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廣泛推行,大綱版教材即將退出之際,本套理綜卷生物題,仍然很好地體現了大綱版考綱,在試卷結構、題型、內容和分值比例等方面保持相對穩定。就試卷的相關情況分析如下:
一、試卷結構、考點分布及其賦分
主干知識
題型題號
考點分布
分值
比例
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含細胞工程)
選擇:1、3
必修:細胞膜的流動性、物質運輸、有絲分裂(DNA含量)
選修:植物體細胞雜交(1.5)
6
8.33%
新陳代謝(含光合作用與生物固氮、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選擇:2、3
填空:34
必修:細胞呼吸、光合作用、酶促反應選修: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6分)、微生物的營養、代謝類型、生長曲線及其應用(12分)
22
30.66%
生命活動的調節(含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與免疫)
選擇:1
實驗分析:31和32
必修: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神經調節、反射、反射弧和信息傳遞
選修:免疫(1.5)
20
27.78%
生殖和發育
0
0.00%
遺傳、變異與進化(含基因工程)
選擇:4
實驗分析:33
必修: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18
25.00%
生物與環境
選擇:5
必修: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和功能
6
8.33%
二、各小題考查要求、得分情況及其難度(湖北。
滿分
考點
考查能力
省最高分
省平均分
難度
1
6
結構基礎
理解能力
6
4.33
0.72
2
6
新陳代謝
理解能力
6
4.16
0.69
3
6
細胞、代謝、生態
理解能力
6
4.88
0.81
4
6
遺傳進化
理解能力
6
4.89
0.82
5
6
生物與環境
理解能力
6
3.84
0.64
31⑴
4
植物調節
綜合運用
4
0.17
0.04
31⑵
4
植物調節
綜合運用
4
0.05
0.01
32⑴
4
動物調節
理解能力
4
1.62
0.41
32⑵
2
動物調節
理解能力
2
0.57
0.29
32⑶
4
動物調節
理解能力
4
2.89
0.72
33⑴
2
遺傳進化
理解能力
2
1.59
0.80
33⑵
4
遺傳進化
理解能力
4
1.39
0.35
33⑶
6
遺傳進化
綜合運用
6
0.53
0.09
34⑴
6
微生物
理解能力
6
4.41
0.74
34⑵
6
微生物
理解能力
6
2.08
0.35
總分
72
72
37.22
0.52
三、考查特點及復習建議
1.注重基礎,突出主干,在與新課程內容逐步接軌的同時,不排除大綱版教材的特有內容
全卷72分,必修51分,選修21分,所有考點均為考綱規定的內容,在六個專題的主干知識中,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和遺傳變異與進化的比例較大,重點突出。作為大綱版教材的特有內容,生物的生殖和發育在兩年高考中均未出現,同樣是大綱版教材的特有內容,“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則在高考中頻頻出現,說明考查內容在與新課程接軌的同時,不排除大綱版教材的特有內容。例如:
2題:光照條件下,給C3植物和C4植物葉片提供14CO2,然后檢測葉片中的14C。下列有關檢測結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從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檢測到14C
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過程產生的中間產物中可檢測到14C
C.隨光照強度增加,從C4植物葉片中可檢測到含14C的C4大量積累
D.在C3植物葉肉組織和C4植物葉維管束鞘的C3中可檢測到14C
解析:本題考查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結合具體情景(光照增強)解決實際問題。在光照條件下,無論C3植物,還是C4植物,都能利用14CO2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含14C的淀粉和葡萄糖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細胞呼吸的中間產物含有14C,在C3植物葉肉組織和C4植物葉維管束鞘的C3中可檢測到14C,A、B、D正確。但是,隨光照強度的增大,C4植物葉片對含14C的C4的消耗加快,積累減少。答案:C
復習建議:在強化主干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的理解與運用的同時,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大綱版教材的特有內容給予適度關注。
2.滲透課標理念,突出能力考查,尤其是獲取信息、實驗探究能力
今年理綜生物試題沿襲了去年高考的特點,即無原型題,死題(僅考知識)少,活題(能力題)多,能力考查突出,多做題對提高成績的影響進一步減弱。整份試卷,除34題為教材知識的簡單回顧、能力要求較低外,其它各題均突出能力考查。與新課程的理念吻合,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增強獲取信息、分析綜合、實驗探究、思維和規范表述等能力。如31題、33題第2、3問。
