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專項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專題25 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
慕尼黑陰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 蘇德戰爭的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慕尼黑陰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突襲波蘭;英法的態度和蘇聯建立“東方戰線”;德軍西線的進攻;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投降;英國的抗戰;德軍進攻蘇聯;莫斯科保衛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大西洋憲章》;《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意大利投降;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歐洲第二戰場開辟;雅爾塔會議;德國投降;波茨坦會議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
一戰二戰
時間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
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塞爾維亞雖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但不起主要作用世界人反法西斯戰爭
原因根本: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具體: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直接:薩拉熱窩事件(1914.6.28)。根本: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重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29-1933)。具體: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主觀: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陀^:英法美的綏靖政策。
交戰雙方三國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等
三國協約國:英法俄等軸心國: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
同盟國: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
經過三對矛盾:法德(普法戰爭),俄奧(巴爾干半島),英德(殖民地)。
兩大集團:1879德奧同盟條約,1882意加入,三國同盟形成;1892法俄協定,1904英法協約,1907英俄協定,三國協約形成。

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宣戰。
戰場:歐洲東、西兩線是主要戰線。
第一階段(1914):馬恩河戰役。
第二階段(1915-1916):西線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東線俄軍夏季攻勢。
第三階段(1917-1918):美中參戰,俄國退出,德國投降。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國家、內容、影響)。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影響)。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爆發)1940年4、5月,占領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影響)。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原因)蘇德戰場爆發。(擴大)1941年8月,英美發表《大西洋憲章》。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勝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場爆發。(最大)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簽《聯合國家宣言》(意義)。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轉折。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轉折,二戰轉折。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3年11月,《開羅宣言》:中美英,堅持對日作戰,日占中土歸還。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蘇美英,戰中統一行動,戰后合作,開辟第二戰場,打敗德國。1944年6月,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蘇美英,徹底消滅德國,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對日作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1945年夏,波茨坦會議:蘇美英,重申雅會精神;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戰后處理戰勝國強迫戰敗國簽訂合約,懲治掠奪戰敗國,沒有追究個人的戰爭責任處理戰敗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實行民主化和非軍事化,建立民主體制,對法西斯戰犯進行了審判
影響對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摧毀俄德奧,削弱英法意,解體奧斯曼);俄國無產階級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破壞;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打垮德意日,削弱除美以外的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2007年全國Ⅱ.21)戰爭中,作戰方式的改變與新型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密切相關。這方面的典型戰例是
A.西西里島登陸戰 B.阿拉曼戰役 C.斯大林格勒戰役 D.中途島海戰
(2008年全國Ⅰ.15)1920年,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談到“科學萬能說”時,認為它“當然不能像從前一樣的猖獗”。梁啟超這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A.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遇到阻礙B.科學技術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很高
C.科學技術在世界大戰中成為戰爭的工具 D.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減慢
(2008年全國Ⅰ.17)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1943年1月相關外交文件的簽署“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列國之間關系的新紀元”,這一評論指的是
A.中國與英、美等國簽署宣言,保證團結一致打敗法西斯
B.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署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
C.中國與英、美兩國發表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D.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約,宣布廢除英美在華治外法權等特權
(2010年全國Ⅰ.22)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戰事的發生地,這一事件
A.改變了大戰爆發后美國的“中立”政策
B.標志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戰略轉折完成
C.證明制控權已轉移到反法西斯盟國一邊
