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復習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37講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以東北地區為例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自然地理特征
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地形山環水繞、沃野千里。地貌呈北、東、西封閉、向南敞開的半環狀分布
氣候地區溫度帶≥10℃的積溫作物
南部暖溫帶36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
中部中溫帶1000~3600℃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亞麻
北部寒溫帶1000℃春小麥、大豆
植被以寒溫帶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北部的大、小興安嶺主要以寒溫帶針葉林為主,針闊混交林則主要分布在偏南的長白山地)
其他廣布凍土和沼澤
探究點二 土地資源及其開發
1.土壤肥沃:東北地區黑土、黑鈣土分布廣泛,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區之一。
類型分布特征地位
黑土松嫩平原東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土地生產力高我國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油和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黑鈣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2.土地資源豐富:⑴耕地面積廣大:①數量:耕地面積占全國的1/5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國最高,是全國平均值的2倍。②分布: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⑵宜農荒地多:我國宜農荒地最多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遼寧省也有少量分布。⑶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3.土地開發——東北沼澤的保護和開發

例1 (2009年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月考)讀某區域一月份等溫線分布圖(右圖),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B地與D地的溫差數值是 ℃。描述圖中-18℃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2)C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分析該地區發展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3)最近全國查出大量的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但該地區的乳制品質量比較安全,分析該地區乳制品發展的優勢條件。
命題意圖:本題以區域等溫線圖,考查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此為背景考查商品糧基地及乳制品發展的優勢。
解析:(1)根據圖例D地位于河流發源地,因此海拔較周圍地區高,溫度較周圍地區低;根據等值線的分布規律可推D地的溫度應為—22℃<T≤—20℃,因此B地與D地的溫差是6≤△T<8!18℃向南(低緯)凸出,說明溫度較同緯度溫度低,由此可推是受山地地形影響。(2)C地區為松嫩平原,東北地區商品糧基地的優勢在于地形、土壤、人均耕地面積及機械化等方面。(3)乳畜業的發展與飼料供應、市場有關。
答案:(1)6℃(或大于6℃小于8℃按內部的點分析)
向南(低緯)凸出,受山地地形影響
(2)平原廣闊;地廣人少,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機械化程度高。
(3)地廣人少,草場面積大;靠近商品糧基地,飼料充足。
探究點三 農業生產和布局
1.東北地區農林基地建設的條件及其建設成就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規律

例2 下圖是“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分布圖”,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B地區和C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比較兩地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農業生產條件,將答案填寫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區C地區
商品糧基地名稱
農業地域類型
優勢自然條件
限制性自然條件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以區域圖為背景,考查兩大商品糧基地農業地域類型差異及影響農業發展條件。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B為江淮地區,C為東北地區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且降水豐富,宜發展水稻種植業,但本區季風氣候降水變率較大,再加上地勢低平等原因水旱災害頻繁。C地區河流沖積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緯度較高,熱量不足。
答案:
B地區 C地區
商品糧基地名稱 江淮地區 三江平原
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商品谷物農業
優勢自然條件熱量豐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積廣闊,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條件水旱災害頻繁熱量不足

探究點四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例3 閱讀圖10,圖中陰影區域表示三大糧食作物的主要分布,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圖中乙糧食作物是 。為什么這里以種植這種糧食作物為主?

(2)圖中甲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A、C兩省。但是,2008年國家從東北向南方大量調運甲糧食時,主要是從B省區調運,為什么?

(3)三江平原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時應注意的環境問題?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東北地區三大糧食作物的分布、影響因素及農業區位的變化,并由此考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解析:甲乙丙分別代表水稻、小麥、玉米,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及技術條件。乙糧食作物分布區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足,分析選擇作物時應從生產期短的作物考慮,此外還要考慮水分條件等。農業區位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條件及技術條件,因此應從這兩個方面分析第(2)題。三江平原是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因此農業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濕地破壞和黑土流失問題,因此今后農業發展應注重解決這兩個方面。
答案:(1)小麥 乙糧食種植區屬于溫帶季風區,降水和積溫(生長期)可滿足小麥生長需求;乙糧食種植區緯度較高,生長期相對較短,其它糧食作物生長不太有利。
(2)近年來良種的培育,使該糧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A省與B、C兩省相比較A省人少地多,糧食商品率高,有大量商品糧待運。
(3)植被與濕地(沼澤)的保護、防止黑土流失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讀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單位:mm),完成1—3題。
1.影響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陽輻射 ②距海遠近、奂撅L風向 ④緯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較豐富,與之關聯的資源有
①鐵礦②水能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東北地區平原廣大,一首詩歌曾提到“……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會發芽,栽上塊柴禾也開花……”足見其土壤肥沃。目前,東北地區土地利用中的主要問題是
①黑土土層變薄,肥力下降②沼澤地開發,濕地破壞 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鹽堿化④過度開墾,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圖為我國某地區宜農荒地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4~5題。
4.該地區農業生產的突出優勢資源是
A.光照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豐沛 D.物種豐富
5.該地區國土整治的重點是
A.保護濕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國重工業基地
D.建成我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讀東北地區略圖,回答6~9題:
6.黑土分布區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糧食產地,由于各種原因,其肥力不斷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沖刷變薄 B.氣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動微弱 D.秸稈還田
7.我國最大的沼澤地在
A. a B. b C. c D. d
8.c處農業生產類型為
A.種植業為主 B.畜牧業為主
C.農產品加工業為主 D.淡水養殖業為主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發達,請聯系知識,回答9~11題。
9.有關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和布局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東北地區的農業結構比較完整,林業占主導地位
B.吉林省是我國最大的木材調出省
C.農業布局自東向西的趨勢是林一農一牧
D.東北地區是全國最重要的冬小麥區
10.東北林區大興安嶺多針葉林,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東豐西欠,北多南少的結果 B.緯度高低不同,熱量北少南多的結果
C.人工營林,樹種不同造成的 D.開發歷史長短和生產方式不同造成的
11.關于東北林區林業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采伐小于更新,資源減少,林質下降
B.森林覆蓋率下降,林木蓄積量上升
C.林區生態環境惡化,風沙和旱澇災害頻繁
D.采伐手段趨向先進,輪伐代替皆伐
12.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 ( )
A.積極營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B.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加強森林資源綜合開發
C.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縮短其生長周期
D.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防止生態環境惡化
下圖為“人類活動破壞前后,東北三江濕地氣溫年變化及其區域內某河流流量年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反映人類活動對濕地破壞后的曲線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4.下列關于三江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A.土壤侵蝕,導致入流泥沙量大增B.環境污染,富營養化速度加劇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開墾濕地,擴大耕地面積
15.關于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B.有條件建設成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
C.有條件建設成我國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化區域
D.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基本相同
二、綜合題
16.讀我國東北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描述圖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間變化狀況。

