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隋唐專項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專題4 隋唐
(1)隋朝的興衰與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兩都的興建和大運河的開鑿 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武則天的統治 “開元之治”
隋的建立和統一;隋統一的原因及意義;隋朝重要的建設項目: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運河,修筑馳道;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和隋的滅亡。唐朝的建立和統一;“貞觀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績;武則天的統治及其政績;“開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績。

(2007年全國卷I. 13)史學家陳寅恪在評述:“武周之代李唐”的歷史意義時說,此“不僅為政治之變遷,實亦社會之革命!贝颂帯吧鐣锩笔侵福–)
A.重用酷吏,實行法治 B.女皇當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風易俗,推崇佛教
(2010年全國Ⅰ.39)(60分)分析圖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一:《史記》記載,“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這成為秦與西漢相繼定都咸陽、長安,借以控轄全國的經濟基礎。由于長期的戰亂與自然災害等因素,關中地區經濟衰退,隋唐雖定都長安,但主要依賴黃河中下游地區及江南的財賦。由于交通限制,糧食轉運耗費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遷至洛陽,以緩解長安及其附近地區的糧食壓力。隋煬帝興建的“東都”洛陽,與長安并稱為“二京”,越越具有戰略意義。安史之亂后,唐中央政府全靠東南糧運支撐。史載,唐德宗時,“關中蝗,食草木都盡。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畝”。德宗曾因長安糧盡,得不到犒餉的禁軍醞釀嘩變,與太子相擁而泣。當得知發自揚州而中途受阻的運船已接受長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決定隋唐定都長安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洛陽成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答:(1)隋唐政治上與北周一脈相承,關中為政治中心區域;關中地理位置優越,戰略地位重要。
(4)靠近經濟發達的黃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區;大運河的中心,全國財賦水陸轉運樞紐;建有含嘉倉、洛口倉等大糧倉;政治、化傳統的影響。

(2)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舉制 府兵制與募兵制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確立,三省六部的名稱、職能及隸屬關系,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科舉制的進步作用;隋唐兩代對府兵制的改革、調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潰和募兵制的形成、特點及其對封建統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調制和納絹代役,唐朝的租庸調制,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內容和結果。
中國古代主要選官制度
選官制度時期依據實施原因主要特征科目或標準主要影響
察舉制兩漢品行才學統治者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加強統治由地方長官考察、選拔人才并推薦,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孝廉、茂才、察廉、明經等使中央集權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逐漸被官僚家族所支配
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門第望族察舉、征辟制是人才流失通過對士人的考察,評價等級,按等授官家世、道德壯況、才能學識門閥士族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影響了中央集權
科舉制隋唐到晚清考試成績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需求,加強中央集權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五十多種擴寬了選拔人才的基礎,對維持社會穩定、普及知識起了一定的作用;從明代開始不重實際學識,束縛讀書人的思想、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2007年全國Ⅱ.14)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職能是(D)
A.尚書省和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執行
B.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和尚書省執行
C.門下省決策,中書省和尚書省執行
D.中書省和門下省決策,尚書省執行
(2010年全國Ⅱ.14)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學總集《選》在唐代受到青睞,宋初仍有“《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B)
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
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化
(2008年全國Ⅰ.37)(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二試三試
明經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口答諸經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作詩、賦、各一篇作時務策五道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官錄用仍無常規可據,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
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官制度的》,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官職位必須按照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官制度建立的標志。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答: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6分)。
(2)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10分)
答: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考生廣泛(5分);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主要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5分)。
(3)如何理解“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官制度”?(6分)
答:經濟規模擴大,社會分工更為復雜,要求政府進行高效的專業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10分)
答: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會的有效管理(10分)。

(3)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和城市與社會生活
江南地區的土地資得到進一步開發,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發展的特點;發達的水陸交通,統一的貨幣,市場較前代發達;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繁華城市。