D.導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規模聯合
(2011年全國卷.2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國之間在軍事上既合作又斗爭。下列實物中,最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A.一枚鑄有蘇、美、英國旗和“1944年6月”的紀念幣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國及物資”的清單
C.一本20世紀40年代的中文版《開羅宣言》
D.一張布雷頓森林會議場景的照片
(2007年全國Ⅰ.3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總統強烈要求國會特別會議廢除中立法中禁運條款(1939年9月21日)從純粹的物質的觀點看,在我們這里加工可以對成千上萬的人提供就業,而我們卻把這各樣物品遠涉大洋運到岸去進行最后加工……還是從物質的硯點看,在這里提供這樣的就業會自動地幫助建設我們自己的國防。
禁運條款的制訂不單完全改變了我們的傳統政策.它還產生了這樣的效果:就海運貿易而言,把陸軍強國和海軍強國置于同樣的地位。要發動戰爭的陸軍強國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固為任何未來的敵對海軍強國都會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隨處采購的權利而受到削弱。這在四年前就已開始給了交戰的一方一項具體好處,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眾國的一項支持性行為。
我認為,美國商船應該盡可能地被限制進入戰爭地帶。然而,在未來的日子里,戰爭地帶可能經常發生急速的變化,不可能由國會立法予以長期地確立;具體的立法可能妨礙根據經常和急速的變化作出調節。所以.更實際的作去似乎應由國務院和行政機構采取行動去劃定戰爭地帶的實際地理位置。限制美國船只進入這些地帶的目標可以通過國會予以禁止來實現;由行政部門宣布,一切此類航行概由美國船主承擔其風險,實質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摘自《羅斯福選集》
材料二 總統第702次記者招待會(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顛的訂貨因此對于美國國防是極其寶貴的:因為這些訂貨自動地增加生產設施……我們鼓勵這種生產。
我來給大家打個比方:假設我的鄰人的家宅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園用的水龍管子。如果他能夠把我的澆園水管接到他的自來水龍頭上,我就可能幫助他把火滅掉……如果經過滅火的過程,這段水管完奸如初,毫未損傷,,鄰人就把它還給我,對我十分感謝。但是,假設它給搞壞了……,他說,“好,我來照賠!爆F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澆國水管,我就不吃虧。
換句活說,如果你借出一定的量的軍火,在戰后得到歸還,如果這軍火完好如初的一一沒有損壞??你就不吃虧;如果它們損壞了,或者陳舊了,或者完全丟掉了,而如果你借給的人照樣賠上,在我看來,你就沒有吃虧。
??摘自《羅斯福選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國對華貨款(單位:百萬美元)
時間1939年2月1940年4月1940年10月1941年2月1941年4月
數額2520255050
1941-1945年美國對華“租臘”物資統計(單位:百萬美元)
時間19411942194319441945
數額2610049531107
??摘編自《略論美援與中美抗日同盟》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羅斯福為什么主張廢除中立法中的禁運條款。(9分)
答:有助于擴大本國就業,加強國防建設;禁運改變了美國的傳統政策,實際上是不中立的(禁運偏袒了一方,使海軍強國失去獲得軍火的機會);戰爭地帶經常發生變化,不可能由國會立法予以長期確立,應由行政部門確。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羅斯福在這兩次講話中主張的異同。(7分)
答:相同:認為取消禁運、接受訂貨均有利于美國經濟和國防;支持英國。
不同:在武器等物資運輸上,由廢除禁動到采用租借的辦法;支持英國的立場由暗晦到公開。
(3)根據材料?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在武器等物資禁運問題上態度發生變化的國際背景。(10分)
答:法西斯德國擴張威脅日益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淪陷,英國受到德國的進攻;美國認為德國是最大威脅。
(4)根據材料三,概括美國對華援助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這?角度,說明美國為什么對華援助。(6分)
答:狀況:分為貸款和租借,在一些關鍵年份援助顯著增加。
對華援助原因: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援助中國,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利于美國自己。
(2008年全國Ⅱ.39)(60分)閱讀分析資料和圖7完成下列各題。
抗日戰爭爆發后,蘇聯援華物資通過西北陸路運到中國,英美物資通過香港、越南和1938年開通的滇?公路運到中國。威廉?凱寧在《飛越駝峰》一書中指出:“從這方面看,中國維持戰爭的能力完全變成了一個供應問題。”
1942年3月,中國和美國合作,開辟了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至中國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線??駝峰航線。
3年中,中、美通過這條航線,將大量物資空運到中國境風,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開辟駝峰航線的必要性。(14分)
答:中國國防工業薄弱,軍用物資匱乏;長期戰爭消耗,外援更顯重要(4分)。
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力援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英美援華物資通道被切斷(6分)。
中美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國希望中國牽制日軍(4分)
(2)分析駝峰航線的作用。(6分)
答:從物質上支援了中國抗戰,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有利于中國對日作戰并將日軍主力牽制在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6分)
(2010年全國Ⅱ.39)(60分)分析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中亞地區與我國西部有長達3300千米的邊界線,是當今世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蘇聯的解體和中亞五國的獨立,凸顯了中亞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把莫斯科、列寧格勒以及國家中心地區其他工業城市的特大工廠的設備、物資和人力資源全部或部分遷移到大后方,即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截至1941年底,被遷走并迅速投產的工業企業已達1523家,其中,1360家屬于國防工業部門。隨后成立了國家疏散工作委員會統籌領導疏散工作。
1942年前8個月的統計表明,上述地區的工業產品總值已經達到344億盧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億盧布。1942年12月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指出,在國家東部地區的遼闊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業是機械制造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這是一個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飛躍。
??摘編自《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蘇聯完成企業大規模疏散轉移的特點和意義。(16分)
答:特點:戰時緊急遷移;以國防工業為主;從中心區域遷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遷移效率高。(10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500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