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基礎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屆高考歷史基礎知識梳理復習教案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2講 漢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考目標定位】
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點搜索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漢至元中央集權的發展②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進③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①宰相制度的廢除
②內閣的出現
③ 軍機處的設立
【基礎知識梳理】
1.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朝郡國并行制:
① 情況:地方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并行制;
② 危害:威脅中央集權的鞏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 情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
② 特點:三省互相牽制,互相監督;
③影響: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
① 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直轄河北、山西、山東。
② 行中書。ê喎Q行。┳罡唛L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
③ 影響行省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它是地方官制重大變革,成為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2.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① 廢丞相:明太祖朱無璋,正式廢除;
② 設內閣:形成―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明成祖選翰林院官員入值,內閣制度正式確定;
③ 性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2)清朝設置軍機處:
① 目的:最初是為了用兵西北,后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② 時間:雍正時期;
③ 影響:標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至頂峰。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① 積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② 消極: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要點名師精解】
1.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點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兩個概念: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則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這樣,這一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典例】下列對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 B.“別黑白而定一尊”
C.始終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D.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貢獻
【解析】:本題易錯選D,錯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和客觀地評價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此題要結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分析各選項,A、B體現了封建君主專制的獨斷性和隨意性,雖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易于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很多的消極影響,但卻是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貢獻。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隨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故C符合題意。
【答案】:C
2.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的理解
[點析]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典例】唐代與元朝都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前者下設六部管理財政,后者為中央行政機構
B.前者掌管草擬和頒發詔令,后者則是行政機構
C.二者都是為了強化皇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D.二者都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解析】:本題易錯選C,錯因在于沒有把握好唐代中書省和元代中書省的地位和職能。解答此題注意分析比較唐代中書省和元代中書省職能,然后逐項分析選項。A、C中關于唐代中書省的說法是符合唐代尚書省特點的,故排除A、C;D項說法屬于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強化的特點。唐代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元代的中書省,取代三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故B說法符合題意。
【答案】:B
3.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和理解
[點析]
【點析】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典例】如果你到故宮參觀,你可以在“軍機處”景點的文字說明上發現這樣的文字“軍機處―日日程……接折(閱讀奏折)――見面(請皇帝旨)――述旨(擬皇帝旨意)――過朱(皇帝過目確定)――交發(下發旨意)……”。這說明了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
A.縱論軍務,謀劃戰事 B.輔佐皇帝,參與決策
C.陪讀陪寫,賦詩作畫 D.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解析】本題易錯選B,這主要是對軍機處的職能特點理解有誤造成的。清代軍機處具有臨時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點,軍機大臣只有執行權而沒有決策權,這表明了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解答此題結合材料中的“接折”、“見面”、“述旨”、“過朱”、“交發”等字樣展示了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的特點。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故D符合題意。
【答案】:D

