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09年高考生物試題分類解析──生物的新陳代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真題剖析

 

考查點1:新陳代謝基礎知識

 

例1.(2009?重慶卷?1)下列有關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A.高溫和低溫均能破壞酶的結構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細胞產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C.細胞質基質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細胞質中沒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解析】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就其化學本質而言,包括蛋白質和RNA,B錯;其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高溫可使其變性失活,低溫活性受抑制(未失活),A錯;細胞質基質中有催化葡萄進行糖酵解的相關酶類,C正確;細胞質中的線粒體、葉綠體內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D錯。

 

【答案】C

 

【易錯警示】一是對酶的化學本質理解有誤,認為酶都是蛋白質,其實有少數酶是RNA;二是對酶的分布不清楚,細胞質基質中有催化葡萄糖酵解的酶,DNA解旋酶分布在細胞核及其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三是對溫度和PH對酶影響不明確。相對于最適溫度而言,高溫、低溫都會影響酶的活性,但并不相同,過高溫度會導致酶變性失活,低溫則不會,酶的活性減弱在溫度恢復適宜時可恢復;過高過低PH都會導致酶變性失活。四是對酶的作用部位理解有誤,以為酶只能在細胞中起作用,其實,只要條件適宜,酶在細胞外也能起作用。

 

例2.(2009?全國卷Ⅰ?32)(11分)已知2H2O2=2H2O+O2↑可以通過觀察反應過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氣泡從溶液中釋放的速度)來判斷H2O2分解反應的速度。請用所給的實驗材料和用具設計實驗,使其能同時驗證過氧化氫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寫出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回答問題。

 

實驗材料與用具:適宜濃度的H2O2溶液,蒸餾水,3.5%FeCl3溶液,0.01%牛過氧化氫酶溶液,恒溫水浴鍋,試管。

 

⑴實驗步驟:

 

①……

 

⑵實驗結果預測及結論:

 

整個實驗中,不同處理的試管中O2的釋放速度從快到慢依次是:____。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

 

⑶如果僅將實驗中的恒溫水浴改為80℃,重做上述實驗,O2釋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原因是____。

 

【解析】一是要求同時驗證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驗證酶具有催化作用需要在設置“在H2O2溶液中滴加0.01%牛過氧化氫酶”的實驗組的同時,設置滴加“蒸餾水”的空白對照組,通過觀察反應過程中O2的生成速度,證明酶具有催化性;要證明酶具有高效性,可通過設置滴加“3.5%FeCl3溶液”的對照組,比較實驗現象來實現。二是注意實驗條件的有效且適宜(37℃恒溫水浴鍋中保溫)。三是完善實驗步驟,應注意實驗的原則,包括單一變量、對照、科學及可操作性原則等。四是預測實驗現象及分析實驗結果時,應考慮實驗條件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僅將實驗中的恒溫水浴改為80℃”中,80℃會導致酶變性失活。

 

【答案】⑴①取3支試管,各加入等量且適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溫水浴鍋中保溫適當時間

 

②分別向上述3支試管加入等量且適量的蒸餾水、FeCl3溶液和過氧化氫酶溶液

 

③觀察各試管中釋放氣泡的快慢

 

⑵加酶溶液的試管、加FeCl3溶液的試管、加蒸餾水的試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⑶加FeCl3溶液的試管    在此溫度下,FeCl3催化作用加快,而過氧化氫酶因高溫變性而失去了活性

 

【技巧】一是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如同時驗證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僅將實驗中的恒溫水浴改為80℃等。二是理解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現象的觀察方法。如通過觀察反應過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氣泡從溶液中釋放的速度)來判斷H2O2分解反應的速度。三是分析實驗材料與用具的作用。如恒溫水浴鍋的作用是保溫,應思考在什么溫度條件下?根據哺乳動物的體溫為37℃左右,既可確定實驗中的保溫范圍,也可解決⑶問中溫度改變的影響。四是實驗步驟的設計,通常包括實驗分組、實驗條件控制、實驗變量(自變量)的處理、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錄等。

 

例3.(2009?全國理綜Ⅰ?31)桃果實成熟后,如果軟化快,耐貯運性就會差。下圖表示常溫下A、B兩個品種桃果實成熟后硬度等變化的實驗結果。

 

 

據圖回答:

 

⑴該實驗結果顯示桃果實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與細胞壁中的___降解有關,該物質的降解與的___活性變化有關;也與細胞壁中的___降解有關,該物質的降解與___活性變化有關。

 

⑵A、B品種中耐貯運的品種是__。

 

⑶依據該實驗結果推測,桃果實采摘后減緩變軟的保存辦法應該是____,因為____。

 

⑷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實提前成熟,可選用的方法有____和____。

 

⑸一般來說,果實成熟過程中還伴隨著綠色變淺,其原因是____。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其酶活性與果實成熟的關系。

 

⑴由圖中果實硬度的變化與細胞壁中纖維素的含量變化一致,與果膠質水解產物變化相反,可知:其硬度的降低與纖維素和果膠的降解有關,而纖維素的降解與纖維素酶的活性有關,果膠的降解與果膠酶的活性有關。

 

