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復習:現代中國政治建設教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指要復習:現代中國政治建設案

【必備考點指要】
1.概述新中國初期建立民主政治的措施,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列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2.緊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成就這條主線,同時把新中國的政治建設與西方古代和近代政體進行比較,認識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3.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基礎考點整理】
考點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條件
(1)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①時、地:1949年3月,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②內容: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工作中心(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基本政策(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總任務(兩個轉變: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3)中共中央機關前往北平。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新政協會議召開)
①時、地:1949年9月,北平。②中心議題:討論新中國成立問題。③內容:討論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通過“一綱兩法”(《共同綱領》、《政協組織法》、《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其中《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性質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體現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中央委員會。
2.新中國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2)開國大典。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結束舊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2)建立新國家(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
(3)進入新紀元(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政治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確定
1.條件:(1)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初步鞏固。(2)經濟上,三大改造及大規模經濟建設全面展開。(3)組織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
2.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內容:(1)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國家)及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3)確立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4.體現的兩大原則: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5.性質和意義:性質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意義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行,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人民政協會議。
2.職能變化:1949—1954年,代行全國人大職權;1954年以后,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
3.基本制度地位的確認: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認。(1954年,二屆政協會議認為人民政協需要繼續存在和發展,它也符合《憲法》的精粹)
4.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標志是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
(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
1.確立原因
(1)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2)在舊中國,由于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政策,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很不平衡。(3)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命運,都面臨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4)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民族原則。
2.確立過程
(1)《共同綱領》規定,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2)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中國先后成立了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1947年,最早)、新疆、廣西、寧夏、西藏(1965年,最晚)。
3.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實現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局部與整體觀)。
考點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一)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挫折
1.民主政治的良好開端(正確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1)背景: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勝利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探索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之路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
(2)內容:(含形勢、矛盾、政治、黨派、法制、黨風)①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敵我矛盾、階級矛盾基本解決,先進制度與落后生產力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為主);②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③重申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④健全國家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⑤強調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
(3)意義:中共八大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以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良好開端。(但由于黨內“左”傾錯誤不斷發展,中共八大的正確方針政策沒有得到貫徹)(“右”傾:妥協過份;“左”傾:革命過頭)
2.民主政治的重大挫折(嚴重錯誤)——“文化大革命”
(1)“文革”爆發原因:(指導思想錯誤、毛澤東的錯誤、野心家的錯誤)
①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黨內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越來越嚴重,甚至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②毛澤東把階級斗爭進一步擴大化,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想通過“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③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
(2)“文革”導火線:1965年11月,上!段膮R報》發表了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
(3)“文革”的經過:①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1966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這兩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②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為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約束的、領導“文化大革命”的指揮機構。③紅衛兵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是“文革”的重要發展階段。④從上海開始的造反派奪權,使全國陷入空前的社會大動亂,是“文革”的高潮階段。⑤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標志著“文革”的結束。
(4)“文革”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危害:
①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摧殘。
③國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全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之中。
④革命委員會,實際上是國家政治體制建設的一次重大倒退。
(5)“文革”的性質:它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內亂。
(二)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北京)
1.背景
(1)“文革”結束后的兩年時間里,由于沒有在思想上徹底清理“文革”的錯誤,黨和國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進。
(2)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2.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2)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口號,把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領導集體。
(4)重大決策,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3.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的政治建設從此進入一個新時代。
(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
1.時代要求: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進入政治建設的新時期。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
2.主要成就
(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1980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
(2)1982年,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經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3)1984年,政府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體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6)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改變了過去由上級政府任命村委會干部的做法,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
(7)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8)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考點三:“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最早針對臺灣問題提出)(有心栽花,無心插柳)
1.背景:祖國統一,眾望所歸;改革開放,國力增強。
2.形成過程
(1)提出構想:1978年10—12月,鄧小平多次在會談和會議中,提出初步構想。
(2)發展構想:①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和平統一方針,建議“三通一探”。②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實現祖國統一問題提出九條方針政策(“葉九條”)。
(3)完善構想: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并在多次談話中全面闡述。
(4)法律確認: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認這一構想,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這一構想!耙粐鴥芍啤睒嬒氤蔀榫哂蟹尚ЯΦ膰一菊摺
3.內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4.意義:“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大膽的創造性的戰略構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對人類歷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
1.香港回歸——“一國兩制”構想首次成功運用
(1)香港問題的由來:①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鴉片戰爭后被英國占領。②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保留香港作為大陸的國際通道,中國沒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權。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來不承認關于香港地區的三個不平等條約,聲明將在適當時機收回香港主權。
(2)解決香港問題的有利條件:①改革開放國力強大;②“一國兩制”方案可行。
(3)香港回歸的歷程
①回歸談判:1982年,中英兩國關于解決香港問題談判時,將“一國兩制”作為談判的基礎。②《聯合聲明》:1984年,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是“一國兩制”的具體體現(大致內容:屆時交還;直轄特區;高度自治;三個不變;兩個繼續)。③基本法通過:199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國家法律形式落實了這一構想。④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構想在實踐上獲得巨大成功。
2.澳門回歸——“一國兩制”構想再次成功運用
(1)簽約:1987年,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
(2)回歸: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3.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
(1)中華民族大事,世界歷史大事。(2)結束列強占領,開創共發新紀。
(3)中國統一大步,國際和解范例。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
1.兩岸關系有巨大進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擊大小金門,實現兩岸30年來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逐步被打破,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三通四交流”沖破“三不政策”:是指“通航、通郵、通商”和“人員、文藝、科技、體育交流”沖破了臺灣當局過去堅持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3)1992年,大陸“海協會”和臺灣“;鶗痹谑聞招陨陶勚懈髯砸钥陬^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史稱“九二共識”。
(4)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交流和合作。
(5)1995年,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簡稱“八項主張”)的重要講話,(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連戰。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握手。
2.兩岸統一有巨大障礙
(1)障礙:臺灣島內分裂傾向的發展和某些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2)對策: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決反對“臺獨”。