【感悟高考真題】
1.(2010?山東高考)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
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原屬宰相一職的行政、軍事和財政權力相互分離,使之各自獨立,三權都對皇帝負責,體現的是君權對相權的制約。A項與史實相背離;B項是清初軍機處設置的影響;材料反映的是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動,D項與之無關。
答案:C
2.(2010?廣東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
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唐代諫官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即從某個側面說明了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權“不受制約”提法錯誤;宋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B排除;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向皇帝負責,C項也不對。
答案:D。
3.(2010?江蘇高考)柳宗元《封建論》載:“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狈线@一論斷的歷史時期是
A.秦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故正確答案為B。
答案:D
4. (2010?江蘇高考)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痹斐蛇@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解析】:“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敝傅氖鞘兰掖笞遄拥芤揽块T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顯然造成這一狀況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C
5.(2010?江蘇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边@里的“官”隸屬于
A.宣政院 B.中書省 C.理藩院 D.行中書省
【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區。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答案:A
6.(2010?福建高考)《朱子語類》云:“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
中書以付門下;虼嫖串敚瑒t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對此
理解有誤的是
A.體現三省分權制 B.完善中央監察機制
C.減少行政決策失誤 D.分做相權加強皇權
【解析】:正確理解題中材料的含義,唐朝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分析各選項,A、C、D三項表述正確,B項表述錯誤,三省沒有監察職能。
答案:B
7.(2010?浙江高考)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唐朝科舉制情況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 B.要求八股考試方式
C.分進士等科目考試 D.要求應試士人熟讀四書五經
【解析】:抓住時間信息“唐朝”和關鍵信息“科舉制”!捌湫问蕉际且怨倥e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薦官薦舉,排除A項。采用八股考試方式是在明清時期,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唐朝科舉制的含義就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故正確答案為C項。
答案:C
8.(2010?四川高考)歷史學家陳寅恪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下列史實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完善科舉程序 ②創立行省制度 ③強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學興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關鍵詞是是“數千載發展,在宋元到達一個新高度”,只有②項是元朝的創新,不合題意。科舉制從隋朝產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并實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統治思想及“文人治國”,從西漢武帝以來就有這種趨勢。世俗文學是指從從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宋詞等。
答案:C
9.(2010?北京高考)圖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區的政區示意圖。圖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漢朝  D.唐朝
【解析】:讀圖可知,信息有“涿郡”、“廣陽國”、“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國并存”,繼而判斷應為漢朝。西周實行分封,諸國并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唐朝前期是道―府(州)―縣,后期是道―節度使―府(州)―縣制。
答案:C
10.(2010?全國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
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文化
【解析】:有機聯系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唐宋時儒學獨尊的地位并沒有喪失,故A說法錯誤;D項不能完全解釋題干“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故排除D;依據所學,較容易排除C;題干中的《文選》是一部詩文總集,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系,唐朝時進士科考試增加詩賦內容,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范本,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故其流行的原因就在于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選B。
答案:B
11.(2009?安徽高考)下列四圖反應了安徽省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屬行政區劃的沿革狀況,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解析】:通過觀察圖,并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 是秦朝
答案:A
12.(2009?江蘇高考)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了
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新設計
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解析】:此題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時期的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執行,三省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故C項正確。
答案:C
13. (2009?北京高考) 北京孔廟(見圖7)始建于元朝,院內碑林中現存3塊元代進士題名碑。這些信息可以佐證元朝時期
A.科舉制度開始形成
B.殿試成為科舉定制
C.科舉開始采用八股文體
D.統治者繼承了中原文化
【解析】: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元朝”、“進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詞。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全國的政權。“進士”是科舉制內容之一。A項所述開始于隋朝,排除。B項內容符合北宋史實,排除。C項是明朝堅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故正確選項為D。
答案:D
14.(2009?浙江高考)右圖是一幅殘缺的中國古代“地方機構示意圖”,請依據留存信息,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B。本題考查學生從圖片材料中獲取信息解答歷史問題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機構設置為路、州、縣三級,與題干圖片相符合。另外,由圖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確答案。
答案:B
15.(2009?浙江高考)關于明代內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明太祖罷除丞相職務,設內閣制 B.內閣成員的地位和權勢有過提高
C.內閣正式成為統率六部百司的機構 D.司禮監最終取代了內閣
【解析】:B。設置內閣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項錯誤。內閣設立之初以官位較低的官員入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后來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B項說法正確。內閣不能統率六部百司,C項錯誤。明代以司禮監的太監牽制內閣,取代之說不符合史實。
答案:B
16.(2009?廣東高考)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A.戰國時秦國以王為首,統一后秦王稱皇帝
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
C.唐代決策、審議、執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利牽制體系
D.明初廢除丞相,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解析】: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相權是一對不斷斗爭的矛盾,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消弱,元朝時丞相權勢過重,因此明朝初期廢除丞相;清初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皇權受到限制。因此D項正確。
考點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的內容。
答案:D
17.(2008?山東基本能力測試)下列詞句①休養生息 ②杯酒釋兵權 ③犯顏直諫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可以作為蕭何、魏征、趙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國古代宰相小傳的關鍵詞句,應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解析】:C。本題屬于容易題,側重于對文史基礎知識的考查記憶。
答案:C
18.(2010?上海高考)
皇權與相權
自秦朝以后,皇帝為了集中權力,不斷削弱相權。唐朝曾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權;清朝又以滿漢大學士等出任軍機大臣.主持全國軍政要務。
問題:(10分)
(1)下圖反映了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的演變過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從上述材料中歸納出皇帝集權的兩種方式及其作用。(4分)
解析:⑴問根據所學知識作答。注意按照朝代的先后順序填寫。
⑵問通過分析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結構的異同來歸納。