31題:從某植物長勢一致的黃化苗上切取等長幼莖段(無葉和側芽),自莖段頂端向下對稱縱切至約3/4處。將切開的莖段浸沒在蒸餾水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半邊莖向外彎曲生長,如圖所示。若上述黃化苗莖段中的生長素濃度是促進生長的,放入水中后半邊莖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都不會升高。請僅根據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分析半邊莖向外彎曲生長這一現象,推測出現該現象的兩種可能原因。
原因1是:_____________
原因2是: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實驗分析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解答此題時,應注意:一是準確獲取信息:黃化苗莖段中的生長素濃度是促進生長的;放入水中后,半邊莖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都不會升高。二是明確題目要求:僅根據生長素的作用特點,推測可能的原因。三是聯系教材,合理推測:教材中“生長素作用的雙重性”是指“同一植物的相同部位對不同濃度生長素的反應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對相同濃度生長素的反應不同”和“不同植物的同一部位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皥D中半邊莖彎曲的內側生長快于外側的結果”,只能是“剖開前(時),生長素濃度就不同(內高于外)”或者“雖然生長素濃度相同,但內外側細胞的敏感性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即,內側生長快可能是內側生長素濃度在切開前或切開時就高于外側;也可能是內外側生長素濃度相同,但內側細胞對生長素更敏感,生長速度高于外側。答案:略
復習建議:一是做典型題、基礎題、好題(如有代表性的高考題),不片面追求難題、熱點題;二是適當訓練,避免題海戰術;三是勤于反思,強化鞏固,定期對所做題目的審題、獲取信息、解題技巧進行總結,增強練習的有效性,提升解題能力;四是注重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現象的觀察等的分析,提高實驗能力。
3.大題考點穩步調整,再次打破常規,體現出“考綱范圍內,一切皆有可能”
在去年大題調整為4道,非大題傳統考點“生物與環境”首次以大題形式呈現的基礎上,今年的試卷,繼續著新的改變。四道大題中,除傳統大題考點:生命活動的調節(31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32題神經調節)和遺傳(33題)以外,微生物與發酵工程(34題)也首次以大題形式出現。
34題.(12分)下列是與微生物培養有關的問題,請回答:
⑴某細菌固體培養基的組成成分是、、、葡萄糖、尿素、瓊脂和蒸餾水,其中凝固劑是___,碳源是______,氮源是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細菌才能在該培養基上生長,故該培養基屬于___培養基。按照化學成分分類,該培養基屬于___培養基。從同化作用類型看,用該培養基培養的細菌屬于___。
⑵將少量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液體培養基中,適宜條件下培養,定時取樣測定菌體數目,以時間為橫坐標,以菌體數目的對數為縱坐標,可以得到細菌的___曲線。該曲線中以菌體數目的對數作為縱坐標的原因是__________。實驗室中,為了獲得形態和生理特證一致的菌體,一般應在___期取材;在生產中,常收集培養至__期的細菌用于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營養、培養基的分類、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及其細菌生長規律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⑴由所給培養基的組成成分及其教材相關知識可知:凝固劑是瓊脂,碳源是葡萄糖和尿素,氮源為尿素。由于這種培養基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細菌才能生長,因此,培養基屬于選擇培養基;由于其化學成分清楚,屬于合成培養基;由于細菌所用碳源為有機碳源,因此,所培養的細菌為異養型。⑵通過題中操作所得曲線為細菌的生長曲線,縱軸之所以用菌體數目的對數是因為細菌繁殖特別快,細菌數目變化很大,取其對數更有利于觀察其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規律。在細菌生長曲線中,對數期菌體的形態和生理特征一致;穩定期菌體的次級代謝產物相對較多,生產中,常收集培養至穩定期的細菌,用于提取次級代謝產物。
答案:⑴瓊脂 葡萄糖和尿素 尿素 選擇 合成 異養型 ⑵生長 細菌繁殖特別快,細菌數目變化很大,取其對數更有利于觀察其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規律 對數 穩定
復習建議:在強化傳統大題考點,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生命活動的調節、生物與環境的基礎上,關重生命的結構基礎和物質基礎(含細胞工程)等傳統意義上的非大題考點。
4.立意新穎,問題開放,形式多樣
