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的十年對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打響了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 人民軍隊 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
(1)內容: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開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決定 秋收時節 發動武裝起義。
(2)意義: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3.工農武裝割據:
(1)井岡山的道路:
①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后,改向敵人防守較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 革命根據地。
②1930年全國已有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3.工農武裝割據:
(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 武裝斗爭 、土地革命、 根據地建設。粸橹袊锩业秸_道路。
(3)土地革命:
①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
②影響:調動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3.工農武裝割據:
(4)武裝斗爭: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三次“圍剿”。
(5)根據地建設:
①經濟建設:發展生產;
②政治建設: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了憲法大綱,選舉 毛澤東 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4.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①“左”傾錯誤的指導。(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直接原因)
(2)經過:
①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②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 左 ”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 毛澤東 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③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 吳起鎮 ,與當地紅軍會師。
④1936年10月,紅軍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 甘肅 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在復習中應該帶著研究的心態看書,多問自己一些“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可以使自己深入學習,進一步弄清歷史事實,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本質、規律性的歷史結論等,使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由記憶“是什么”轉變為探究“是什么”、理解“為什么”。如人教版必修2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就有下列問題需要思考、理解:漢朝以前,人們進行交換使用什么貨幣?唐朝貨幣與漢朝貨幣相比,有什么不同?秦漢至隋唐,為什么“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
立足教材,思考理解
矣”?北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那此后(元明清)紙幣使用的情況怎樣?徽商和晉商后來是怎么衰落的?古代官府到底是如何管理市場和交易的?唐朝是不是只在廣州設市舶使?唐朝中央有沒有管理對外貿易的結構?古代官府控制下的貿易除了朝貢貿易外,還有什么貿易?朝貢貿易是不是自漢至清在官方貿易中始終占重要地位?
立足教材,思考理解
1.怎樣理解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源于毛澤東對湘贛邊界斗爭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包括: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及其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一支相當力量的紅軍和紅軍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廣大農民的要求,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是革命和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立足點
1.怎樣理解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和出發點,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它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的典范,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經過土地革命,根據地農民獲得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 )
①分到了田地 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財產
③擺脫了封建剝削與債務 ④擺脫了政治壓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2.遵義會議的意義
(1)“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①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所代表的正確路線得到了全黨的公認。遵義會議決定由張聞天負責中央日常工作,毛澤東只是政治局常委,不是最高領導人。但黨的領導主要是指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主張,也就從路線、方針、政策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2.遵義會議的意義
(1)“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長征途中黨、紅軍的中心工作是軍事斗爭。毛澤東是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的成員,指揮全軍、負責軍事行動,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他在紅軍中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2.遵義會議的意義
(2)“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①遵義會議前,共產黨的決策、會議都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進行的。長征初期,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失去了電臺聯系。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等人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既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解決了黨內長期存在的軍事問題、組織問題;又團結了同志、避免了黨的分裂。
2.遵義會議的意義
(2)“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②遵義會議上初步形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從此有自己堅強正確的領導核心。
遵義會議后,紅軍攻克婁山關,毛澤東填寫了《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睂@一詞句的理解,最貼近其歷史寓意的是( )
A.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
B.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經歷了生死攸關的轉折
C.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
D.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不容樂觀
B
2010年8月25日,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4周年,“三百勇士重走長征路”活動在云南古城麗江正式啟動。據介紹,參賽隊伍將“兵分兩路”,徒步攀越雅哈雪山、藏巴拉雪山埡口、卡瓦落日雪山埡口;并行走當年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的長征路線,最終在四川甘孜會師。
74年前,紅軍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前赴后繼、不怕犧牲,以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勇敢精神,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長征。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英勇奮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歷史的輝煌篇章。長征,已成為我黨我軍我國人民最寶貴的財富。
“此事將毛澤東造就成一個把思想和行動結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給他提供一支鋼鐵般的隊伍……毛之于中國猶如摩西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把一個由不同成分組成的群體加以鍛造,使之變成一種對自己事業深信不疑的強有力的運動!蔽闹械摹按耸隆笔侵( )
A.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領導湖南農民運動
B.“工農武裝割據”
C.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
D.八路軍深入敵后
C
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
不同點:(1)指導思想:前者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戰路線。
(2)斗爭對象不同:前者是國民黨反動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軍、頑固派、偽軍等。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區;后者主要在華北地區。
(4)目的:前者是為了反抗國民黨,后者是為了抗擊日軍侵略。
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
(5)最終結果: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根據地大部分喪失。抗戰勝利前夕,抗日根據地抗擊著侵華日軍的大部分和幾乎全部偽軍,根據地得到發展;抗戰勝利后,發展為解放區。
相同點:(1)領導力量:都是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革命基地。
(2)地理位置:都分布于偏遠的農村和幾省交界地區。
(3)都有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爭取一省與幾省首先勝利……沒有工人階級的罷工高潮,沒有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決不能有一省或幾省的勝利。不特別注意城市工作、想以‘鄉村包圍城市’,單憑紅軍來奪取城市,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睂ι鲜霾牧侠斫庾顪蚀_的是( )
A.中國革命必須走中心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
B.“工農武裝割據”正確革命道路尚未被全黨認可
C.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仍處于高潮
D.中共沒有找到一條正確革命道路
B
192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制定了實行土地革命的綱領,糾正了關于在土地革命中“沒收一切土地”的錯誤主張,指出應“無代價的立即沒收豪紳地主階級的財產土地,沒收的土地歸農民代表會議(蘇維埃)處理,分配給無地及少地農民使用”;要保護工商業,反對均分小資產階級財產的傾向。同時,明確提出:農村豪紳地主階級是革命的主要敵人。無產階級在鄉村中的基本力量是貧農,中農是鞏固的同盟者。強調聯合中農是保證土地革命勝利的主要條件。對于富農,則要根據它對革命的不同態度予以區別對待。
解讀: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土地問題。六大決議反映出當時黨對土地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出現過一些錯誤做法,后來逐步形成了正確的思想和做法。
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對如何開展土地革命進行了探索,并做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在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土地分配辦法是: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這樣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贏得了農民對革命的支持。
湘贛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蘇區政府多愛心,毛主席和咱心連心。貧農雇農真開心,中農商販放穩心。富農謹慎又小心,地主垂頭還喪心。軍民團結一條心,打敗蔣匪顯雄心!蹦敲,這首民謠的創作時間可能是( )
A.20世紀20年代初期 B.20世紀30年代初期
C.20世紀40年代初期 D.20世紀50年代初期
B
1.(2010?重慶文綜卷)《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體黨員書》指出:“我們的黨公開承認并糾正錯誤,不含混不隱瞞,這并不是示弱,而是證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這里談到“錯誤”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 )
A.放棄了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B.采取了“左”傾冒險主義方針
C.放棄了民族革命戰線領導權
D.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A
2.(2010?四川文綜卷)中國革命成功的關鍵在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相結合。下述毛澤東的革命斗爭策略中,與此認識相吻合的有( )
①重視農村根據地建設②重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③重視共產國際的指導④重視工農運動有機結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2009?上海卷)在20世紀上半葉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這條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領導工人運動
C.農村包圍城市 D.國共兩黨合作
C
4.(2008?海南卷)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就西安事變結束時的局勢發表評論說:“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彼f的“統一”指的是( )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B.蔣介石獲釋并重新執掌軍政大權
C.國共兩黨停止對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6210.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