答案:(1)答案1:內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內閣制度或內閣。(6分)
(2);一種是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另一種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形成相互牽制。
答案2:歸納出兩種方式,但對作用的描述只是題干的同義反復。(2分)
;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加強皇帝權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削弱相權。

19.(2008?全國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二試三試
明經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口答諸經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作詩、賦、文各一篇作時務策五道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⑴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⑵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10分)

答:(1)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文學素養和處理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
(2)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考生來源廣泛;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

【考點精題精練】:
一、選擇題:
1. “漢承秦制”,亦有創設。以下屬西漢創設的制度是 A.什五連坐 B.郡縣行政 C. 刺史監察 D.皇權獨尊
【解析】:選C。項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創立的。A、B、D在這之前早已有之。
1.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
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現專制統治
【解析】:選A 。 關鍵詞“百司商量,宰相籌劃”集中體現了處理全國政事時的態度,符合材料意思的只有A。
2.宋太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建設作出的最主要貢獻是
A.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 B.建立了完備的監察制度
C.削奪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 D.較好地解決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析】:選D 。 A項錯,北宋只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并未完成國家的真正統一。B項也錯,因為秦漢時期已經建立了完備的監察制度。C是D的表現。
3.中國古代吏治腐敗時會出現以錢買官的現象!叭,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是對這一現象
的揭露。這句話所反映的情況發生在
A.秦代 B.漢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選D。 材料中的“通判”是北宋設立的。故答案為D。
4.在某一學校的一節歷史課堂上,學生這樣表演皇帝處理朝政的情景:
①“三公”坐著在議事,各自對自己所管轄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实壑皇锹犎∪说那闆r匯報,當意見相左時,大臣可與皇帝據理力爭。
②皇帝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把想法告訴中書省,然后由中書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門下省審核,門下省官員認真審核后,認為還有不合理之處,于是將之駁回,由中書省再次請皇帝略作修改。當門下省再次審核通過后則交給尚書省,尚書省再按事情所屬部門交給六部辦理。
請回答:劇本①、②分別反映的情況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朝、漢朝 B、漢朝、宋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元朝
【解析】:選C 。 ①是三公九卿制,②是三省六部制
5.《荀子?君道》: “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
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認為,君主應當
A.施行“仁義”和“王道” B.強化君主專制
C.深入民間體察民情 D.加強對中央與地方官員的監察
【解析】:選D。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對官吏無論是遠近都要加強控制。
6. “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
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边@是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下列哪一制度的評價
A.推恩令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解析】:選D。 根據材料“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可知,所評價制度為科舉制。
7.某同學在讀《元史》時發現一位理財“專家”阿合馬,他曾任職于中書省,他想知道中書省的職能相
當于唐朝的
A.中書省 B.尚書省 C.門下省 D.戶部
【解析】:選B。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故其職能相當于唐朝的尚書省。
8.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漢唐的宰相制度時說:漢宰相采用領袖制,而唐代宰相
則采用委員制。唐初到唐玄宗前期,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少時七八人,多時十七八人,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卻先后出現了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專權的局面。從唐初宰相實行委員制到唐玄宗后期出現的領袖制,反映的實質是
A.相權一定程度上得到強化,皇權有所削弱
B.皇權得到加強,相權遭到削弱
C.行政運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D.唐初皇權專制下的有限民主被終止
【解析】:選B。 唐朝初年三省宰相相互牽制,分工合作;唐末領袖制的出現反映出相
權的進一步削弱,皇權得到加強。
9.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
A.戰國時期秦國以王為首,統一后秦王稱皇帝
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
C.唐代決策、審議、執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
D.明初廢除宰相,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解析】:選D。 從秦到清,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這是常態。所謂特殊情況則是指受到限制或制衡。清代
議政王大臣會議集體決策,對皇權形成極大限制。故D項符合題意。
10.近年來,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持續熱播。下列場景在歷史劇拍攝中不應出現的有
①《封神榜》中烽火戲諸侯 ②《漢武大帝》中衛青出任樞密使
③《大宋提刑官》中內閣首輔專權 ④《康熙大帝》中軍機大臣跪奏筆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 《封神榜》主要反映的是商朝、商周之交的歷史,而烽火戲諸侯是西周時期的,故①錯誤;樞密使在北宋時期才出現,故②錯誤。內閣在明朝出現,故③錯誤。軍機大臣在雍正帝時出現,故④錯誤。
11.考察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如果從社會形態來說,可以劃分為奴隸社會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政治
制度;如果從政治體制來說,可以劃分為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如郡縣制);如果從權力系統來說,可以劃分為血緣集權統治和政治集權統治。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不包括
A.王位世襲 B.等級森嚴 C.有濃厚血緣色彩 D.中央高度集權
【解析】:選D。 中國古代早期是指以夏商西周等朝代為代表的奴隸制時期。中央集權制是秦朝建立的,不屬于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2.《明神宗實錄》載:“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
之威靈。”這說明:
①明朝內閣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閣臣權力大小取決于皇帝 ②明朝內閣的設置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③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 ④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C。 ②是皇權加強的表現。
13.據清《養吉齋叢錄》載:凡軍機大臣只準在軍機處輸本日所奉諭旨,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輸,司員
不準至軍機處啟事,軍機章京辦事處(章京系專職辦事官員)不許閑人窺視,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準至軍機處與軍機大臣談論。這是說軍機處
A.效率高 B.機構干練 C.保密性強 D.決策權有限?
【解析】:選C。 從材料看 關于“不準”的許多規定可以反映出軍機處保密性強。
14.帝說:“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
巨細,朕必躬自斷制!睘榇怂_始設置了
A.內閣 B.議政王大臣會議
C.南書房 D.軍機處
【解析】選C。依題意皇帝因事物繁忙而增設機構。A內閣是從殿閣大學士演變而來,不是開始設置的;B是清入關之前就已經設立;D是為用兵西北而設。故選C。

