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
[目標]
1.知道工業時代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知道相關社會立法的出現,首先是從工廠法開始。理解工業時代初期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理解造成社會矛盾的原因;理解社會立法增加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程度,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2.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視頻,思考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各國通過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學習從圖片和字資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及學會掌握評價歷史事的方法。
3.肯定工業革命的進步性,贊同社會公平、公正。同情處境悲慘的工人階級,對城市的貧困現象表示憂慮,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追求保障人的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觀念。
[重點與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和原因。
難點: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各國通過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
說明:
1.只有了解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認識和了解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才能有效理解社會立法產生的原因,并為下一單元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等鋪設知識基礎,故以此為重點。
2.通過工業時代初期社會的人紐帶被擰斷,工人的激烈抗爭,社會的動蕩等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有產者和統治集團意識到社會發展應同時照顧社會公平、公正,尋求解決貧窮問題,彌補已撕裂的社會。使學生充分認識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對學生講有一定的困難。故以此為難點。
[設計]
1.導入新:
以問題導入法方式導入新。提問:第一次工業革命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問題后,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論斷。在肯定工業革命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帶了社會的繁榮的同時,指出其并沒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經濟增長帶的相應成果,工業革命也衍生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拉大、犯罪等許多新的社會問題。
2.“血汗工廠”
出示圖片一《倫敦工業區》插圖《在煤礦坑道里工作的童工》
引用資料一工業革命后,雇主與工人關系變化的材料(見資料附錄)。
請學生閱讀本目教材,提問:你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狀況如何?思考:“血汗工廠”體現在哪些方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詳見[訓練設計]5
讓學生認識,工業時代初期資產階級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廣泛采用大機器生產并盡可能地降低勞動力成本,使工人階級陷入悲慘的境地,許多工廠成為殘酷剝削工人的“血汗工廠”。工人高強度勞作,工作環境惡劣,勞動時間長,工資底廉,得不到必要教育等。
資本家為取得高額利潤大量雇傭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兒女與成年男人干一樣的活,而女工和童工在工廠里的工作非常艱苦,除工作時間長、拿著更為低廉的工資之外,勞動安全毫無保障,機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趕出工廠,再也沒有人過問。在煤礦地區,大量童工用于井下,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著地把幾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井下事故頻繁,經常發生傷亡情況,處境十分悲慘。
失業 ,工時長,工資低廉,工廠使用童工,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安全毫無保障,工資收入低導致工人生活質量很差。
出示資料二,保羅.J.芒圖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一書中對早期的企業主的指責,
圖片二電影《摩登時代》圖片以及有關段。
請學生閱讀教材,結合分析工業社會初期造成“血汗工廠”現象的原因。
提示:資產階級唯利是圖、資本的貪婪是造成“血汗工廠”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無序的競爭也是另一個原因。
“血汗工廠”是城市無償剝奪、奴役和壓迫工人造成的直接結果。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工人暗示人類已經成為機器的奴仆。
3.城市的貧困問題
引用歷史學家哈孟德夫婦的話(見教材)過渡到本目教學。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觀察圖片,對比工業時代初期貧富分化的主要表現。
出示材料:插圖《英國格拉斯哥貧民窟》、播放電影《霧都孤兒》片斷、英國工業革命貧富差距數字圖表、圖片三:《19世紀歐洲工人的生活》等材料(見資料附錄)
引導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并做批判性反思。
工業時代初期貧富分化的主要表現:
富人區:(資本家和富人)豪華的住宅、綠茵環抱、空氣清新 、交通便捷 。
貧民區:(中低收入工人、農村人口、失業、破產者)房屋擁擠不堪、交通不便、污水橫流、拉圾成堆、煙塵和廢氣四溢、衛生條惡化、傳染病蔓延、是犯罪的滋生地。
分析與結論:
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造成城市的急遽膨脹。由大機器生產主宰著的新型工業城市,使封建時代以家庭的工業為主體的傳統城市結構日趨崩潰,歐洲城市的數量與規模迅速增加和擴大。
城市快速發展,貧富分化擴大,一個城市形成兩個不同的世界:富人區和貧民區。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時征。
反思:
到19世紀中葉,英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但隨著財富的積累,窮人反而增加了,財富的分配極不合理。在工業化進程中,人們把社會公正問題忘得一干二凈,進而把社會不平等看作天經地義,社會的人紐帶被工業化完全擰斷。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教材,思考:工業時代初期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讓學生認識:城市化進程過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問題。(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社會發展)
知識拓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⑴經濟發展更多體現在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的開發利用、產品的增加、產值的增長等方面。
⑵社會發展主要指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會保障、教育公平、交通便利、醫療、就業等。
⑶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①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②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所在,③社會發展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的發展。
2.社會立法
提問: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什么時候開始通過社會立法嘗試解決社會矛盾?