⑵A品種在成熟后,其硬度變化比較小,應耐貯運。

 

⑶同⑴的分析可知:果實成熟采摘后要減緩變軟就是要降低酶的活性,而要降低酶的活性,就要適當降低溫度,從而延緩果實軟化。

 

⑷采摘后要使果實提前成熟,可以根據以上分析,適當提高貯存的溫度或用乙烯處理。

 

⑸果實成熟過程中綠色變淺是因為葉綠素轉變成了其他色素,從而含量降低。

 

CO2

 

釋放量

O2

 

吸收量

a

10

0

b

8

3

c

6

4

d

7

7

【答案】⑴纖維素纖維素酶果膠質果膠酶;⑵A;⑶適度降低溫度     低溫可降低有關酶的活性,延緩果實軟化;⑷用乙烯進行處理   適當提高貯存溫度;⑸葉綠素含量降低

 

【技巧】準確獲取文字及圖示信息,理清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如本題“果實軟化與耐貯、耐運性能,與纖維素、果膠質、纖維素酶、果膠酶活性的關系”。

 

例4.(2009?上海卷?30)在a、b、c、d條件下,測得某植物種子萌發時CO2和O2體積變化的相對值如右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a條件下,呼吸產物除CO2外還有酒精和乳酸

 

B.b條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多

 

C.c條件下,無氧呼吸最弱

 

D.d條件下,產生的CO2全部來自線粒體

 

【解析】種子在a條件下,不吸收O2但放出CO2,只進行無氧呼吸,該植物進行無氧呼吸釋放CO2說明該植物種子無氧呼吸的方式是酒精發酵,因此,不可能有乳酸,A錯;在b、c條件下,O2吸收量小于CO2的釋放量,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同時存在,b中有氧呼吸釋放的CO2為3則消耗的葡萄糖量為0.5個單位、無氧呼吸釋放量為5則消耗的葡萄糖為2.5個單位,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少,B錯,C項無氧呼吸不一定最弱;種子在d條件下,O2吸收與CO2釋放量相等,只進行有氧呼吸,而真核生物有氧呼吸形成CO2的部位是線粒體,D正確。

 

【答案】D

 

【知識鏈接】一是細胞呼吸方式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二是產物:有氧呼吸和酒精發酵才有CO2生成,前者在線粒體中產生,后者在細胞質基質中產生,乳酸發酵沒有CO2生成;三是細胞呼吸強弱的比較依據為葡萄糖的消耗量,不是CO2的釋放量;四是幾種生物的無氧呼吸方式:酵母菌及多數高等植物進行的無氧呼吸是酒精發酵,動物、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玉米胚等的無氧呼吸是乳酸發酵。

 

考查點2:植物的新陳代謝

 

例1.(2009?海南卷?5)已知魚鰾是一種半透膜。若向魚鰾內注入適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魚鰾內的空氣,扎緊開口,將其浸沒在盛有10%蔗糖溶液中,下列能正確表示燒杯內蔗糖溶液濃度隨時間變化趨勢的示意圖是

 

【答案】B

 

【解析】魚鰾是一種半透膜,魚鰾內蔗糖溶液比外界溶液濃度高時,會吸收水分,使燒杯中的液體濃度升高,當兩側濃度相同時,水分進出平衡,燒杯及魚鰾內液體濃度均維持不變。

 

【知識鏈接】一是滲透作用的條件:一層半透膜和膜兩側具有濃度差(濃度相同時,滲透作用停止);二是水分移動的方向:低濃度側向高濃度側;三是水分移動的結果:低濃度側濃度升高、高濃度側濃度降低。

 

例2.(2009?山東卷?26)智能溫室無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優質高產。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現代農業。

 

⑴無土栽培所用營養液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作用是____和____。植物因種類和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對無機鹽的需求也不同,所以應視具體情況調整____。供作物____性吸收無機鹽離子。

 

⑵營養液中某些無機鹽離子濃度比根細胞內的低,植物仍可通過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內較長時間通氣不暢,作物根部可能出現的癥狀是____,其生理原因是____。

 

⑶右圖表示溫室內光照強度(E)與作物光合速率(v)的關系。在溫度、水分和無機鹽均適宜的條件下,當E<B時,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___;當B<E<C時,限制作物增產的主要因素是___;當E>C時,可采。撸撸叽胧,保證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如遇連陰天,溫室需補光,選用___光最有效。

 

【解析】⑴植物通過主動運輸、選擇性地吸收無機鹽;無機鹽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的不同,具有細胞的組成成分和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等作用;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無機鹽的需求不同(需肥規律),因此,應視具體情況調整營養液中無機鹽的組成與比例;栽培池內若較長時間通氣不暢,根會因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的毒害,導致根部變黑、腐爛。

 

⑵由圖可知:在溫度、水分和無機鹽均適宜的溫室中,當E<B時,限制因素是光照強度,可通過增強光照強度增大光合速率;當B<E<C時,限制因素為CO2濃度(已知其它條件適宜);當E>C時,可能是光照過強導致氣孔關閉使光合速率下降(獲取CO2不足),可通過適當遮光防止光合速率下降;連陰天會光照不足,補充植物吸收最多的光――紅光和藍紫光最有效。