(2)簡要分析B所在地區形成沼澤地的自然條件。

(3)B所在地區某地為提高本地糧食轉化率,擬發展舍飼養畜業。該地某中學的地理研究性小組結合所學的農業區位因素等知識,對家鄉農區舍飼養畜業產業化進行可行性分析,他們計劃采用走訪調查的方法開展課題研究。試寫出該小組擬定的走訪調查的主要內容。
17.下為美國和中國東北地區農業分布示意圖:

(1)中國東北部和美國東北部地區農業結構的共同之處是 。
兩個地區從農業地域類型看,都屬于: 。
不同之處是: 。
(2)兩個地區小麥種植的區位條件比較:
兩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條件: 。
(3)我國東北地區種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
(4)美國東北部乳畜帶形成的原因是 。
(5)下表為美國和我國東北玉米的比較:
項目 美國玉米帶 中國玉米帶
緯度 37°N—45°N 42°N~46°N
地形 平原 平原
土壤有機質 3%—6% 2%
降水量(mm) 500—700 450—650
無霜期(天) 160—200 130—145
玉米面積比重 50% 50%—60%
玉米單產 7500kg/公頃 6750kg/公頃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兩地玉米單產美國玉米帶高于我國玉米帶,究其原因:
從自然條件看: 。
從社會經濟條件看: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B 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從東、東南向西、西北遞減的趨勢,反映了距海遠近和季風風向對降水的影響。
2.C 與降水有關的是可再生資源,鐵礦、石油與地質作用相關。
3.A 目前東北地區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是黑土肥力下降和濕地破壞。
4.B 圖示地區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是富含有機質的黑土,十分肥沃。
5.D 本地區山環水繞、土壤肥沃,所以在發展林業、農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潛力,把該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6.A 未墾的黑土地生長著茂盛的草甸植物,開墾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壞,引起土壤沖刷,表土流失較為嚴重,黑土層日漸變薄,導致土壤肥力下降。A選項符合題意。
7.A 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地。
8.B c處位于內蒙古高原,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植被以草原為主,因此適合發展畜牧業為主。
9.C 東北地區的農業結構比較完整,其中耕作業占主導地位;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木材調出。晦r業布局自東向西分為以林為主的林農交錯地帶、以農為主的農林、農耕、農牧地帶和牧業地帶;東北地區是全國最重要的春小麥區。
10.B 由于所處緯度不同,所獲熱量存在差異,導致東北林區北部多針葉林,南部多混交林。
11.C 長期以來,東北林區重采輕育,采伐量超過生長量,加上森林火災、毀林開荒和濫砍亂伐現象比較嚴重,使森林資源不斷減少,從而使林區生態環境惡化,風沙和旱澇災害頻繁。
12.A 長期以來,東北林區重采輕育,森林資源不斷減少,因此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積極營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13.B 濕地指沼澤、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帶的灘涂等,具有調節氣候、蓄洪防洪等功能,因此濕地被破壞后,氣溫和變化增大,因此乙和丁符合題意。
14.D 三江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擴大耕地面積,把三江平原作為我國農業的新開發地區,開墾了大量荒地,從而使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15.D 東北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不同,分為:平原區農業發展方向、西部草原區農業發展方向、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16.解析:(1)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降水的變化規律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因此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受大興安嶺地形的阻擋,從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減少。(2)沼澤是常年有積水的洼地,其形成與氣候、地形地勢、地表情況有關。(3)本題考查區域調查的內容,體現新課標要求。
答案: (1)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從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減少
(2)地勢低,排水不暢;有凍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滲;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微弱。
(3)當地農民飼養的主要牲畜品種及收入情況;飼料加工業的發展狀況;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狀況;當地及附近地區對畜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發展狀況。(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對其中三條即可得滿分)
17.解析: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本題以美國和中國東北地區為例,對比區域差異,并分析各自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答案:(1)都有大面積的小麥和玉米種植 商品谷物農業生產 美國東北部小麥和玉米生產外有大面積的乳畜業,而我國東北地區有大面積的水稻種植
(2)地勢平坦,夏季溫暖多雨,均為黑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熱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業發達,城市眾多,人口稠密,市場需求量大
(5)美國東北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更高,熱量更充足,降水略多 科技發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596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