿植株中提取,產量低,價格高;蚬こ碳凹毎こ痰葹榕嘤龈咔噍锼睾康那噍锾峁┝怂悸贰?茖W家先通過紫外線處理大量青蒿幼苗后,偶然發現一株高產植株。通過基因測序發現該高產植株控制青蒿素合成相關的一種關鍵酶的基因發生了突變。
(1)提取了高產植株的全部DNA后,要想快速大量獲得該突變基因可以采用PCR技術,該技術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青蒿某個時期mRNA反轉錄產生的雙鏈cDNA片段,用該雙鏈cDNA進行PCR擴增,進行了30個循環后,理論上可以產生約為_________個DNA分子,該雙鏈與載體連接后儲存在一個受體菌群中,這個受體菌群就叫做青蒿的________________,獲得的cDNA與青蒿細胞中該基因堿基序列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將獲得的突變基因導入普通青蒿之前,先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圖l、2中箭頭表示相關限制酶的酶切位點。請回答:

用圖中的質粒和外源DNA構建重組質粒,不能使用SmaⅠ切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構建好的重組質粒在其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啟動子,啟動子是__________識別結合位點。
(4)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表達出相應蛋白質,應采取___________技術。目的基因導入組織細胞后,通過___________技術培育出青蒿幼苗。
【答案】(1)DNA雙鏈復制
(2)230 cDNA文庫(或部分基因文庫) 不同
(3)SmaⅠ會破壞質粒的抗性基因及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RNA聚合酶
(4)抗原抗體雜交技術 植物組織培養
【解析】(1)PCR技術的原理是DNA雙鏈復制,可在體外實現DNA的大量擴增。
(2)如果用青蒿某個時期mRNA反轉錄產生的雙鏈cDNA片段,用該雙鏈cDNA進行PCR擴增,進行了30個循環后,理論上可以產生約為230個DNA分子,該雙鏈與載體連接后儲存在一個受體菌群中,這個受體菌群就叫做青蒿的部分基因文庫(cDNA文庫),獲得的cDNA與青蒿細胞中該基因堿基序列不同。
(3)用圖中的質粒和外源DNA構建重組質粒,不能使用SmaⅠ切割,原因是SmaⅠ會破壞質粒的抗性基因及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構建好的重組質粒在其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啟動子,啟動子是RNA聚合酶識別結合位點。
(4)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表達出相應蛋白質,應采取抗原抗體雜交技術。目的基因導入組織細胞后,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出青蒿幼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243052.html

相關閱讀:北京市朝陽區2019-2019學年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中統一考試
2019屆山東濰坊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2019.03)word版
【解析版】湖南省耒陽市振興學校2014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 W
天津市七校2014屆高三12月聯考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指導: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