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考綱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輪考綱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專題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考綱要求】
1.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2. 十一屆三中 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3.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專題知識梳理】
考點一、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1)1952年底 ,經濟形勢好轉。
(2)1953年 ,規定了實現 和進行 的任務。
2.成就
(1)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2) 的完成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
(二)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 ,確定了黨的任務是從 。
2.“左”傾錯誤
(1)1958年的 ,忽視了 。
(2)1958年的 ,使國民經濟和 遭到嚴重破壞。
(3)1958年的 ,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
3.經濟調整
(1)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 的方針。
(2)1962年底, 開始好轉。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時間: 十年。、
2.原因: 發展到頂峰。
3.表現: 遭到嚴重干擾和破壞。
考點二 、 對內改革
(一)決策調整
1.會議:1978年 。
2.內容: ,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 。
(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原因: 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概況: 等省率先實行以 為特征的 ,然后在全國推行。
3.意義:使 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 。
(2)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農業的 和 的發展。
(三)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1.概況
(1)中心環節是 ,且目標是要建立 。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 。
2.意義:增強了企業的 ,有利于 穩定和健康發展。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提出目標:1992年 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
2. 寫進憲法: 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憲法。
3.理論發展:1997年 指出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紀初,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 為主體、
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
考點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確定方針:1978年 確定了對外開放的方針。
2.開放過程
(1)從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 、 、 、 、 五個經濟特區。.
(2)1984年開放 、秦皇島、天津、 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3)開辟 和 、長江三角洲、 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4)1992年,開發 成為經濟建設的重點,也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5) 實施 ,開拓國際市場。
(6)2001年中國加入 ,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7)2004年, 的開發建設引起世人關注。
3.意義
(1)適應了 的趨勢。
(2)推動了 的發展。
【預習自測】
1.針對下列情況,我國采取的相應政策是:
人均產量中國(1952年產量)美國(1950年產量)印度(1950年產量)
鋼產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
發電量2.76千瓦時2949千瓦時10.9千瓦時
A、沒收官僚資本 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 D、掀起“大躍進”運動

2.右圖為一幅漫畫,這幅漫畫約繪于
A.經濟恢復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全面建設時期 D.十年革期間
3. 右圖是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嚴宏昌等18戶農民按有紅手印的包干合同。這份書已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你認為它被收藏的歷史原因應是:
①它標志著我國政府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 ②體現了農民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③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④它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早期的可貴嘗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1983年12月1日起我國敞開供應棉布,取消布票,由此1954年9月9日開始使用的布票便成了歷史物,這說明:①中國已經全面邁向小康社會 ②政府改變了以行政手段調配資的做法 ③中國逐漸改變了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 ④中國的棉布生產已經躍居世界 第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鄧小平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后變的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 。”從材料可以看出我國新時期實行對外開放的原因主要有( )
①閉關自守導致中國長期落后 ②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和客觀要求
③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建國初期工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業總產值343.3703.6783.9
農業總產值483.9582.9604.0
工農業總產值827.21286.51387.9
*注:1952年工業比1949年增加187% 農業增加50% 。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我國對外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材料三 讀下表
1978年2000年
城市數量193個663個
小城鎮2173個20312個
市鎮總人口1.7億4 .56億
城市化水平17.9%36.1%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什么現象? 21世紀以,該現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為此政府提出了怎樣的發展戰略?


【學習目標】
1.應把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背景、過程、方針和意義影 響;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內容與意義影響;把握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會總路線的實質與危害、八字方針的調整與結果。簡單了解“革”期間國民經濟曲折發展的概況。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應把握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內容、過程、實質與影響;知道城市經濟體制的相關知識。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應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過程。
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自主學習】
1.一五計劃的特點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三大改造的目的、具體過程、意義是什么?

3.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失誤?從中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4.改革開放后,我國在農村和城市進行了哪些改革?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5.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怎樣建立的?有什么作用?


6.對外開放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重難突破】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必將使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這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1 983年1月)》
(1)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是怎樣實現的?為什么我國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果如何?