 

【答案】⑴細胞的組成成分  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  營養液中無機鹽的組成和比例(營養液的配方)   選擇

 

⑵主動運輸  根變黑(爛根)  根進行無氧呼吸,細胞內積累酒精

 

⑶增大光照強度  CO2濃度 否遮光  紅(藍紫)

 

【技巧】一是正確識圖,明確圖中各關鍵點的含義:如A點光補償點――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同,B點光飽和點――在此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強度達到最大;二是認真審題,找出題中的關鍵詞及其條件,并作出合理推斷:如“溫室”(與外界氣體交流不暢,可能缺乏CO2)、“最有效”等。

 

例3.(2009?上海卷?38)回答下列有關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問題。

 

⑴圖1中分子Z的名稱是____。

 

⑵Z物質的形成過程是:光能活化位于___上的___分子,釋放出___,并經傳遞最終生成Z。

 

⑶在暗反應中,CO2必須與RuBP(C5)結合,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環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斷進行;但O2也可與RuBP結合,生成一個三碳化合物和一個二碳化合物,此二碳化合物不參與光合作用。圖2為不同O2濃度下葉表面溫度與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卮鹣铝袉栴}。

 

①據圖2,該植物在25℃適宜光照、1.5%與21%的O2濃度下,每小時單位葉面積積累的葡萄糖量的差值是__mg。(相對分子質量:CO2―44,葡萄糖―180。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結合暗反應的過程,解釋不同濃度下葡萄糖積累量產生差異的原因:____。

 

②圖2說明不同葉表面溫度、不同氧濃度與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是____。

 

【解析】本題是一道圖表信息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⑴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NADPH,則Z為NADPH;

 

⑵光反應是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上進行的,光能被葉綠素a吸收并活化,釋放出高能電子,經電子傳遞鏈傳遞后最終生成NADPH,供暗反應利用;

 

⑶由曲線可知:25℃、適宜光照下,1.5% O2與21% O2 , CO2吸收分別為29和15,差值為14,再根據光合作用反應式換算成葡萄糖即可;O2濃度較高時,會同CO2競爭RuBP,減少了C3的生成,抑制光合作用;根據曲線走勢可以看出,相同CO2濃度下,高溫狀態下較高的O2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更明顯。

 

【答案】⑴還原型輔酶Ⅱ(NADPH)  ⑵葉綠體的類囊體膜   葉綠素a    高能電子(e-)  ⑶①9.5mg  O2與RuBP結合,減少了用于還原的C3化合物,從而降低了光合作用速率,高O2濃度抑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②當CO2濃度一定時,較高濃度的O2對光合作用速率有抑制作用,在較高溫度下更為顯著。

 

【技巧】一是準確獲取題中信息,如O2與RuDP的相互作用、圖2曲線的變化規律。二是結合所學內容,作出準確判斷。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進行,為暗反應階段提供ATP和NADPH,確定Z為NADPH。

 

例4.(2009?重慶卷?30?I)在春末晴朗白天,重慶某蔬菜基地測定了某大棚蔬菜在不同條件下的凈光合作用強度(實際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之差),結果見圖1(假設塑料大棚外環境條件相同;植株大小一致、生長正常,栽培管理條件相同)。

 

⑴在曲線a中,與11時相比,13時植株葉綠體內C3與C5化合物相對含量較高的是__(C3或C5);在11時和13時分別摘取植株上部成熟葉片用碘蒸氣處理,13時所取葉片顯色較__(深或淺)。

 

⑵曲線b 的峰值低于曲線a,其中兩個主要決定因素是____(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中CO2含量)。曲線c高于曲線b,原因是補充光照能使葉綠體產生更多的____用于CO2還原;若在棚內利用豆科植物做綠肥,可明顯增加土壤中__元素的含量,主要促進植株體內___和___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⑶6~9時和16~18時,曲線b高于曲線a,主要原因是此時段棚內__較高。

 

【解析】本題考查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⑴在其它條件相同且適宜的情況下,凈光合作用強度的大小與C3的含量呈正相關,與C5的含量呈反相關。與11時相比,13時植株的凈光合作用強度較小,C3含量較低、C5含量較高。用碘蒸氣處理,葉片顏色深淺反映淀粉含量的高低,從11時到13時一直有淀粉的積累,因此,13時葉片內的淀粉含量比11時多,顏色深。

 

⑵與a曲線相比,曲線b的峰值低于a,一是塑料薄膜具有一定的反光作用,導致光照強度不足;二是全天蓋膜,缺乏CO2補充,大棚內CO2不足。曲線c高于曲線b,原因是補充光照時,光反應階段形成的ATP、NADPH([H])較多,增強了暗反應。豆科植物的含氮量較高,用其做綠肥,可提高土壤含氮量,可為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提供充足的原料。

 

⑶在6~9時和16~18時,曲線b的形成條件與曲線a相比,在于大棚內溫度較高,酶活性較強,因此曲線b高于曲線a。

 

【答案】⑴C5  深;⑵光照強度、空氣中CO2含量  ATP、NADPH([H])  氮(N) 蛋白質  核酸;⑶溫度

 