二、非選擇題:
15.(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云:“今日學者已不再以(研究歷史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系)為笑談。晚近歷史學家與氣象學家之研究,明示氣溫、氣壓與雨量曾不斷變化,一遇變化輒影響及于樹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欖、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長。”
――布羅代爾《文明與資本主義》第一卷
材料二 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中國五千年來氣候之變化,指出中國16世紀后半葉趨于寒冷,至1 7世紀最冷。自天啟6年(1626年)至崇禎1 3年(1640年),氣候益轉嚴厲,自然災害頻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災情情況選登
崇禎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殺稼,冬大雨雪、木冰,歲大饑。陜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
崇禎5~7年
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
崇禎1 3年(1640年)
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陜、浙旱蝗。河南北數千里,白骨縱橫,民父子相食。
――據(《明史》等資料匯編
材料四 ……內城陷。帝(崇禎)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日:“朕涼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表明了布羅代爾怎樣的史學觀點?(2分)
(2)根據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環境變化對明朝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3)崇禎皇帝認為明朝滅亡與“天咎”相關,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政治觀?(2分)
(4)自然災害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試結合明朝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說明自然災害與明朝滅亡之間的關系。(4分)

分析:(1)材料一主要涉及了環境變化(氣溫、氣壓與雨量)的影響;(2)根據材料信息可從造成的自然災害、對社會生產的影響、對階級矛盾的影響、饑荒的出現等角度進行提煉;(3)注意與儒家思想的聯系;(4)從政治上君主專制的腐敗、經濟上自然經濟的脆弱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
參考答案:(1)肯定了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氣候)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2分)
(2)自然災害頻繁,饑荒嚴重,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激化。(4分)
(3)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分)
(4)君主專制統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2分)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1分)。因此自然災害導致了明朝社會矛盾激化,政局動蕩。(1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4228.html

相關閱讀: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