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第一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
歷史試題
一、單項選擇(每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共25題,50分)
1.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受羅斯!靶抡庇绊懙挠
①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②資本的社會化
③“新經濟”的出現 ④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在一次會議上對自己做出剖析:“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對資產階級要懷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經濟政策以,我們便認為是反革命。其實黨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一種新形式!北柕倪@一剖析說明當時他已真正認識到( )
A.實行糧食稅有利于農業生產恢復 B.新經濟政策是一種反革命的經濟政策
C.新經濟政策促進國內戰爭的勝利 D.新經濟政策能加強工農聯盟并能鞏固政權
3.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不要議會制共和國,而要從下到上由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組成的共和國。”這表明列寧主張( )
A.建立農民階級革命政權
B.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C.徹底廢除沙皇專制制度
D.建立各階級政治協商制度
4.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的“紅色恐懼”浪潮到達頂峰,政府逮捕了數千名被懷疑為激進分子的人,國會還通過法律將持不同政見的外國人驅逐出境。與美國這一行動密切相關的是
A.中國五四運動爆發 B.德國法西斯勢力猖獗
C.俄國十月革命勝利 D.蘇聯基本實現工業化
5.1848年《共產黨宣言》引言中指出:“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边@一觀點的歷史依據是( )
A.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
B.馬克思主義已成為工人階級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偉大嘗試
D.英、法等國資產階級代議制進一步完善
6.讀“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示意圖”,下列對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的分析,正確的是
A.1958年蘇聯GDP增長率高于世界是因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
B.1963年蘇聯GDP增長率低于世界是因為赫魯曉夫改革的提前結束
C.1973年蘇聯GDP增長率高于世界是因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進行
D.1978年蘇聯GDP增長率低于世界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失敗
7.該圖分別為中國和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圖,出現這種變化的共同因素是
A.戰爭的影響 B.經濟政策的影響
C.“左”傾思想的影響 D.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的影響
8.當生產力向工業化時代邁進時,必須沖破小農經濟的桎梏,以下史實屬這一范疇的是( )
①英國圈地運動 ②中國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③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④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口號是歷史的濃縮,通過它們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下列口號出現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是
A.“廢除余糧收集制,擁護固定糧食稅”
B.“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
C.“開墾、開墾、再開墾”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10.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所采取的經濟政策,體現了下列哪一經濟學思想
A.“發展經濟的最佳方式就是自由放任”
B.“政府直接插手干預私營企業是最可怕的事”
C.“要達到充分就業,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投資這件事情由社會總攬”
D.“政府頒布《濟貧法》只會讓窮人的境況更趨惡化”
11.下表為“1 980 --1 993年中國與日本、美國、蘇聯的貿易額表(單位:百萬美元)”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國際因素是 ( )
時間19801993
日本9201390066
美國481327660
蘇聯492-------
A.中國多邊外交政策 B.世界多極化格局形成并進一步發展
C.兩極對峙格局瓦解 D.中國綜合國力提升
12.某國際問題研究專家指出:“世界正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這些根本性變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地緣政治權勢與地緣經濟實力正在同時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從西方向東方轉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A.當今世界呈現“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方興未艾
C.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格局中舉足輕重 D.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13.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載體的是
A.市場經濟制度推廣 B.新技術革命的進行
C.層出不窮的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的出現 D.跨國公司
14.“全球化是發達國家用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敲門磚’,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團結起,抵制全球化!毕铝袑@一觀點的評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闡述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其觀點是正確的
B.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但其結論是錯誤的
C.折射出了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影響
D.反映了當前一部分國家人民對于經濟全球化的態度
15.2009年12月和2010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先后在哥本哈根和坎昆舉行。在前一會議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論不休,最終留下諸多遺憾;在后一會議上,與會國通過了兩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這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 )
①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國的重視
②意識形態的分歧仍是各國合作的重要障礙
③各國意識到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協商解決
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既有合作又有深刻矛盾
A.①②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經濟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導致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結盟運動興起 B.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
C.兩極格局的存在 D.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17.2011年11月13 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檀香宣言 —— 邁向緊密聯系的區域經濟》,承諾采取切實措施推進密切聯系的區域經濟,使所有成員從中獲益。這主要反映出( )
A.在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內實現了經濟一體化
B.亞太經合組織成了合作水平最高的區域合作組織
C.在經濟合作的基礎上亞太經合組織實現了政治同盟
D.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與會各國領導人的共識
18.比利時首相赫爾曼•范龍佩在2009年11月19日舉行的歐盟特別首腦會議上被選為歐盟理事會主席。歐洲的聯合經歷了歐洲煤鋼聯營、歐共體和歐盟三個發展階段。這一發展歷程表明( )
①歐洲一體化向更深方向發展
②歐洲國家由經濟一體化走向經濟政治一體化
③歐洲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矛盾消失
④歐洲國家之間協調解決矛盾的機制日益成熟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19.右圖是某位作家為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40周年設計的郵票圖案。如果你為這圖案的有關背景作說明,符號史實的有( )
A.當時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提高 B.中美關系的緩和和正常化
C.第三世界的崛起,對中國的支持 D.中蘇關系的和好和蘇聯的強大支持
20.右圖漫畫《求援》,講的是2009年9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64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請求各國一起承擔責任解決全球性問題。據此,下述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試圖建立“單級世界”的美國已經明顯力不從心
B.全球性問題是美國造成的,必須由美國承擔
C.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D.聯合國可以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
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想稱霸天下的欲望
C.階級斗爭非常尖銳 D.東周王室日漸衰微
22.《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這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
A.允許工商者入仕為官 B.準許土地自由買賣
C.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 D.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
23.商鞅變法法令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反映了變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護農民階級的利益 B.實現秦國的富國強兵
C.保持和穩定小農經濟 D.鞏固和發展土地私有制
24.孝帝改革前,北魏各種制度的建設有許多不夠完善和欠缺之處,不包括 ( )
A.基層政權組織 B.賦稅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25.導致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漢族地主的建議 B.南北對峙的形勢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區先進經濟形態的吸引
二、非(共3題,第26題,20分,第27題,20分,第28題,10分)
第26題(20分)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當我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的時代,而不是對抗的時代,我們一直在進行談判,我們在談判中取得了一些進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世界上許多地區正在進行談判而不是正在對抗,在這些地區,對抗可能導致爆炸性的局面……現在,當我們環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發現美國已經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 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
1973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尊霸主地位動搖。
——人教社 大綱版《世界近代現代史》
材料三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98年2月8日在訪問意大利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知道,要摒棄舊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強的。然而個別國家(指美國)總是試圖把一個單極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領導作用強加給這個世界,這是不現實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險的!