【易錯警示】一是原理不清,如“M型曲線”的形成條件、不同條件下C3和C5的含量變化、碘蒸汽檢測葉片細胞顏色的深淺等。二是審題不細,不能準確獲取信息。如題中a全天不蓋膜、b全天蓋膜、c全天蓋膜-白天補充光照。

 

例5.(2009?北京卷?4)小麥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隨外界CO2濃度的變化而變化(如右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小麥的CO2固定量與外界CO2濃度呈正相關

 

B.CO2濃度在100mg?L-1時,小麥幾乎不固定CO2

 

C.CO2濃度大于360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

 

D.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濃度CO2

 

【解析】本題考查CO2對光合作用速率(CO2固定量)的影響以及C3和C4植物在CO2利用上的差異。在CO2濃度未達到飽和點以前,光合作用隨CO2濃度的增大而增強(正相關)。由圖可知,小麥的CO2固定量隨CO2濃度的增大而增加,A正確;小麥是C3植物,對CO2的固定能力較弱,在CO2濃度為100mg?L-1時,CO2固定量很少,B正確;同樣在這一濃度下,由于玉米是C4植物,對CO2的固定能力較強,能有效地利用CO2,D正確;CO2濃度大于360mg?L-1后,固定仍再進行,只是玉米在單位時間內的CO2固定量達到了最大,C錯誤。

 

【答案】C

 

【技巧】一是認真審題,找出解題關鍵:CO2固定量是光合作用速率,玉米、小麥兩種植物的不同點;二是認真觀察圖示,找出小麥和玉米隨CO2濃度的改變CO2固定量的變化規律。

 

考查點3:動物的新陳代謝

 

例1.(2009?四川卷?1)下列關于哺乳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用15N標記的苯丙氨酸飼喂小鼠后,在其體內檢測不到15N標記的酪氨酸

 

B.當體內脂肪的分解速度加快時,意味著糖類的供應不足

 

C.肝細胞中內質網的功能出現障礙,脂蛋白的合成受阻

 

D.肝糖元和肌糖元去路的差異,與所在細胞功能密切相關

 

【解析】酪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可通過轉氨基作用生成,用15N標記的苯丙氨酸飼喂后,可在體內檢測到15N標記的酪氨酸,A錯。體內營養物質分解的順序是糖類→脂肪→蛋白質,糖類不足時,脂肪分解會加快,B對;脂蛋白是肝細胞內脂肪轉移時形成的一種分泌蛋白,與內質網的功能有關,C對;肝糖元存在于肝細胞、肌糖元存在于肌細胞,肝糖元與肝細胞在物質代謝的作用相關,主要參與維持血糖平衡,肌細胞主要是通過收縮與舒張產生運動,肌糖元通過分解供給能量,兩種糖元的去路與所在細胞的功能相適應,D對。

 

【答案】A

 

【知識鏈接】一是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體內不能合成,必需從食物中獲取的,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體內轉化生成。二是三類營養物質可以轉化,但轉化是有條件的。三是肝糖元與肌糖元的轉化途徑有別,與所在細胞相適應。四是脂蛋白是將脂肪運輸到肝臟細胞外的一種分泌蛋白。

 

例2.(2009?上海卷?10)過量攝入糖類會導致體內脂肪積累,其部分原理如右圖所示。其中過程X、物質Y和物質Z分別是

 

A.糖酵解、丙酮酸、脂肪酸   B.有氧呼吸、乳酸、脂肪酸

 

C.糖酵解、乳酸、膽固醇     D.有氧呼吸、丙酮酸、膽固醇

 

【解析】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的,在生物體內,合成甘油的原料主要來源于糖酵解途徑,則X應為糖酵解、Y應為丙酮酸、Z應為脂肪酸。

 

【答案】A

 

【技巧】熟練掌握三大類營養物質的轉化關系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二、真題匯編

 

1.(2009?江蘇卷?22)加工橘子罐頭,采用酸堿處理脫去中果皮(橘絡),會產生嚴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絡,可減少污染。下列生長在特定環境中的4類微生物,可以大量產生所用酶的有

 

A.生長在麥麩上的黑曲霉     B.生長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長在棉籽殼上的平菇     D.生長在木屑上的木霉

 

2.(2009?寧夏卷?2)右圖表示酶活性與溫度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當反應溫度由t2調到最適溫度時,酶活性下降

 

B.當反應溫度由t2調到最適溫度時,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時比t1高,故t2時更適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時比t2低,表明t1時酶的空間結構破壞更嚴重

 

3.(2009?上海卷?12)將剛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這是因為加熱會

 

A.提高淀粉酶活性           B.改變可溶性糖分子結構

 

C.防止玉米粒發芽           D.破壞將可溶性糖轉化為淀粉的酶

 

4.(2009?全國卷Ⅱ?32)(14分)請用所給的實驗材料和用具,設計實驗來驗證哺乳動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要求完成實驗設計、補充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回答問題。

 

實驗材料與用具:適宜濃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種溶液,斐林試劑、試管、37℃恒溫水浴鍋、沸水浴鍋。

 

⑴若“+”代表加入適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試管標號,請用這些符號完成下表實驗設計。

