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 中國近(現)代化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
一、中國的近代化:
1、概述:近代化也稱現代化,在經濟領域主要是指手工操作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近代中國的工業化主要涉及洋務運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戊戌變法等(清末新政、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2、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征:①、起步階段(1861年—1895年):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階段特征: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發展,并經歷了由重工業到加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由于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②、整體發展階段(1895年—1927年)(最重要階段):主要是甲午戰爭后,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棉紡織的發展最為突出;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紡織業、面粉業發展最快;(階段特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結合在一起)。③、曲折前進階段(1927年—1949年)國民政府前期,是中國近代工業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下嚴重摧殘;抗戰勝利后,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工業化事業推進絕境;(階段特征: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復雜的環境下艱難發展)。
3、中國近代工業化與歐美各國工業化相比:①、中國近代工業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抗,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經歷曲折;②、資產階級始終沒有掌握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領導權;③、中國近代工業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④、發展畸形,中國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地區分布不平衡;
4、影響中國近代工業化的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條件(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人才不足、思想準備不足——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②、面臨三大政治障礙(外國資本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③、缺乏正確的道路、科學的決策和安定的環境(歐美各國的工業化一般是從輕工業開始而后延伸到重工業,而中國則反之;缺乏現代知識的推動;戰爭和革命不斷使中國政局長期動蕩)。
二、中國現代的工業化:
1、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①、結合中國國情學習蘇聯建設經驗階段;②、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中共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經濟建設方針、1960年—1966年的國民經濟調整、“文革”中周恩來、鄧小平的整頓;失誤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嚴重經濟困難、“文革”中左傾錯誤導致的國民經濟嚴重動蕩并遭到破壞)。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①、鄧小平提出工業、農業、國防?萍嫉默F代化中,重點是科技現代化;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設計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藍圖;③、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在談話中,鄧小平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④、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⑤、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
3、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探索:①、“三個代表”;②、中國式的現代化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先進的現代化,符合時代潮流的現代化,是經濟、資源、人口、科技、環保、文化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16—18世紀的萌芽時期:(1)、背景:①、16—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在少數國家確立;②、16世紀新航路開辟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2)、表現:①、歐洲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同美洲開始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系;②、市場上商品種類明顯增多,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出現;③、歐洲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3)影響:①、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②、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③、各大洲的孤立狀態打破壞,世界各地逐漸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2、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1)、背景:①、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推動各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②、歐美列強加緊殖民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③、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2)、表現:①、歐美列強向殖民地輸出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甚至直接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3)影響:①、工業資產階級獲取了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廉價原料,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③、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相互聯系。
3、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1)、背景: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列強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表現: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成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影響:①、推動了歐美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②、殖民地國家遭到殘酷的經濟剝削,民族危機更加嚴峻;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四、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
1、經濟全球化:(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即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阻礙生產要素(包括商品、勞務、資本等)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正在不斷被削弱;(2)、原因: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國際金融的發展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3)影響:①、從根本上講,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因此,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和風險必然是不均衡的,大部份發展中國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②、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貿易自由化體系逐漸建立。
2、經濟區域化:(1)、原因:①、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經濟區域化的趨勢;②、由于生產和分工的發展,國際經濟交流日益擴大,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就促使一些國家之間建立起較為穩定的經濟聯系,組成區域性的經濟集團;(2)、主要區域集團: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5198.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