(2009年全國Ⅰ.15)表2:漢至宋南北方戶數變化表(單位:萬戶)
年代
地域西漢元始二年晉太康元年唐天寶元年宋元豐三年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影響表2漢代至宋代南北方戶數變化的主要因素是(D)
A.朝代時間長短 B.王朝力量強弱 C.疆域面積大小 D.經濟格局變化
(2009年全國Ⅱ.13)隋唐時期商業經濟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發展,但仍有許多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其中有(B)
A、廢除五銖錢 B、市坊分區 C、實行兩稅法 D、草市興起
(2010年全國Ⅱ.13)唐高祖廢漢代以的五銖錢。改行“開元通寶”成為歷代錢幣的一種范式,其原因是:(C)
A確立了錢幣“圓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質
C改變了以重量定錢幣名稱的傳統 D鑄造技術更精良

(4)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突厥 回紇 ?? 南詔 吐蕃
突厥汗國的建立和分裂;東突厥和西突厥與唐的關系;回紇汗國的建立及其與唐的關系;黑水??、粟末??與唐的關系;南詔的崛起及與唐的關系;吐蕃的統一及與唐的關系。

(2011年全國卷.39)祖國西北,地域廣闊。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農牧并存的人特征,使這里成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園。陜、甘、寧等地區曾是周、秦、漢、唐立國之基,F代歷史上,這里孕育了中國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材料一: 周、秦、漢、唐定都關中且國勢強盛,并非只因為關中農業經濟繁盛,四周險塞,關中西北面、北面的地、高原同樣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趕出了關中平原。秦國控制了地,“遂霸西戎”,積聚起雄視“東”的力量;視死如歸的戰士與關中繁榮的農業經濟,同是支撐秦統一全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地、高原中“善騎射”的“六郡良家子”組建的軍隊,也一直是漢朝軍隊的核心。隋及唐前期,關中在經濟上已然衰落,遠不能與“東”相比,但依靠關隴為主體的府兵,以及國家馬場飼養的最多時達到四十萬匹的戰馬,仍足以控轄全國;當唐朝失去對西北地的有效控制后,國勢便一蹶不振。在歷史學家吳于度看,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互動,構成世界范圍內農業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就中國歷史說,唐以后草原與中原農耕地區的互動更為廣泛而深入。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關中周邊地區對秦漢隋唐統一強盛的作用。(8 分)
答:北面、西北面地、高原形成關中的地理屏障;輸送了長于騎射的驍勇戰士;提供了戰馬。
(4)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互動”對唐以后中國歷史的影響。(12分)
答:契丹、女真、蒙古族、滿洲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與農耕地區的政權;草原地區與農耕地區在政治、經濟、化上相互影響日益深入;形成廣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逐漸形成。

(5)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和新羅的交往 和日本的交往 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 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唐朝的對外交通、對外交流和國際大都會;和新羅的友好往;日本遣唐使;唐化對新羅、日本的影響;和東南亞國家的往;中印經濟化交流;和波斯、大食、東羅馬的往。

(2010年全國Ⅱ.39)(60分)分析圖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中亞地區與我國西部有長達3300千米的邊界線,是當今世界石油、天然氣等資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蘇聯的解體和中亞五國的獨立,凸顯了中亞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5)中亞地區歷史上是連接東西方明的紐帶,列舉漢、唐時期體現這一紐帶作用的具體史實。(4分)
答:漢代:張騫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絲綢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或造紙術西傳大食)(2分)

(6)隋唐時期的化
科學技術 學和藝術
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明,隋唐天學和歷法的成就,隋唐醫學的發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詩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詩人;藝術寶庫莫高窟,隋唐繪畫和書法的大發展及著名的書、畫家,隋唐樂舞。

(2009年全國Ⅰ.14)南朝秀美靈動,北朝剛健雄渾,南北化共同孕育了唐代化的新氣象。以下最能體現南方化特征的是 (A)
A.初唐書法 B.秦王破陣曲 C.飛天壁畫 D.唐三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8042.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