溶液 

試管

蔗糖
溶液

淀粉
溶液

蔗糖酶溶液

淀粉酶

溶液

+

+

×

×

×

×

×

×

×

×

×

×

×

×

×

×

×

⑵實驗步驟:

 

①按照上表中的設計,取試管、加溶液。

 

……

 

⑶結果預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在上述實驗中,如果僅將37℃恒溫水浴鍋的溫度調到20℃,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重做上述實驗,出現磚紅色試管中的顏色會比37℃時的淺,其原因是__________。

 

5.(2009?全國卷Ⅱ?1)下列關于細胞呼吸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呼吸必須在酶的催化下進行         B.人體硬骨組織細胞也進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D.葉肉細胞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不進行呼吸作用

 

6.(2009?廣東理基?41)在密閉容器內,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此過程不生成

 

A.ATP          B.乳酸             C.三碳化合物       D.CO2

 

7.(2009?廣東卷?4)利用地窖貯藏種子、果蔬在我國歷史悠久。地窖中的CO2濃度較高,有利于

 

A.降低呼吸強度  B.降低水分吸收    C.促進果實成熟         D.促進光合作用

 

8.(2009?江蘇卷?11)某小組為研究脫氣對酵母菌在培養初期產氣量的影響,進行了甲、乙2組實驗,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除圖中實驗處理不同外,其余條件相同。一段時間內產生CO2總量的變化趨勢是

 

9.(2009?天津卷?6)按下表設計進行實驗,分組后,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培養8~10小時,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實驗材料

取樣

處理

分組

培養液

供氧情況

 

適宜濃度

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細胞
(細胞不完整)

25 mL

75 mL

無氧

25 mL

75 mL

通氧

50 mL

未處理

25 mL

75 mL

無氧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組不產生CO2而乙組產生          B.甲組的酒精產量與丙組相同

 

C.丁組能量轉換率與丙組相同         D.丁組的氧氣消耗量大于乙組

 

10.(2009?上海卷?24)下列關于葉肉細胞能量代謝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適宜光照下,葉綠體和線粒體合成ATP都需要O2

 

B.只要提供O2,線粒體就能為葉綠體提供CO2和ATP

 

C.無光條件下,線粒體和葉綠體都產生ATP

 

D.葉綠體和線粒體都有ATP合成酶,都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11.(2009?安徽卷?29.Ⅰ)現有等量的A、B兩個品種的小麥種子,將它們分別置于兩個容積相同、密封的棕色廣口瓶內,各加入適量(等量)的水。在25℃條件下,瓶內O2含量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

 

⑴在t1~t2期間,瓶內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種子的____引起的,A種子比B種子的呼吸速率__,A、B種子釋放CO2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

 

⑵在0~t1期間,廣口瓶內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

 

12.(2009?福建卷?26.Ⅰ)右圖表示的是測定保濕桶內溫度變化的實驗裝置。某研究小組以該裝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條件下呼吸作用的情況。

 

材料用具:保溫桶(500mL)、溫度計活性干酵母、質量濃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蠟油。

 

實驗假設: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呼吸作用比無氧條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熱量更多。

 

⑴取A、B兩裝置設計實驗如下,請補充下表中內容:

裝置

方法步驟一

方法步驟二

方法步驟三

A

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①_______

B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卻的葡萄糖溶液

②_______

加入石蠟油,鋪滿液面

⑵B裝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這是控制實驗的__變量。

 

⑶要測定B裝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溫度變化量,還需要增加一個裝置C。請寫出裝置C的實驗步驟:

裝置

方法步驟一

方法步驟二

方法步驟三

 

C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加入石蠟油,鋪滿液面

⑷實驗預期:在適宜條件下實驗,30分鐘后記錄實驗結果,若裝置A、B、C溫度大小關系是:____(用“<、=、>”表示),則假設成立。

 

13.(2009?上海卷?16)在光照下,將等細胞數量的衣藻和大腸桿菌分別接種到只含無機鹽的培養液中培養,結果是(虛線和實線分別表示大腸桿菌和衣藻的生長曲線)

 

 

14.(2009?浙江卷?4)下列關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敘述,正確的是

 

A.無氧和零下低溫環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鮮

 

B.CO2的固定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過程發生在線粒體中

 

C.光合作用過程中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細胞呼吸過程中化學能轉變成熱能和ATP

 

D.夏季連續陰天,大棚中白天適當增加光照,夜晚適當降低溫度,可提高作物產量

 

15.(2009?廣東理基?40)在晴天中午,密閉的玻璃溫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溫度及水分條件適宜,光合速率仍然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A.O2濃度過低   B.O2濃度過高       C.CO2濃度過低      D.CO2濃度過高

 

16.(2009?四川卷?30.Ⅱ)夏季晴朗無云的某天,某種C3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變化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該植物一天中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刻是__。

 

⑵在12:00左右出現光合作用強度“低谷”,此時葉片氣孔處于關閉狀態的數量增多。請比較圖中B、C兩個點對應的時刻,__時刻葉肉細胞之間的CO2濃度相對較高,__時刻葉肉細胞葉綠體中C5化合物的含量相對較大。

 