早在1601年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就頒布了《伊麗莎白法規》的濟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首先從工廠法開始。1811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
提問: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要推行社會立法?
工人階級的斗爭,經濟規律的教訓。
工業時代初期,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于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饑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于動蕩之中。工人的貧窮對富裕階層也可以造成威脅,比如,貧民窟是貧窮的標志,而貧民窟衛生條惡劣,成為 “霍亂國王的巢穴”。
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窮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會感染,窮人死亡,富人照樣死亡。所以,要徹底解決疾病問題,就要解決過分貧窮的問題,不能讓窮人窮到極端的程度。慢慢的,不僅是統治者,連有產者也達成了共識:貧窮問題必須解決。而要解決貧窮問題,就要否定“自由放任”的原則和唯利是圖,讓全社會都關注貧窮問題。19世紀初,英國人最先意識到社會發展應同時照顧社會公平、公正,“貧困不是客觀規律,而是工業革命的失誤”。為維護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緩和階級矛盾,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制定了一些關于勞動、報酬、教育、衛生和社會救濟方面的法律和法規。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問題:面對工業社會初期的社會矛盾,各國政府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學生閱讀:P49頁《工廠法》內容部分。
讓學生了解:
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部《工廠法》,規定了保護童工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
19世紀20--70年代,英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工廠法》、《工會法》、《礦井法》、《十小時工作法》、《公共衛生法》等社會法規。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并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后,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后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險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后,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堂討論: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社會立法的發揮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一方面,它們開創了對工廠工人權利進行保護的立法先例,《工廠法》的體系由此創立,工廠工人的利益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得到維護。從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會底層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發揮了緩和矛盾、化解社會沖突的作用,
另一方面,半個世紀的有關立法的努力使社會認識到工廠制在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也會創造弊端,但弊端是可以彌補的。
但社會立法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也沒有消弭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和沖突。
思考:為什么當時的社會立法收效甚微?
工業社會初期實際也是資本主義制度興起和成熟的過程。社會保障制度范圍小、不完善;“工業革命的失誤”——城市貧困、貧富分化嚴重、工人工作環境、城市生活條惡劣等現象,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國家也為其“工業革命的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提示:對社會立法的作用不能無限拔高,為下一單元教學做知識和認識的鋪墊。
【堂小結】
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英國花了近兩百年時間才把工業革命引起的失誤彌補過,也實在是太晚了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實行福利制度,轉向福利國家,最終消解了由工業革命帶的人災難。
[資料附錄]
圖片一
古斯塔夫•多雷 1870年所繪的倫敦開始有工業區圖
圖片:?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圖片二
圖片: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
圖片三
資料一:
著名小說家司各特曾經說:蒸汽機出現以后,雇主和工人間的關系改變了。在蒸汽機出現之前,紡織廠建筑在水邊,建在偏僻的鄉村里。那時,雇主和工人之間還保持著私人的聯系,雇主必須關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那里,等等。在蒸氣機出現以后,工廠搬到了城市,這時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這個星期找500 個人干活、付給他們一個星期的工資,下個星期又找 500 個人,把前面這 500 個人就丟掉了,好像是丟掉 500 個舊梭子一樣。至于他們失業后會怎樣,是沒有人過問的。于是,工人被拋進了毫無保障的生存狀態之中。
引自錢乘旦教授的《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災難及其解決》
資料二:
“他們專橫、冷酷無情、有時甚至是殘忍的,他們占有的欲望和貪婪無厭就像暴發戶一樣是無止境的。他們酗酒和不尊重女工是出了名的!