【高考方向預測】
1.由于本專題的知識點與當今社會熱點聯系性較強,易于創設新情景來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備考中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和關注。甚至已經考過的知識點,仍會變換角度、變換題型進行考查。
2.實同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我國制定的發展海峽兩岸關系的政策、臺灣問題、國共關系的演變歷程等將依然成為高考的重點。
3.對本專題的考點,應重點關注新中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一國兩制”構想及其運用。

【規律方法總結】
1.運用“一二三”巧記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一是指一個特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二是指兩個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三是指新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確立時期;第二個階段是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曲折發展時期;第三個階段從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時期。
2.對臺灣問題的認識
(1)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三次分離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直到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割占臺灣,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收回。1949年蔣介石集團敗退臺灣,海峽兩岸至今分離。注意:前兩次分離是外來侵略所致,是國與國的外交問題;第三次分離是中國內戰所致,屬于中國內政問題。
(2)中國政府對臺灣的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而是針對臺灣島內分裂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的。

【易混知識清單】
1.比較《共同綱領》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1)歷史條件:前者是國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國即將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權得到鞏固。
(2)性質:都是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質,后者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經濟建設方針:前者規定各種經濟成分并存,合理調整工商業。后者規定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計劃經濟體制。
(4)意義:前者為建國提供了法律依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綱領。后者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
2.正確認識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特點
(1)政黨地位:在多黨合作的關系中,共產黨是處于政治領導地位的唯一政黨,各民主黨派與中共法律上是平等的,組織上是獨立的。
(2)政黨關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關系,共產黨不是獨攬政權,民主黨派也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在野黨,二者是政治合作,共產黨執政、各民主黨派共同參政的關系。
(3)合作基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4)合作方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重要的組織形式,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場所。
3.民族自治區與“一國兩制”下特別行政區的聯系和區別
(1)聯系:兩者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的性質。
(2)區別:
①社會制度不同:前者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后者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②設立的區域不同:前者是少數民族同胞當家作主,后者港澳臺同胞當家作主。
③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后者有利于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④享有自治程度的不同:后者享有(除外交和國防外的)高度自治權,前者不享有。
4.“一國兩制”的“兩制”并非都是主體
“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5.當前解決臺灣問題的阻礙因素和有利因素
(1)阻礙因素
國際反華勢力推行“以臺制華”戰略,是臺灣問題長期不能解決的根本原因。臺灣島內分裂勢力(“臺獨”)的存在是另一個巨大阻礙因素。
(2)有利因素
改革開放,中國國力增強;“一國兩制”構想充分考慮到各方利益;港澳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范例;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一個中國”原則得到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單元要點分析】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及重要作用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它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設立民族自治機關,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自治權的制度。它實行的前提是國家的統一和中央的統一領導。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保證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以共同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共同發展經濟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適應各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它既能發揮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又保證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國的統一。
2.修正主義
修正主義是指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類資產階級思潮和政治勢力,是國際工人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首先必須聲明:修正主義是一個用來指責別人思想的詞匯,任何人都不會承認自己是修正主義,就像中國說蘇聯是修正主義、阿爾巴尼亞說中國是修正主義一樣。它產生于19世紀90年代,其社會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時期逐步形成起來的工人貴族階層以及補充到工人階級隊伍中的小資產階級。
3.1982年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時,英國提出“用主權換治權”的實質
英國政府的代表提出“用主權換治權”,有人比喻為“中國當董事長,英國當總經理”,其實質還是保持英國的殖民統治。
4.2005年胡錦濤主席提出對臺灣問題的四點意見