⑴情景新穎,問題設置開放。如31題,命題者設置了特定條件下枝條的生長情況,要求考生僅根據“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推測可能的原因,開放性的設問富有創意,題目所給條件,則要求考生認真審題,準確獲取信息,新課改理念體現突出。
⑵取材新穎,問題設置梯度明顯。如33題以兩對基因決定一對性狀的特殊情況,考查自由組合定律,設置問題巧妙,既考查了基礎知識,也考查了能力。
⑶試題有圖示、實驗等呈現形式多樣。如3、5、32題的圖示,2、31、32、33題的實驗。
33題:現有4個純合南瓜品種,其中2個品種的果形表現為圓形(圓甲和圓乙),1個表現為扁盤形(扁盤),1個表現為長形(長)。用這4個南瓜品種做了3個實驗,結果如下
實驗1:圓甲×圓乙,F1為扁盤,F2中扁盤:圓:長=9:6:1
實驗2:扁盤×長,F1為扁盤,F2中扁盤:圓:長=9:6:1
實驗3:用長形品種植株的花粉分別對上述雜交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盤:圓:長均等于1:2:1。綜合上述實驗結果,請回答:
⑴南瓜果形的遺傳受__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定律(2分)。
⑵若果形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類推,則圓形的基因型應為___,扁盤的基因型為___,長形的基因型應為___(4分)。
⑶為了驗證⑴中的結論,可用長形品種植株的花粉對實驗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單株收獲F2中扁盤果實的種子,每株的所有種子單獨種植在一起可得到一個株系。觀察多個這樣的株系,則所有株系中,理論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現為扁盤,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扁盤:圓=1:1,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____(6分)。
解析:解題的關鍵:以兩對基因自由組合后代的比例變形9:6:1為突破口。由實驗一和實驗二中F2的三種表現型及其比例9:6:1,可確定南瓜果形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即兩對均顯為扁盤,一顯一隱為圓形,雙隱性為長形,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據此可確定:圓形的基因型為AAbb、Aabb、aaBB和aaBb,扁盤的基因型為AABB、AaBB、AaBb和AaBb,長形的基因型為aabb。F2中扁盤果實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由長形植株(aabb)對其授粉時,AABB植株所得的后代全部為AaBb,即1/9株系為扁盤;AaBB植株或AABb的后代中,扁盤(AaBb)和圓形(aaBb或Aabb)均各占一半,即扁盤與圓形比例為1:1的株系為4/9;AaBb的后代有4種基因型、3種表現型,比例為扁盤(AaBb):圓形(Aabb、aaBb):長形(aabb)=1:2:1。答案:略
復習建議:重視圖文信息轉換的訓練,注重相關特例的總結,提高獲取各類信息的能力。
5.要求準確獲取信息,關注規范表達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規范表達是大篇幅書寫題的專利,殊不知,在填空解答中,考生需要提煉出關鍵詞或關鍵句,才能得出規范的答案;在信息獲取中,只有規范表達,才能準確獲取信息。如第5題關于“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循環”還是“流動”,31題“浸入水中后,內外側的生長素濃度均不改變”等信息的獲取。
5題.右圖是一個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關于該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
B.沼氣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該生態系統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使能量能夠循環利用
D.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可提高該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本題結合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及其成分,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由圖可知:沼氣池中的甲烷桿菌可利用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于秸稈中的能量,A對;沼氣池中的微生物將有機物進行分解,轉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屬于分解者,B對;生態農業中增加了對能量的利用途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對;但是,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只能沿食物鏈單向傳遞,而不能進行循環,C錯。答案:C
復習建議:每次訓練后,核對標準答案,比較異同,找出問題,進行針對分析,強化規范意識,增強規范表達的能力。
附:其它試題及其解答:
1.下列過程中,不直接依賴細胞膜的流動性就能完成的是
A.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 B.吞噬細胞對抗原的攝取