保羅.J.芒圖《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一書
資料三:
1760——1851年英國城市規模發展簡表
年代5萬— 10萬人10萬人以上
1760年1個0個
1851年13個7個
資料四:
“他從沒見過比這兒更骯臟或者說更破敗的地方。街道非常狹窄,一片泥濘;空氣中充斥著各種污濁的氣味……一些黑洞洞的過道和院落從街上分岔而去,露出幾處擠在一起的破房子,喝得爛醉的男男女女完全是在污泥中打滾。”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霧都孤兒》(Oliver Twist)中對克拉肯韋爾的描述。
資料五:
1803年1867年
占人口百分比數所占國民總收入份額所占國家財富比例占人口百分比數所占國民總收入份額所占國家財富比例
富裕家庭
1.4%15.7%0.07%16.2%
1/460%強
1/2001/4
2%1/52%2/5
10%2/510%超過 50%
貧困家庭3/4不到40%
說明:此圖表依據錢乘旦教授的《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災難及其解決》中材料繪制。
[板書設計]
[訓練設計]
1.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空前增長,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社會整體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所有人都享受到經濟增長帶的相應成果
C.工業時代初期,許多工廠成為殘酷剝削工人的“血汗工廠”
D.女工和童工工資低廉,處境悲慘
2.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社會立法首先開始于
A.《礦井法》 B.《公共衛生法》 C.《工會法》 D.《工廠法》
3.英國等歐洲國家形成了龐大的城市貧民群體是在
A.18世紀末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上半葉 D.19世紀下半葉
4.以下關于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社會立法的作用表述不正確的是
A.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 B.緩和了階級矛盾
C.維護了下層民眾的基本權利 D.消除了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和沖突
5.閱讀下列自英國教會慈善機構反映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狀況的報道材料,回答問題。(此材料于錢乘旦教授的《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災難及其解決》一中)
材料一:棉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有大批的工人找不到工作,長期的失業使工人生活完全沒有著落,許多人在把東西典當一空后,最后不得不當掉褲子,整天躺在被窩里。有一個叫卡恩的人,一家 5口、包括 3個孩子,全都失業了,卡恩生病,一個孩子也生病,病孩躺在地下室潮濕的角落里,身下只墊一些刨花,身上連遮體的破爛都沒有。
材料二:一個做帽女工自己說,她每天工作 18 小時,所得工資只夠吃粗茶淡飯,冷天才會吃點熱面包,涂一點油。但即使這樣的生活,仍舊是沒有保障的。她認為,自己隨時都會失業。如果失了業,就只有進濟貧院。
材料三:1833年,埃爾德萊有一個織工,一家7口,4個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先令,這點錢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們的伙食是:早上喝粥, 中午土豆拌鹽,晚上也是這樣,最多加一點麥片粥。
材料四:曼徹斯特的一個工人因長期失業,全家全靠年幼的兒子養活。但兒子的工資很少,連他自己都吃不飽,經常是餓著肚子去上班。父親起先不肯吃用兒子工資買的東西,后,他神經錯亂了,見東西就往嘴里塞,而兒子只好餓著肚子進工廠。
⑴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國工業時代初期工人階級怎樣的生活狀況?
⑵結合材料分析工業社會初期造成“血汗工廠”、貧富分化現象的原因。
6.依據英國工業革命貧富差距數字圖表,分析工業時代初期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1803年1867年
占人口百分比數所占國民總收入份額所占國家財富比例占人口百分比數所占國民總收入份額所占國家財富比例
富裕家庭
1.4%15.7%0.07%16.2%
1/460%強
1/2001/4
2%1/52%2/5
10%2/510%超過 50%
貧困家庭3/4不到40%
7.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社會立法發揮了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 B 2.D 3.C 4.D
5.失業 ,工時長,工資低廉,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安全毫無保障,工資收入低導致工人生活質量很差,工廠使用童工。
資產階級唯利是圖、資本的貪婪是造成“血汗工廠”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無序的競爭也是另一個原因。城市化進程過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問題。(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社會發展)
6.城市化進程過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問題等。
7.一方面,它們開創了對工廠工人權利進行保護的立法先例,《工廠法》的體系由此創立,工廠工人的利益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得到維護。從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會底層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發揮了緩和矛盾、化解社會沖突的作用,另一方面,半個世紀的有關立法的努力使社會認識到工廠制在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也會創造弊端,但弊端是可以彌補的。但社會立法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也沒有消弭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和沖突。
[]
見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026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