——新華網
材料四 2010年4月26日國際在線報道: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25日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共轉移了 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美國的表決權變成了15.85%,很顯然美國仍然努力保留了否決權。
請回答:
(1)材料一的三幅圖片再現了兩極格局下的某些具體場景。根據圖片簡述兩極格局對國際局勢產生的主要影響。(6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尼克松時代美國的對外政策的變化和原因,并就其政策變化舉例說明。(6分)
(3)依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特征。綜合四則材料,分階段簡述: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過程。(8分)
第27題,(20分)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20年代,西方各國從一戰中恢復過,各個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的1.5倍。一些歐美經濟學家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空前的繁榮讓他們充滿信心。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們看作“繁榮”、“發展”、“強大”的典型。幾乎在同一時期,在東方一個國度,也正在誕生奇跡,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這個占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箍埔粫r成為紅色麥加,受世人膜拜。
——摘編自《美蘇交鋒》
材料二 羅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并成立了聯邦緊急救濟暑,旨在通過“聯邦與各州、各領地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合作,減輕因失業造成的艱難和痛苦”。
——德•懷特《現代美國(1896—1946)》
1933—1939年PWA幫助建造了全國近70%的新校舍,65%的縣政府辦公樓、市政廳和污水處理工廠,35%的醫院和公共衛生設施,10%的道路、橋梁、地鐵和類似的工程建筑。
——?思{《美國經濟史》下卷
材料三: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就認為,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我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我自己內部積累,那主要當然要自于農業……斯大林在蘇聯工業化時,實際上是把農業作為“殖民地”了。蘇聯工業化開始時,農民不但要繳納直接稅和間接稅,還要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價格剪刀差使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摘編自(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10分)
(2)根據材料二說明羅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蘇聯在30年代實施什么農業政策?這對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6分)
第28題,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ū蔽盒⒌壅f)自上古以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后,伊洛之下復成披發之人。
——《魏書•咸陽王禧傳》
材料二。ㄟw都洛陽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違父背尊,跨據恒朔(今西大同,內蒙古河套一帶)!诵航袢詹粶纾耸菄抑蟮湣蹦藦U為庶人。
——《魏書》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回答孝帝從哪兩方面闡述“一從正音”的必要性。(4分)
2.材料二中孝帝對太子恂的處理說明了什么?(2分)
3.依據材料,分析孝帝改革的影響。(4分)
參考答案
1—10 CDBCA CBBCC 11—20 CDDAB CDBCB 21---25 BDBDD
26.(1)兩極格局對國際局勢產生的主要影響:①、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形成全面冷戰、局部熱戰的局面②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擺脫美蘇控制盒維護自身獨立,組成不結盟運動。(6分)
(2)(6分)
變化:以談判為主要方式(或轉向守勢)(2分)
原因:(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2分)
①美國陷入越南戰爭泥潭不能自拔。
②蘇聯領導人勃烈日涅夫上臺,推行軍事擴張政策。
③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的沖擊
④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使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動搖。
⑤根本原因:維護美國本國的國家利益。
政策變化舉例:(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2分)
①1973年從越南撤軍
②1972年訪問中國或改善同中國的關系
③美國同蘇聯在爭霸中處于守勢
(3)主要特征:建立單級世界(或推行強權政治)(2分)
演變過程:①二戰后形成兩級格局。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③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大大加強(或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6分)
27.(1)美國:20年代經濟的高度繁榮,成為資本主義學習的樣本;30年代羅斯福新政成功地擺脫了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國家改革提供了一種新模式。(4分)
蘇聯: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30年代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成為工業強國。(6分)
(2)措施:①成立失業救濟署。②以工代賑。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2分)
作用:①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1分)②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1分)
(3)政策:實行農業集體化,計劃經濟;實行高積累。(3分)
影響: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農民為工業化付出的代價過大,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3分)
28. (1)孝帝認為作為中原(正統)王朝,必須說漢話,如果不說漢話又將回到改革前的狀態。(4分)
(2)改革面臨著阻力,孝帝推進改革的決心(2分)
(3)促進民族融合,為唐朝統一和化繁榮奠定基礎(或者為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基礎)。(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3409.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