C.mRNA與游離核糖體的結合 D.植物體細胞雜交中原生質體融合
解析:本題結合細胞分泌、原生質體融合、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等考查細胞膜的流動性,主要考查理解能力。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通過外排方式進行、吞噬細胞對抗原的攝取通過內吞進行、植物體細胞雜交中的原生質體融合都能體現出細胞膜的流動性,而mRNA與游離核糖體在細胞質中結合,不需要通過細胞膜,與細胞膜的流動性無直接關系。答案:C
3.下列四種現象中,可以有右圖表示的是
A.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B.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含量隨時間的變化
C.條件適宜、底物充足時反應速度隨酶量的變化
D.在適宜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隨CO2含量的變化
解析: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細胞周期中DNA含量的變化、酶促反應的速度與光合作用強度隨CO2含量的變化,主要考查理解能力。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應為J型,沒有最大值,A錯;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含量隨時間的變化應為先復制加倍,后分裂減半,B錯;條件適宜、底物充足時反應速度與酶量的變化呈正相關,沒有最大值,C錯。在適宜條件下,當CO2含量達到一定值時,光合作用強度達到最大后將不再改變,D正確。答案:D
4.關于在自然條件下,某隨機交配種群中等位基因A、a頻率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某種條件下兩種基因的頻率可以相等
B.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C.一般來說,頻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
D.持續選擇條件下,一種基因的頻率可以降為零
解析:本題考查種群中基因頻率的變化,主要考查的理解能力。如果兩種基因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同,則兩種基因的頻率可以相等;環境對生物進行選擇時,會使不適應環境基因的頻率逐步降低(直至到0),而適應環境的基因的頻率則會逐步增大,因此,通過選擇得到的基因頻率較大的基因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除受環境的選擇作用外,還與基因突變、基因漂變、個體遷移等多種因素有關。答案:B
32.(10分)用去除腦但保留脊髓的蛙(稱脊蛙)為材料,進行反射活動實驗。請回答與此有關的問題:
⑴用針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觀察到該后肢出現收縮活動。該反射活動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中,神經中樞位于___中。
⑵反射活動總是從感受器接受刺激開始到效應器產生反應結束,這一方向性是由__所決定的。
⑶剪斷支配脊蛙左后肢的傳出神經(見右圖),立即刺激A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縮活動;刺激B端B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縮活動。若刺激剪斷處的某一端出現收縮活動,該活動__(能、不能)稱為反射活動,主要原因是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神經中樞、反射和興奮的傳遞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及其綜合運用能力。⑴由于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由題中針刺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觀察到該后肢出現收縮活動,說明其效應器為后肢肌肉中;如果神經中樞在腦中,則脊蛙不能作出反射,而脊蛙(無頭部)能夠發生收縮,說明其神經中樞在脊髓中。⑵反射弧內的興奮傳遞的單向性決定了反射活動總是從感受器接受刺激開始到效應器產生反應結束。而反射弧內興奮傳遞的單向性是由突觸傳遞的單向性決定的。⑶在剪斷傳出神經后,如果立即刺激A端,由于興奮可傳至效應器,能夠看到左后肢的收縮活動;刺激B端,由于興奮無法傳遞到效應器,因此,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縮活動;盡管在剪斷后,刺激A端時,能夠看到收縮活動,但不能稱為反射活動,因為反射活動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對體內外刺激作出的適應性反應,而這一收縮活動沒有中樞的參與。
答案:⑴左后肢肌肉 脊髓 ⑵突觸傳遞的單向性 ⑶能 不能 能 反射活動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完成的,而這一收縮活動沒有神經中樞的參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6828.html
相關閱讀: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