⑶研究發現,在其他環境因子相對穩定時,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對缺水是導致氣孔關閉的主要因素。請據此推測圖中C、D兩個點對應的時刻中,__時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濃度較高。

 

⑷研究還發現,當土壤干旱時,根細胞會迅速合成某種化學物質X。有人推測根部合成X運輸到葉片,能調節氣孔的開閉。他們做了如下實驗:從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狀態一致的3片葉,分別將葉柄下部浸在不同濃度X的培養液中。一段時間后,測得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注:氣孔導度越大,氣孔開啟程度越大)

培養液中X的濃度/mol?m-3

5×10-5

5×10-4

5×10-3

葉片中X的濃度/mol?g-1(鮮重)

2.47

2.97

9.28

葉片中的氣孔導度/mol?m-2?a-1

0.54

0.43

0.27

①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請指出來并加以修正。____

 

②若表中數據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結果,那么可推測,隨著培養液中X的濃度增大,葉片蒸騰作用強度__。

 

17.(2009?海南卷?15)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在供試植物正常進行光合作用時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開始連續取樣分析,在短時間內葉綠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變化是

 

A.C3和C5都迅速減少             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減少        D.C3迅速減少,C5迅速增加

 

18.(2009?安徽卷?1)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下列關于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類囊體腔內   B.H2O在光下分解為[H]和O2的過程發生在基質中

 

C.CO2的固定過程發生在類囊體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是在基質中合成的

 

19.(2009?江蘇卷?25)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采用盆栽實驗,探究土壤干旱對某種植物葉片光合速率的影響。實驗開始時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實驗組停止澆水,對照組土壤水分條件保持適宜,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有

 

 

A.葉片光合速率隨干旱時間延長而呈下降趨勢

 

B.葉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葉片葉綠素含量下降

 

C.實驗2~4天,光合速率下降是由葉片葉綠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實驗2~4天,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葉片內CO2濃度下降引起的

 

20.(2009?海南卷?13)取某種植物生長狀態一致的新鮮葉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圓片,圓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組,每組各置于一個密閉裝置內,并分別給予a、b、c三種不同強度的光照,其他條件一致。照光相同時間后,測得各裝置內氧氣的增加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裝置內增加的氧氣來自于水

 

B.光照強度為a時,光合作用停止

 

C.丙組裝置內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該圖反映了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

 

21.(2009?福建卷?1)下列對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觀察洋蔥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將已經解離、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載玻片上,輕輕蓋上蓋玻片后即可鏡檢

 

B.對酵母菌計數時,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滿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及其四周邊緣,輕輕蓋上蓋玻片后即可鏡檢

 

C.在葉綠體色素提取實驗中,研磨綠葉時應加一些有機溶劑,如無水乙醇等

 

D.檢測試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適量斐林試劑后,搖勻并觀察顏色變化

 

22.(2009?全國卷Ⅱ?31)⑴右圖表示A、B兩種植物在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度對環境中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特性。據圖判斷在CO2濃度為300μL.L-1(接近大氣CO2濃度)時,光合作用強度較高的植物是__。

 

⑵若將上述兩種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閉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生長首先受影響的植物是__,原因是____。

 

⑶當植物凈固定CO2量為0時,表明植物____。

 

23.(2009?廣東卷?30)在充滿N2與CO2的密閉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幾株番茄,CO2充足。測得系統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變化曲線如圖,請回答。

 

⑴6~8h間,光合速率__(大于、小于)呼吸速率,容器內的O2含量__,CO2含量__,植株干重__。

 

⑵9~10h間,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測最可能發生變化的環境因素是___;10h時不再產生ATP的細胞器是___;若此環境因素維持不變,容器內的O2含量將逐漸下降并完全耗盡,此時另一細胞器___即停止ATP的合成,___成為ATP合成的唯一場所。

 

⑶若在8h時,將容器置于冰浴中,請推測呼吸速率會出現的變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

 

24.(2009?寧夏卷?29)請回答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問題:

 

⑴甲、乙、丙三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如右圖所示。

 

據圖回答:

 

①強光下上述三種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強的植物是__。

 

②乙植物達到最大光合作用強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強度是__(a、b、c、d)。

 

③當光照強度從a到b時,__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增加的最快。

 

⑵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O2來自H2O,還是來自CO2?請寫出簡單實驗思路證明你的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009?上海卷?13)下列關于體內血脂代謝及其調節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可以來自于小腸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會導致高膽固醇血癥

 

C.脂肪細胞中甘油三酯與葡萄糖可以相互轉化       D.胰高血糖素促進甘油三酯的分解

 

【答案及解析】

 

1.ACD  由于橘絡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根據酶的專一性,可知要分解橘絡需要的酶是纖維素酶。麥麩、棉籽殼、木屑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所以生長它們上面的黑曲霉、平菇、木酶能產生纖維素酶,可以利用。由于乳酸菌的培養基為酸奶,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不含纖維素,所以乳酸菌不能產生纖維素酶。

 

2.B  在最適溫度時,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減弱,在酶沒有變性失活的條件下,當溫度調至最適溫度時,酶活性上升,A錯、B對。溫度過高將使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導致酶永久失活;低溫雖然會使酶的活性明顯降低,但不會導致酶的空間結構改變,在適宜溫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復,因此,酶可低溫下保存,C、D錯誤。

