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或模式,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個宏大、全新的命題。
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勾畫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概的輪廓,而沒有具體建設方案;列寧雖然有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步實踐,但也沒有對建設社會主義提出比較系統的意見;斯大林中止了新經濟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即斯大林模式,歷史證明,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問題。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探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曲折”單獨建立章節,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加深對當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性、必然性的理解。中,教師應該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這個大背景中去把握本節的內容。
2、本課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之處。
(1)、“一節課一個中心”的特點更為突出。以往教材,寫這部分內容,往往比較籠統,很多是以一個時期作為范圍,內容比較雜。本課的編寫,始終以“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統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結束,4月,毛澤東撰寫《論十大關系》,標志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的道路;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的理論認識成果;1958年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嚴重失誤;1961年對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是糾正“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失誤,1965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這個中心線索始終貫穿始終。我認為中應該高度關注這個特點。
(2)、引進了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提法,補充了新內容
新提法: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標志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的道路;
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原因:缺乏必要的經驗積累和足夠的理論準備;教材中還可以總結出:開展整風運動,反右擴大化,導致左的錯誤泛濫;落后現狀壓力下的急于求成、夸大主觀作用;
新內容:1965年,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二、教學設計分析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總路線、“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年困難時期、國民經濟的調整、四個現代化;
理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開的意義;
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的錯誤出現的背景及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具體史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整理歸納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中“左”的錯誤的表現及其特征,培養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中“左”的錯誤的影響、教訓及歷史啟示”的討論辨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感受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和不易,認識或體悟“國家的經濟建設要結合具體國情,重視客觀經濟規律”。
2、重點難點的分析
教學重點:中共八大。包含八大召開的的背景、內容及其歷史地位等。八大召開是中共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時期的重要會議,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提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正確地開始了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對后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里面有兩個問題要重點關注 :第一,八大召開的背景(為何從1956年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的召開,赫魯曉夫揭露了蘇聯社會存在的矛盾和斯大林的錯誤(主要表現:權力高度集中到中央;個人崇拜,破壞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農村政策錯誤等)。蘇共二十大報告給毛澤東以很大震動,結合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從1956年2月~4月做了大量系統的調查研究,在4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第二,八大的內容及影響。這個問題比較好講清楚,重點講清主要矛盾、主要任務。
教學難點:社會主義建設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錯誤(背景、影響)。這里要重點解決,1956年以后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為何沒有沿著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和方向走下去,而是很快出現了反右斗爭擴大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錯誤,使探索出現嚴重失誤。這種失誤出現的背景或原因比較復雜,又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會很難理解,因此作為難點。
3、新課的導入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問題比較宏大,學生認知有一定的難度。我認為,應該從學生已學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回顧十月革命后列寧、斯大林是如何在俄國、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上 “照搬蘇聯”。導入花的時間可能是3~5分鐘。主要基于兩點考慮:(1)、從學生已知已學知識出發,便于學生對新學知識的認知和建構。體現以學生為本。(2)、回顧蘇俄、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便于學生形成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史觀,也為新課學習中設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做鋪墊(蘇共二十大的召開,赫魯曉夫揭露了蘇聯社會存在的矛盾和斯大林的錯誤,觸動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關于重點難點的處理。
關于重點,上面已經清楚說明。教學中適當補充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八大召開的背景(為何從1956年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八大的內容及影響;
至于難點,由于教學時間安排的限制,不可能面面具到地詳細分析。我的辦法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整理歸納: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中“左”的錯誤的表現及其特征。通過學習整理使學生認識到: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了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嚴重失誤;是導致1959~1961年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然后設計一個自由討論: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中出現“左”的錯誤的原因?從中得到的啟示?這樣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又培養學生學習整理歷史知識和討論分析問題的能力,深入感知理解歷史。
5、教學中始終圍繞一個中心??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960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