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一輪必修2 第8單元考點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必修2 第8單元
考點15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課前自主學習

一、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1.歐洲聯盟:
(1)可能性: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 文化 傳統。近代歐洲持續不斷的沖突和戰爭之中,激起了歐洲人對 統一 的強烈愿望。
(2)必要性: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使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
(3)過程:
①1951年,歐洲 煤鋼 共同體條約簽訂。
②1957年,歐洲六國簽訂《羅馬條約》,歐洲 經濟 共同體和歐洲 原子能 共同體成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增強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實力。
④1992年,簽署了《 歐洲聯盟 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 政治 聯盟。
⑤1993年,歐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 經濟政治 實體過渡。
⑥1999年,單一貨幣 歐元 問世。
(4)意義:促進了歐洲 經濟政治 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疑點1】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有何特點?
指點迷津:
①由武力統一到和平統一。
②由單一局部到多種整體的經濟一體化。
③由經濟一體化到政治一體化。
④規模不斷擴大。
⑤合作領域由經濟延伸到政治、軍事領域。
2.北美自由貿易區:
(1)背景: 歐洲 一體化的迅猛發展, 日本 實力的急劇增強,使美國面臨挑戰。
(2)過程:1992年, 美國 與加拿大、墨西哥簽訂了《 北美自由貿易 協定》。1994年,正式成立。
(3)目標:
①短期:用15年逐步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等的自由流通。
②長期:把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大到整個美洲,以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 美洲 自由貿易區。
(4)意義:
①加強了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交往,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增長。
②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
③實現 發達 國家與 發展中 國家優勢互補,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
【疑點2】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區別。
指點迷津:北美自由貿易區沒有形成關稅同盟,貿易區成員只是貿易伙伴關系;而歐盟自成立以來,組建了關稅同盟,實施了共同的農業政策,創建了歐洲貨幣體系,建成了歐洲統一大市場和歐洲同盟,并組建了一套超國家機構。歐盟已經超出了經濟范疇,帶有政治軍事性。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背景:世界經濟 區域集團 化發展的影響。
(2)建立:1989年, 澳大利亞 等12國在堪培拉舉行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
(3)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 開放 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 貿易壁壘 。
(4)中國加入: 1991 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
(5)意義:亞太經合組織自成立以來,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 經濟技術 合作三個方面取得了成就。
(6)不利因素:亞太經合組織地跨四大洲,成員國之間存在著 文化 和歷史的差異,對其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進程:
① 新航路 的開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開始增多。
②工業革命以后,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③二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
(2)影響因素:
① 交通運輸 技術發展。
② 信息 技術的迅猛發展。
③ 跨國公司 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強有力推動。
④兩極格局的瓦解也為經濟全球化掃清了障礙。
⑤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 市場經濟 體制。
(3)性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 資本 在全球的新一輪擴張。
(4)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② 發達 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③對廣大 發展中 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1)必要性:關貿總協定是一個 臨時適用 的多邊貿易協定,存在著諸多弊端,特別是在解決爭端時缺乏 法律 性的強制措施。
(2)成立: 1995 年。
(3)宗旨:世界貿易組織致力于促進各國 市場 的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 貿易自由化 。
(4)意義:標志著規范化和 法制化 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過程:
①中國是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國之一。
②1986年,中國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
③ 2001 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影響:
①對中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了 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
②對世界: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疑點3】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指點迷津:
①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因此,反對全球化是不正確的,也是無濟于事的。
②從機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如中國的改革開放。
③對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和安全問題要有充分的認識,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趨利避害,要努力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爭取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向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調整。

課堂精講精練

1.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點?
(1)原因:
①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達到非一國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世界經濟多極化日趨發展。
③國際政治走向緩和,經濟競爭日益加劇,促使一些國家或地區在相互之間建立起一種較為穩定的經濟聯系,組成區域性的經濟組織,以應對國際競爭。
④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打破國界限制,消除內部的分歧和障礙,加速生產要素(商品、資本、勞務等)的自由流通,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和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
(2)特點:
①世界經濟已形成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三大經濟板塊為中心的格局。
②集團成員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更加務實,意識形態色彩趨于淡化。
③各國經濟融合程度明顯增加,規模急劇擴大。
④區域經濟集團的成員結構發生了變化。
【例1】(2010?安徽文綜)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它與歐盟的主要區別在于
A.促進了地區經濟政治一體化
B.構建了一個地區國家安全共同體
C.加強了區域性經濟合作
D.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上合組織與歐盟之間的區別。安全共同體(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種理想的地區秩序,因此構建一個地區國家安全共同體是兩者共同的目標,加強了區域性經濟合作是兩者共同的影響,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是兩者產生的共同時代背景。只有A是兩者的區別,歐盟促進了地區經濟政治一體化,而上合組織沒有推動地區政治一體化,這是兩者區別所在。
答案:A
變式訓練:(2010?海南單科)各種區域性國際組織的主要職能雖有差別,但也有一些共同之處。美洲國家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職能的共同之處是( )
A.促進社會與文化交流 B.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
C.對抗特定的國家集團 D.加強成員國軍事合作
解析:考查各個國際組織的職能,上合組織沒有推動區域一體化的職能,排除B,都沒有對抗特定國家集團的職能,排除C,歐洲經濟共同體,沒有要求加強成員國軍事合作,排除D。
答案:A
2.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是因為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同時存在,但總的來說是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
(1)積極方面: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為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2)消極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貧富分化、環境退化等問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金融生態危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中國家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挑戰。
【例2】(2010?全國文綜Ⅰ卷)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爾描述了一種現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大的民族企業,不論是“美國的”、“德國的”還是“法國的”大企業,都難以生存。這表明經濟全球化時代( )
A.世界經濟發展趨于合理平衡
B.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出現變化
C.跨國大企業的民族屬性消失
D.發達國家的資本開始擴張到全球范圍
解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題中“不論是‘美國的’、‘德國的’還是‘法國的’大企業,都難以生存”即可判斷。
答案:B
變式訓練: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擴張
B.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經濟提供了同等的發展機會
C.經濟全球化催生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
D.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考生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其次是理解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之間的關系。本題學生一般情況下會錯選B。經濟全球化是提供了同等的發展機會,但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機制等方面占有明顯優勢,所以對西方發達國家更有利。知識經濟是科學、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但有利于全球化的發展。
答案:C
3.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的原因、影響。
原因:
(1)中國需要世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不僅有分享經濟全球化成果的權利,還能夠參加制定有關規則,在制定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把握主動權;可以加快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增強國力。
(2)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潛力將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為全球提供一個誘人的大市場。
影響:(1)積極影響:有利于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2)消極影響: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弱勢產業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關稅的大幅度減讓,外國產品、服務和投資有可能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免不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例3】在當今世界格局新舊交替之際,中國( )
①關于人權的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②國際環境得到改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③面臨著激烈的經濟競爭和強權政治的壓力 
④因加入WTO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美國就是一直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提出異議的國家;加入WTO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答案:B
變式訓練:面對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是( )
A.全面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B.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C.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D.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本題重在考查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并把所學知識應用于中國具體情況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中,市場經濟體制是體制上的保障,也可以說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迫切需要建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制度,所以,為適應這一形勢,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是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D

特別提示

1.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與經濟聯系的需要。歐洲經濟一體化起步于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正式成立。
2.歐盟是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地區經濟集團;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是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
3.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勢。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4846.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