材料二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幾年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也已進行了許多試驗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重要經驗,使經濟生活開始出現了多年未有的活躍局面。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4年10月20日)
(2)在城市我國從哪些方面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了詩篇……
——《春天的故事》
(3)“有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了詩篇”中的“詩篇”又是指什么?該詩篇的主題是什么?


材料四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新年賀詞中指出:“二○一○年,對中國人民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4)你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社會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自主構建】

【鞏固練習】
1.(2010•東高考)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年相對應的是

2.(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29題)在某中學的“上海鄉土史”程上,老師要求學生按指定材料(見右表)確定一研究主題。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題是

A.上海工業化一瞥 B.改革開放在上海
C.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縮影 D.上海,紅色的搖籃
3.(2011年高考浙江綜20題)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有必要進行試驗 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
4.(2011年高考東綜13題)圖5是1980年12月
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一份營業執照。
它反映出


A.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展
5.(2010•上海高考)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面臨的困難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組織了人民公社
C. 實施了“一五”計劃 D.發動了“大躍進”
6.(2011年高考四川綜19題)圖示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7 (2010•四川高考)圖8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
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11.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2010•北京市西城區高三模擬)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主要依據應該是
A.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獲得重大突破
C.確定了經濟體 制改革的目標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始形成
9.《中國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拿著可口可樂,面帶微笑。照片配是“中國的新面貌,里根將會看到什么?”該照片在這里體現了(   )
① 中國正在對外開放 ② 假冒偽劣迫使國人購買外國貨
③ 經濟全球化的跡象 ④ 美國對中國的開放持贊賞態度
A .②③ 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11年高考全國綜Ⅱ卷33題)1962年,中共中央發布規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至少30年不變。 這項政策在當時
A.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
11.(2011年高考廣東綜39題)(27分)在探討“中國計劃經濟的形成和變革”問題時,某同學發現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了一股計劃經濟思潮,并摘錄了以下材料。請根據材料,結 合所學知識,在下列問題的指引下,進行深入探究。
材料:
許多人“對蘇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為蘇俄成功之秘訣,在于它的社會經濟制度,因為這個制度是有計劃的,有組織的!
——據《東方雜志》(1933年)
“在內外層層疊疊的高壓狀態底下的中國”,最急需的是“整個地實行社會主義的統制經濟(計劃經濟)和集體生產”。
——據《申報月報》(1933年)
“左傾的也好,右傾的也好,大家都承認放任經濟的末日到了!
——據《獨立評論》(1934年)
(1)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分析20世紀30年代計劃經濟思潮在中國興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紀50年代中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并簡述這一體制對經濟建設的影響。(10分)
(3)20世紀70年代以,世界范圍內興起了經濟調整之風。概括指出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政策進行了怎樣的調整;簡述改革開放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表現。(8分)
(4)通過上述探究學習,你獲得什么歷史啟示?(3分)

【專題自測】
1. 如右圖,2009年國慶節16名戰斗機女飛行員駕駛著新一代國產飛機參加了閱兵式,令人眼前一亮。中國空軍力量快速發展所依賴的國內工業基礎主要應歸功于
A、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B、“大躍進”運動
C、新中國的“三大 改造” D、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

2.(2011年高考全國綜Ⅰ卷17題)圖5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總產值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經濟政策的變化 B.工業結構的調整
C.農業經濟的波動 D.中蘇關系的變化
3.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圖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有關其表述正確的是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運動 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書
A.結果都保護了農民利益 B.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C.都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原理的運用 D.都改變了土地所有制性質
4.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東在《中國共產黨怎樣破解了歷史與現實難題》一中指出:“改革開放20多年同新中國建立初期頭8年相比,同是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峰時代、黃金時代!眱蓚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
①正確路線的指導 ②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③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大力吸收和運用 ④民主政治的發展調動了人民生產建設的積極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期間,一首自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四家子村黨支部書記張鴻雁代表從家鄉帶的民謠在代表們中間廣泛流傳開:“千年等一回,種田不納稅。走進新農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再愁,網絡處處有,蓋起安居樓。騎著摩托到田頭,帶著手機去放牛。政通人和樂悠悠。”民謠透露出的歷史信息有( )
①改革開放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②我國已經完全實現了小康社會
③減免農業稅、建設新農村安居工程體現了黨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④現代科技已經走進人們生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物質、化生活
⑤中國綜合國力日漸增強,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A.①②③④⑤嗎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
6.(2011年高考北京綜19題)下表是中國某一時期不同所有制企業總產值對比表(單位:%)
年代全民集體公私合營私營全體 手工業
開始年41.53.2430.720.6
結束年54.517.127.20.041.2