 

3.D  剛采摘的甜玉米內含有大量將可溶性糖轉化為淀粉的酶,可使可溶性糖轉化為淀粉而失去甜味,若用沸水處理會使酶失活,可防止可溶性糖的轉化,從而保持其甜味。

 

4.⑴

溶液 

試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

+

+

+

+

+

+

+

⑵②混勻,37℃恒溫水浴一段時間

 

③取出試管,分別加入適量的斐林試劑,混勻,沸水水浴一段時間

 

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

 

⑶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試管,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試管中出現磚紅色沉淀,其他試管中不出現磚紅色沉淀

 

⑷酶的催化作用有專一性

 

⑸20℃低于酶的最適溫度,酶活性低,水解產生的還原糖少

 

【解析】一是依據題目要求“驗證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試驗分組應為:在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中分別加入蔗糖酶溶液和淀粉酶溶液4組,通過對照只有淀粉溶液中加入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酶溶液時才會生成還原糖,使酶的專一性得到驗證。二是依據實驗原理,根據實驗原則進行實驗分組,明確實驗條件,正確設計實驗步驟,選擇適宜的實驗現象顯示方法(鑒定是否有還原糖生成)。三是依據實驗原理預測實驗結果及其結論。

 

5.D  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細胞呼吸,但必須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A、B正確;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微生物,可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C正確;進行光合作用的葉肉細胞,會同時進行呼吸作用,D錯誤。

 

6.B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無氧呼吸,產物是還有CO2,沒有乳酸。

 

7.A  儲藏種子和果蔬,主要是通過減弱細胞呼吸,盡量減少有機物的消耗,作為細胞呼吸的產物,濃度高時,可抑制細胞呼吸,降低呼吸強度。

 

8.C  酵母菌在有氧氣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當獲取的能量相當時,無氧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會遠多于有氧條件下有氧呼吸的釋放量。所以C正確。

 

9.D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將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題意,甲組、丙組進行無氧呼吸,能產生酒精和CO2;乙組、丁組進行有氧呼吸,也可產生CO2,A項錯誤;由于甲組細胞被破壞、丙組細胞結構完整,二者產生的酒精產量不一定相同,B項錯誤;丁組進行有氧呼吸能量轉換率比丙組無氧呼吸的高,C項錯誤;丁組細胞結構完整、乙組細胞結構被破壞,因此氧氣消耗量大于乙組,D項正確。

 

10.D  葉綠體是通過光反應產生ATP,需要光、不需要O2;線粒體通過有氧呼吸產生,需要丙酮酸和O2。

 

11.⑴有氧呼吸    快  先遞增后遞減  ⑵種子的無氧呼吸產生了CO2

 

【解析】本題考查細胞呼吸的有關知識。⑴在t1~t2期間,瓶內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種子進行有氧呼吸引起的,A種子比B種子消耗氧氣的速率快,所以A種子比B種子呼吸速率快。由于有氧呼吸時,O2的消耗量與CO2的釋放量相等、變化趨勢與圖中O2的變化相反,所以A、B種子釋放CO2量的變化趨勢都是先遞增后遞減。

 

⑵在0~t1期間,廣口瓶內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種子的無氧呼吸產生了CO2。

 

12.⑴①不加入石蠟油  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⑵去除氧氣 自  ⑶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卻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⑷A>B>C

 

【解析】本題考查通過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和無氧條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熱量的情況。分析表中相關內容,考慮到實驗要遵循對照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這幾個原則,因此①處應填:不加入石蠟油,②處應填:加入10g活性干酵母。B裝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氣,這樣來控制實驗的自變量。要測定B裝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溫度變化量,還需要增加一個裝置C,因此應設計成空白對照,即: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卻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因為有氧條件下比無氧條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熱量多,因此,裝置A、B、C溫度大小關系是A>B>C。

 

13.C  本題考查細胞同化作用的方式,衣藻在有無機鹽的培養液中,能夠利用CO2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大腸桿菌是異養生物,在沒有現成的有機物的情況下,不能生存。

 

14.D  水果保鮮可能因溫度太低受凍傷A錯;CO2的固定發生在葉綠體中,但C6H12O6分解成CO2的過程可能是無氧呼吸(細胞質基質中)的結果,也可能是有氧呼吸第二階段產生,但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ATP是物質而不是能量,ATP中儲存有不穩定的活躍化學能;陰天可通過增加光照增加光合作用產物、夜晚降溫有利減弱細胞呼吸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有利作物產量的提高。

 

15.C

 

16.⑴19:30(或E點)   ⑵B點(或10:00)  C點(或12:00)  ⑶C點(或12:00)  ⑷①a.樣本量太。簯叭∪~片若干,等分為三組”。 b.缺乏空白對照:增加1組,將葉片的葉柄下浸在不含X的培養液中。 ②降低

 

