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 九一八事變與全國抗日浪潮的興起 教案
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東方會議;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的建立;一二八事變與上海軍民的抗戰;《淞滬停戰協定》;東北的抗日救國斗爭;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2. 能力方面:
( 1)通過對“九一八事變”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反動性的揭露,培養學生把握歷史問題本質的能力;
(3)通過對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介紹,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
( 1)通過講述“九一八事變”的經過,使學生認識: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為轉嫁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它是日本侵華的重要步驟,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危機。
(2)通過對抗日救亡運動的介紹,使學生們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國各階層的憤怒,抗日救國成了一切有愛國之心的中國人的愛國行動。( 3)通過對本節教材的講述,要培養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和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樹立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4. 學法指導方面:引導學生閱讀本上提供的歷史材料,幫助他們學習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九一八事變是本節的第一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它的發生不是偶然的。一戰后,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并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并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于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并圖謀爭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變就在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學習這一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近代歷史的進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情況 ,還可以培養他們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九一八事變發征兵 ,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擴大侵華戰爭,導致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加重。這時,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制約中國社會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壓倒一切的中心問題,成為一切有良心的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在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忱的激勵下,中國社會各階級和階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不是一盤散沙,具有不畏強暴,也于反抗的英雄氣概和強大的力量?谷站韧鲞\動的興起,也標志著國內戰爭將逐步轉向民族革命戰爭。學習這一內容可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難點分析: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難點。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其一,蔣介石雖為國家領袖,但他代表的卻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決定了他不可能也絕不會發動全國人民去實行抗戰;
其二,蔣介石既投靠英美,又與日本有秘密協定。九一八事變后,他不愿抵抗,而是幻想利用英美日之間的矛盾,讓英美壓迫日本歸還東北三省,而沒估計到英美也迫于經濟危機,自顧不暇;
其三,蔣介石只看到了日本經濟、軍事的強大,中國的落后,擔心抵抗會導致亡國,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他采取了這一禍國殃民的反動政策,并鎮壓一切反對日本侵略的愛國行為。這不僅破壞了廣大人民的抗日斗爭,也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氣焰,釀成了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堂教學設計(教師上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樂,然后簡單介紹此歌歷,轉入正)(板書標題)
師: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為獨霸中國而精心策劃的,有著極其復雜的歷史背景。請大家考慮一個問題:明治維新后,日本對中國進行了哪些侵略?一戰后日本對華擴張,遇到哪些障礙?
生:(思考、回答)
師:一是中國人民的反對;另外就是“華盛頓會議”制定了《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暫時獨霸中國的美夢。這使日本對華侵略不得不放慢腳步。但日本帝國主義絕不會放棄向中國擴張的一貫政策。1927年春的日本經濟危機和同年中國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造成日本朝野震動,紛紛要求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對華侵略。于是,1927年6月27日到7月7日,日本政府召開了“東方會議”。
1. 東方會議
師:請大家思考,這次會議討論了些什么問題?確定了什么方針?
生:(看書思考、回答)
師:東方會議后,日本對華展開
開了一系列侵略,“濟南事”、“皇姑屯事”都是日本將侵華方針付諸實施的具體表現。但由于張學良的“東北易幟”,日本想借張作霖被炸侵占東北三省的計劃未能實現。但是,隨著1929年資本主義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及對日本的影響,使日本侵略者決意對華大舉進攻,奪取夢以求的中國東北三省。請大家看書回答:九一八事變是怎么發生的?中國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
2. 九一八事變
生:(看書討論回答)
師:(播放九一八事變中日軍炮轟北大營和攻占沈陽后屠殺平民的錄像片段,出示蔣介石給學良的不抵制密電,然后,電腦演示東北三省淪陷的過程及有關財產、軍事裝備、國土面積、人口數字的損失。隨后,教師請學生閱讀書后“閱讀與思考”提供的四條史料)請大家討論:為什么當日本大規模武裝侵占東三省的時候,蔣介石不顧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從上面四條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相互討論,回答)
師:(總結)正是由于蔣介石奉行親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決定了蔣介石對日本大舉侵華實行“不抵抗政策”。在他看,一切抵抗都是徒勞的,中日力量對比的差距,中國的落后決定了抵抗必敗。而且更危險的是,一抗日,必然要發動人民,聯合共產黨,使其力量壯大,不僅不能完成“剿共大業”甚至有可能讓共產黨奪取天下。所以他認為:丟掉東北而能換十八省的完整,是劃得的。他還有一張王牌可以利用,這就是:利用英、美與日本之間的矛盾,讓英美壓迫日本歸還東北。于是,他派代表去國聯告狀。請大家考慮,在當時世界形勢下,國聯能否為中國撐腰?它的態度怎樣?日本能否接受國聯的建議?
生:(閱讀教材小字,回答)師:既然日本不接受國聯的建議,又不從東北撤兵,那它用什么辦法掩蓋侵略中國的事實呢?
生:(討論回答)
3. 偽滿洲國的成立
師:日本于1932年初,通過策劃成立“偽滿洲國”,掩蓋了其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實,“以華治華”,最終完成了“東方會議”所制定的侵略方針。從此,東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的侵略擴張目標絕不是一個東北三省,而是全中國。英美的軟弱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進一步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為擴大侵略利益,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又挑起了“一二八事變”。
4. 一二八事變
師: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的戰略意圖是:
一、利用這一事,轉移國際視線,保證偽滿洲國的順利“獨立”;
二、利用侵略上海給國民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妥協,承認吞并東北三省的既成事實;
三、有可能的話,占領上海,把它作為對中國南部進一步侵略的基地。這是日本大舉侵華的又一步驟,它的發生,又打破了蔣介石犧牲東北,換取其余省份安全的“幻想”。面對日本的這一侵略。中國方面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官兵,在軍長蔡廷鍇、蔣光鼎的率領下,奮勇抵抗。(指導學生看書,了解這場抗戰雙方作戰情況)
5. 十九路軍的抗戰
師:一二八事變后,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上海軍民的抗戰,各種物資及慰問品大批匯往上海,許多戰士也請纓殺敵。(出示地圖)在京滬沿線和浙、皖、贛地區有國軍60個師,近百萬軍隊。但蔣介石卻視“滬戰在外交上應是局部問題,不能擴大;軍事上,‘剿赤’部隊不能調用。”結果坐視上海軍民抗而不援,彈藥不補,捐款、捐物皆扣,終使十九路軍在與超過自己一倍多的日本激戰一個多月后,被迫撤離。國民政府同日本談判簽訂了《松滬停戰協定》(出示協定的主要條)請大家分析討論協定的危害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中國的主權喪失,上海成了不設防城市,日軍留駐上海,為今后擴大侵略創造了條。日本的不斷侵略,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國各階層的極大憤慨,一場救亡圖存的抗日運動就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37632.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