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屆高考歷史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復習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21時 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4.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①全會的主要內容;②全會的意義。
2.經濟體制改革: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3.對外開放:①創辦經濟特區;②開放沿海城市;③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④開發浦東;⑤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①鄧小平南方談話;②中共十四大與十五大。

對應學生用書P111
,偉大的歷史轉折
1.標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內容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2)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戰略決策。
(3)肯定了在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的原則,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
(4)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3.意義
(1)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3)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


“化大革命”結束,“左”傾錯誤并沒有完全結束,“兩個凡是”的實質仍然是堅持“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始徹底糾正“左”傾錯誤。

,
學法點睛 本知識點歸納為“兩次轉折、兩次起點”

巧記速記

,改革與開放
1.對內改革
(1)農村背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過程①開端: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自發實行包產到戶。②推廣:1980年,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人民公社體制也在全國廢除。意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2)城市原因: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依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①基本任務: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②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③目標: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④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措施: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和廠長負責制。
2.對外開放
(1)過程
①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5年海南島。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③沿海經濟開放區:從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④開發開放浦東:1990年4月,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2)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初,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3)影響: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學法點睛 本知識點歸納為一“面”、一“線”

巧記速記
1.

2.

實錄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鄧小平南方談話
(1)內容:關于黨的基本路線、關于改革開放的步伐、關于判斷實踐的標準、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關于發展問題。
(2)意義:對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中共十四大
(1)內容: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意義: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3.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
(1)主要內容①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配置起基礎作用。②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
(2)意義: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
4.中共十五大
(1)內容:大會確立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指出我國現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意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入新世紀。

,

學法點睛 本知識點歸納為“一次談話”“三次會議”

史觀史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產物,是國家宏觀調控下的新型經濟體制。

實錄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是使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配置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

實錄二
計劃與市場只是經濟手段,并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對應學生用書P113
,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拉開帷幕。此后我國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角度1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在經濟體制、工作重點、對外關系上,有何重大轉變?
提示:(1)經濟體制上,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體制。
(2)工作重點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對外關系上,從封閉保守轉向對外開放,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從“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角度2 我國為什么首先在農村推行改革?
提示:(1)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業不發展,農村就不穩定。
(2)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農業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條。
(3)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損害農民利益,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



角度 偉大的歷史轉折
                   

(2009•四川綜,18)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星辰表”。這反映出(  )。
A.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國外普遍贊賞中國開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點撥 解題時要注意題干中的時間限制語“1979年3月15日”,此時中國還沒有全面推行對外開放政策,因此可排除B、D兩項,C項應為改革開放的成就。故應選A。
答案 A

1.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1)從圖一、圖二到圖三、圖四的變化分別反映了什么現象?
(2)這組漫畫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1)圖片中的《望穿飯鍋等下勺》和《白菜土豆排隊買》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講求營養碗變小》和《四季蔬食滿柜臺》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漫畫通過兩個時期的對比,反映了改革開放后社會的滄桑巨變,歌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則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角度1 為什么將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作為改革開放新階段的標志?
提示:(1)南方談話確認社會主義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從而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做社會制度屬性的思想束縛。
(2)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中國市場化進程大大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角度2 推動改革開放的兩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較
提示:
時 間事 主 題作 用
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1992年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宣言書,極大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角度 改革開放的進展
(2011•福建綜)據下圖判斷中國進出口總額開始出現較快增長的年代,與此同步發生的重大事是 (  )。

A.設立四個經濟特區 B.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C.開發上海浦東地區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點撥 本題考查歷史知識的遷移和圖表材料信息獲取能力。從圖表材料可以判斷1984年起中國進出口總額呈大幅度增長,其原因與這一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有關。A、C、D三項分別是1980年、1992年、2001年,所以本題正確選項是B。
答案 B

2.閱讀材料:

請回答:
(1)將材料補充完整。
(2)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是什么?
答案 (1)A.深圳 B.汕頭 C.珠!.廈門 E.福州 F.閩南三角區 G.海南 H.上海浦東
(2)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
,建國以中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變動

(1)由建國初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為絕對主體的計劃經濟體制。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
(3)20世紀90年代以,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角度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
(1)所有制結構上: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2)宏觀調控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3)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標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角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11•浙江綜,20)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边@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有必要進行試驗
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
點撥 “證券”“股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特征的表現。鄧小平的這段話,主要反映了我國在進行市場經濟的嘗試,并明確認識到市場經濟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D項正確。這段話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轉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經濟特區進行試驗,故A、B、C三項錯誤。
答案 D

3.閱讀材料:
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建設上以吸收利用外資為主,經濟所有制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結構;經濟活動在國家宏觀經濟指導調控下,以市場調節為主;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和方便;特區擁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
請回答:
(1)特區在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方面有何創新之處?
(2)這些創新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什么?
答案 (1)創新: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所有制結構;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方便;建設上以吸收外資為主。
(2)本質: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對應學生用書P115
(5年12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
第一


?考情感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開放的核心內容,屬于標、考綱的重點內容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和新時期的不斷發展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及給經濟體制帶的變化成為近幾年考查的重點區域
?北京、天津、海南出現非選擇題命題形式,東、江蘇、安徽、廣東在此處命題




?
?深層探秘
從歷史角度: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但超小規模的家庭經營使中國農村經濟帶有濃厚的小農經濟色彩,使我國農業生產長期滯留在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
?從現實角度:產權觀念和契約意識是改革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解放思想,體制創新是改革得出的首要認識。這對我國當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屬于高考的重點命題區域


城市改革的起步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
【示范1】 (安徽蚌埠3月質檢)下圖是我國某地城鄉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圖中的城鄉差距最小年的出現是因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
B.從沿海到內地的開放格局的確立
C.農村改革已全面展開,城市改革剛剛起步
D.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答案 C
【示范2】 (滄州模擬)胡錦濤總書記前往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時說:“我要明確告訴鄉親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睂Σ牧侠斫獠徽_的是(  )。
A.考察鳳陽縣小崗村是對該地1978年自發改革嘗試的肯定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土地公有和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
C.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要以土地公有為前提
D.現有土地承包關系必須保證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答案 D
(5年10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第一


?考情感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屬于標、考綱的重點內容
?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成為近幾年命題的主要區域
?廣東、江蘇、天津、北京出現非選擇題命題形式,浙江、東、全國標也在此處命題




?
?深層探秘
從歷史角度: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獲得的科學結論,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性創新
?從現實角度:堅持黨的領導與改革方向、堅持體制創新與漸進方式,是新時期推進改革開放、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的重要經驗。研究該知識點對我們今天的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
【示范3】 (寧德質檢)下圖說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后(  )。

①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比重明顯下降、诔鞘袀體及其他經濟成分占有較大比重、塾蓡我还兄平洕蛞怨兄平洕鸀橹黧w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車衅髽I改革已經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國有企業改革還在繼續深化和擴大,排除含④的選項。
答案 B
【示范4】 (雅安模擬)從1978年到1992年,歷經14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明確方向。這里的“方向”是指 (  )。
A.對內進行改革同時對外開放
B.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長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答案 C
(5年6考)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


?考情感悟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標、考綱的重點內容
?經濟特區設立、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成為近幾年考查重點
?北京、安徽、天津、上海非選擇題有所涉及,江蘇、四川、寧夏也在此處命題




?
?深層探秘
?從歷史角度:開創了全球范圍內走開放式發展道路的成功范例。入世后,中國由政策性開放轉為制度性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為與世貿成員之間的雙向開放;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
?從現實角度: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汲取人類一切先進明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
【示范5】 (商州月考)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始于 (  )。
A.廣東、福建的開放 B.經濟特區的建立
C.沿海城市的開放 D.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置
答案 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8167.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