【解析】本題考查C3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氣條件下的凈光合作用問題及其實驗探究能力。⑴題中CO2吸收速率即凈光合作用速率,一天中,從A點開始到E點為止,一直有凈光合作用,因此,該植物到E點時有機物積累量達到最多。⑵在其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植物的CO2吸收速率與葉肉細胞之間CO2的濃度、細胞內的C3化合物含量呈正相關、與細胞內的C5化合物的含量呈反相關,由圖可知,B時刻的CO2的吸收速率大,因此,B時刻與C時刻比較,其葉肉細胞之間的CO2濃度較高、細胞內的C3化合物的含量高、C5化合物的含量低,即C時刻細胞中C5化合物的含量較高。⑶植物的CO2吸收速率與葉肉細胞之間的CO2濃度呈正相關,CO2濃度與氣孔關閉程度呈反相關。由圖可知,D時刻比C時刻的CO2吸收速率大,說明葉肉細胞關閉程度小,說明此時根部相對C時刻容易吸收水分,即根部土壤溶液濃度比C時刻低。⑷①判斷實驗方案的主要依據是實驗的原則,本方案中:一是樣本量太小,難以排除偶然性;二是缺乏空白對照,違背了對照原則”;②由表中數據可知,葉片中的氣孔導度大小與溶液和葉片中的X的濃度大小呈反相關,而氣孔導度大小與氣孔開啟程度呈正相關、氣孔開啟程度大小與蒸騰作用強弱呈正相關,因此,葉片蒸騰作用強度強弱與培養液中X的濃度大小呈反相關,即葉片蒸騰作用強弱隨培養液中X的濃度增大而降低。

 

17.C  光合作用過程中,突然停止光照,[H]和ATP減少,C3因還原減少、繼續生成而增加,C5因繼續固定CO2形成C3而減少。

 

18.D  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類囊體膜上,水光解在類囊體膜上進行,CO2的固定和淀粉的合成發生在暗反應中,部位在葉綠體基質。

 

19.ABD  由圖可知:實驗組光合速率隨干旱時間延長而下降,A正確;實驗組光合速率從第2天開始下降,葉綠素含量第4天開始才下降,B正確;實驗組光合速率的下降早于葉綠素含量的下降,C錯誤;實驗組光合速率下降的可能原因,由于干旱導致葉片氣孔關閉,使葉片內CO2濃度的下降引起,D正確。

 

20.B  氧氣來自水光解;光照強度為a時,裝置內沒有氧氣減少,說明光合作用在進行;在照光后,CO2含量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低于照光前;甲、乙、丙三組釋放O2的量不同僅與光照強度有關。

 

21.C  觀察洋蔥細胞有絲分裂需要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以后,才可觀察;對酵母菌計數,通過抽樣檢測;葉綠體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研磨應加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利用斐林試劑檢測梨汁中是否有葡萄糖,需要進行水浴加熱。

 

22.⑴A   ⑵B  兩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對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特性不同,在低濃度CO2條件下,B植物利用CO2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弱,積累光合產物少,故隨著玻璃罩中CO2濃度的降低,B植物生長首先受影響。  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與呼吸釋放的CO2量相等。

 

【解析】⑴圖中CO2凈固定量,即凈光合作用強度,在CO2濃度為300μL?L-1時,A植物CO2凈固定量較B植物多,A植物光合作用強度比B植物高。

 

⑵兩種植物對CO2濃度的反應不同,在低濃度下B植物利用CO2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較弱,光合產物較少,所以隨著玻璃罩內CO2濃度的降低,B植物的生長首先受影響。

 

⑶當植物凈固定CO2量為0時,此時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與呼吸產生的CO2量相等,說明光合作用速率與細胞呼吸速率相等。

 

23.⑴大于  上升  下降  增加  ⑵光照強度  葉綠體  線粒體  細胞質基質  ⑶呼吸速率下降,相關酶的活性因降溫而下降

 

【解析】本題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各細胞器的功能等知識點,讀圖非常關鍵,由圖可直接看出,6~8h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以下三個空能順理成章的得出來。第二小題推測可能的變化因素,可根據光合速率明顯下降而呼吸速率基本不變,推知此時變化的條件必然只影響光合速率,不影響呼吸速率,是光照強度。植物細胞中能產生ATP的場所有葉綠體、線粒體和細胞質基質,其中葉綠體在有光條件下,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線粒體需在有氧條件下產生,細胞質基質是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共同的場所,有氧無氧都能產生。呼吸作用需要多種酶的參與,酶的催化活性受溫度的影響,冰浴條件下酶活性下降,呼吸速率隨之下降。

 

24.⑴①甲  ②c  ③甲   ⑵來自于H2O  分別將C18O2和H218O提供給兩種植物,分析兩組植物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18O2僅在H218O組植物中產生,即可證明上述結論。

 

【解析】⑴①甲植物的光飽和點最高,強光下光合作用強度大、固定CO2能力最強;②當光照強度為c時,乙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達到最大;③在a點三種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相同,而b點時甲的光合作用強度最大,說明甲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增加的最快。

 

⑵用C18O2和H2O、CO2和H218O作為兩組植物的光合作用原料,收集兩組植物釋放的O2,僅在提供H218O組的植物中產生18O2。

 

25.B  高密度脂蛋白可將周圍組織的膽固醇轉送到肝臟排出,其含量越高,身體清除膽固醇的能力越強,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越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5584.html

相關閱讀: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