2005年,胡錦濤提出四點意見,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其核心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用“一國兩制”構想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5.解決臺灣問題,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依據和條件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根本保證);結束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實現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人心所向);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建交公報等國際文獻關于臺灣問題的原則(國際法依據);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理論(政策保證);港澳回歸,并保持了繁榮,提供了榜樣和借鑒(榜樣借鑒)。

【學科問題探究】
1.開國大典上毛澤東的莊嚴宣告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人民領袖毛澤東莊嚴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提到開國大典,人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主席那句震古鑠今的名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比欢@句話,并不是毛澤東在天安門樓上講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協開幕詞中講的。原文是“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保ㄟ@篇文章已收入《毛澤東文集》)。
2.開國大典上的禮炮儀式
鳴禮炮,從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門20萬群眾紀念抗戰12周年及政協籌委會召開時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協開幕時鳴了禮炮54響。開國大典則以54門禮炮鳴28響,54門禮炮象征全國54個民族(當時還未有現在56個民族之說),28響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歷28年(1921—1949)艱苦奮斗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3.從歌曲《爸爸的草鞋》和詩歌《鄉愁》中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盼統一、盼團圓的心情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遠遠的故鄉在召喚,滿載半個世紀漂泊的滄桑,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靠港!
——《爸爸的草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解析: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從小到大,隨著詩人的成長,指代鄉愁的事物不斷變化,但實質上都是對土地、對大陸、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都反映出被海峽分割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高考真題選編】(2011年高考歷史真題精選精析)
1.(2011年浙江省文綜19)社會學家費孝通回憶參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時說,“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會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從中可以獲悉 D
A.費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B.會議召開匆忙,代表們還來不及換上正裝
C.出席會議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絕大多數 D.人民代表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2011年江蘇省單科歷史9)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參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后,感慨萬端:“我踏進會場就看見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會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辈牧现械摹暗谝淮巍睆膫让娣从吵鲂律鐣恼紊詈蜕鐣兏锞哂
①平等性 ②廣泛性 ③繼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會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從側面反映出新社會政治生活和社會變革的平等性、廣泛性和深刻性。材料無法體現繼承性,排除③。
3.(2011年上海市文綜31)1949年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回顧這段歷史進程,老師制作了下表,并列舉標志性史實如下:①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制定《共同綱領》 ④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根據表中示例,將標志性史實與歷史進程匹配起來。(填寫編號)
歷史進程新中國誕生中國走向
世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一國兩制實施
標志性史實③
【答案】:② ① ④
【解析】:準確掌握中國現代史(新中國成立以來)上重大歷史事件及其重大意義。
4.(2011年天津卷文綜歷史12—(3)、(4))
材料三
自1953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對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均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根據1953~2009年我國實行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材料四
第十六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選舉法的決定
(3)對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國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變化。(2分)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促使這種變化產生的時代背景。(4分)
(4)綜上,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4分)
【答案】:
(3)變化:農村地區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時代背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民主政治不斷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
5.(2011年浙江省文綜38—(3))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來,才發生新的變化!实酆唾F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著重號為本試卷所加)
——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1939)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4262.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