該表中的開始年和結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7.1988年底,東臨沂九曲鄉農民?延澤承包的72畝田喜獲豐收,被授予“全國售糧大戶”的榮譽稱號,他高高興興地貼出一副春聯:“吃陳糧燒陳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邁大步科技威力大”,橫批是“展翅高飛”。這幅對聯本質上 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運動調 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
C.農業合作化運動給農民帶了新的希望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
8.(2011年高考福建綜19 題)1 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了
A.舊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B.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C.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 D.半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
9. (2011年江蘇高考11題)下列圖片可以反映建國后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改變是

A.土地的使用權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權 D.土地的規模
10.(2011年海南高考24題)1958年底,我國農村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勞動和統一分配 的體制。這種體制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家庭經營形式被徹底打破 B.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改變
C.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D.工業化的基礎增強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 問題。
材料一 1958年,“放開肚皮吃飯,鼓足干勁生產”,成為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號。
(1)材料一中的口號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經濟建設指導思想?(2分)這一指導思想在實踐中出現了哪些失誤?(2分)

材料二 “包字萬歲!早包早富,遲包遲富,不包永遠不能富。”這是70年代末廣州郊區的宣傳標語。
(2)材料二中的口號反映出農村生產關系將要發生怎樣的變化?(1分)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重要影響。(3分)

材料三 90年代,“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成為最流行的口號。
(3)列舉“市場經濟”這一口號提出過程中的主要事。(2分)為“與國際接軌”,中國政府 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材料四 歷史學習和研究要求學生具有史證意識。右圖是一份地方報刊的號外。
(4)對于上述漫畫所報道的內容,有人認為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的主流意識,有人則持相反意見。結合史實談談你的觀點 。(可選擇任意一種觀點,4分)

(臨朐二中 崔玉璽)

專題九參考答案
【預習檢測】
1、C 2、C 3、D 4、B 5、D
6、(1)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工業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業發展快于農業)。
原因:重視經濟調整,采取措施,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并制定了“一五”計劃;一化三改的進行;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政策。
(2)我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連年攀升。
原因: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20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世界經 濟全球化的有力推動。
(3)城鎮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戰略:實施積極的城鎮化戰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
【重難突破】
(1)1953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4年初,農村很快掀起大辦農業社的熱潮,到1955年底,農業基本實現合作化。 原因:人民公社體制經營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農民經營沒有自主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嚴重影響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結果: 全國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真正開始了歷史性變革;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
(2)擴大企業的自主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南方談話;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
【鞏固練習】
1、C 2、C 3、D 4、C 5、C 6、A 7、C 8、C 9、B 10、A
11、(1)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自由放任經濟破產;(2分)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國內憂外患。(2分)
(2)原因: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和包圍新中國,(2分)“一邊倒”,學習蘇聯;(2分)底子薄。(2分)
影響:初期產生積極影響,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2分)后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2分)
(3)西方: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分)
中國: 農村首先進行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城市經 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2分)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分)
(4)本問總分3分?忌灾欣,皆可得分。
【專題自測】
1、D 2、A  3、C 4、D 5、D 6、B7、B 8、B 9、A10、A
11、(1)指導思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2分)失誤: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分)
(2)影響:全國農村經濟大發展;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3分。答出其他要點,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事: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2分)
努力:對內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加入了WTO。(2分)
(4)第一種:當時實行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體制和計劃模式,所有媒體的宣傳口徑是高度統一的,所以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
第二種:孤證不立,一份地方報刊反映的某一行為不足以說明“當時的社會”也具有這種特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2528.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