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山東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從細胞膜上提取了某種成分,用非酶法處理后,加入雙縮脲試劑出現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試劑并加熱,出現磚紅色。該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解析〗考查學生的“實驗與探究能力”中的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季V要求學生具備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脂質中主要是磷脂。與雙縮脲試劑出現紫色反應的物質是蛋白質或含有肽鍵的物質。而該成分又與斐林或班氏試劑發生磚紅色Cu2O沉淀,說明有還原性的醛基存在。綜合兩個試驗的結果,可以確定該成分是糖蛋白。

 

2.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鏈上有一段可以引導其進入內質網的特殊序列(圖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則該蛋白

 

A.無法繼續合成

 

B.可以進入高爾基體

 

C.可以被加工成熟

 

D.無法被分泌到細胞外

 

〖解析〗考查“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要求Ⅱ級。對于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對這一部分的要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國地圖出版社”的課標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和中圖版)上都是以蛋白質的合成和運輸為例來介紹的。圖中未標出的結構名稱:①核糖體,②粗面內質網。

 

蛋白質的分選大體可分為兩條途徑:①在細胞質中游離的核糖體上完成多肽鏈的合成,然后轉運至膜圍繞的細胞器,如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細胞核及細胞質基質的特定部位。②在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上完成肽鏈的合成,新生肽鏈邊合成邊轉入粗面內質網腔中,隨后經高爾基體運至溶酶體、細胞膜或分泌到細胞外。

 

兩條途徑決定蛋白質的去向和最終定位的,都是其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的分選信號,當分選信號——P肽段功能缺失,則會喪失蛋白質的最終定位——分泌到細胞外。

 

3.2008年1月12日我國科考隊員登上了南極“冰蓋之顛”。他們生理上出現的適應性變化是

 

①體溫下降                           ②機體耗氧量降低 

 

③皮膚血管收縮                      ④體溫調節中樞興奮性增強    

 

⑤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考查“體溫調節”,要求Ⅱ級。人體能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保持體溫的恒定,是因為人體可以通過調節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平衡。人體在寒冷刺激下,體溫調節的機制如圖。圖中的某些激素指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它們的生理功能是提高細胞代謝的速率,使機體產生更多的熱量。

 

綜合分析,“體溫下降”首先被排除;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可以提高代謝的速率,所以機體耗氧量就當增加。這樣可以判斷只有③④⑤是合理的生理變化。

 

4.通過特定方法,科學家將小鼠和人已分化的體細胞成功地轉變成了類胚胎干細胞。有關分化的體細胞和類胚胎干細胞的描述,正確的是

 

A.類胚胎干細胞能夠分化成多種細胞   B.分化的體細胞丟失了某些基因

 

C.二者功能有差異,但形態沒有差異   D.二者基因組相同,且表達的基因相同

 

〖解析〗考查“細胞的分化”,要求Ⅱ級。題目中涉及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已分化的體細胞”屬于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形態結構,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也涉及2007年生物學新進展——日本和美國科學家進行的兩項獨立研究,首次利用人體表皮細胞制造出了類胚胎干細胞。

 

學生沒有學過類胚胎干細胞,但是一定知道其他的干細胞,所以可以試著用干細胞的知識來解決本題。①干細胞應當具備分化成其他細胞的潛能;②在干細胞的分化過程中基因選擇性表達。選項中“形態沒有差異”的敘述不正確,已分化細胞應當“具備特定的形態和功能”。在備考中,學生應當具備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

 

5.下列與生物進化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              B.進化時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

 

C.變異個體總是適應環境的            D.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解析〗考查“現代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要求Ⅱ級,F代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A項漏掉了基因重組;變異應當是多方向的,不是所有的變異都能適應環境。

 

6.分裂期細胞的細胞質中含有一種促進染色質凝集為染色體的物質。將某種動物的分裂期細胞與G1期(DNA復制前期)細胞融合后,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A.來自G1期細胞的染色質開始復制     B.融合細胞DNA含量是G1期細胞的2倍

 

C.來自G1期細胞的染色質開始凝集     D.融合后兩細胞仍按各自的細胞周期運轉

 

〖解析〗考查“細胞的有絲分裂”,要求Ⅱ級。題干提到學生不很熟悉的名詞——G1期,但是可以從注釋中了解——DNA復制是在細胞分裂間期,復制前期應當也是在間期,此時的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即將開始復制。題干中的另一個重要信息——分裂期細胞內含有的這種物質可以促進染色質凝集。

 

兩細胞融合后,將發生的變化:①染色質凝集成染色體;②染色質由于開始凝集,所以復制無法進行;③分裂期細胞染色體已經復制,所以融合細胞中核DNA含量應是G1期細胞的3倍;④融合后,細胞將作為一個整體來運轉。

 

7.右圖所示為葉綠體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圖示結構上

 

A.生物膜為葉綠體內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過程 

 

C.發生的能量轉換是:光能→電能→化學能

 

D.產生的ATP可用于植物體的各項生理活動

 

〖解析〗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要求Ⅱ級。圖中的生理過程包括:在光下水分子分解成H+和O2、ATP生成、NADPH形成等過程,說明了這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應。中圖版的教材中,詳細地敘述了NADPH的性質和生成過程;人教版教材中,只在旁欄“相關信息”中提及NADPH,正文中以[H]表示。能量的轉換過程,人教版教材中沒有明確提出電能的轉換;中圖版教材中明確提出,電子由水→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NADPH路徑流動的過程。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類囊體膜上,所以圖中的膜結構應當是類囊體膜;沒有CO2的參與,說明沒有表示暗反應; ATP與ADP一般在細胞內互相轉換,不會運輸至其他部位被利用。

 

8.擬南芥P基因的突變體表現為花發育異常。用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處理正常擬南芥,也會造成相似的花異常。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A.生長素與花的發育有關            

 

B.生長素極性運輸與花的發育有關

 

C.P基因可能與生長素極性運輸有關  

 

D.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誘發了P基因突變

 

〖解析〗考查實驗與探究能力?季V明確要求: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處理的植株與P基因的突變體表現相似的花異常,說明花的發育與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被抑制有關。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被抑制,實質上是影響到了生長素的正常分布、生長素濃度發生異常,以至生長素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如果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真的能誘發基因突變,并且產生了P基因的突變體,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生殖細胞發生突變,則可能會遺傳給子代,親代植株不會表現出突變性狀;②個別體細胞發生突變,如果不是與花的發育相關的全部體細胞發生同一類型突變,植株不會表現出突變性狀。所以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誘發P基因突變,引起正常植株花發育異常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

 

26.(19分)番茄(2n=24)的正常植株(A)對矮生植株(a)為顯性,紅果(B)對黃果(b)為顯性。兩對基因獨立遺傳。請回答下列問題:

 

(1)現有基因型AaBB與aaBb的番茄雜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種,______基因型的植株自交產生的矮生黃果植株比例最高,自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

 

(2)在♀AA×♂aa雜交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不分離,產生的雌配子染色體數目為________,這種情況下,雜交后代的株高表現型可能是________

 

(3)假設兩種純合突變體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A基因突變產生的,檢測突變基因轉錄的mRNA,發現X第二個密碼子中的第二個堿基由C變為U,Y在第二個密碼子的第二個堿基前多了一個U。與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突變體的株高變化可能更大,試從蛋白質水平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轉基因技術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體內過量表達,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達。假設A基因通過控制赤霉素的合成來控制番茄的株高,請完成如下實驗設計,以驗證假設是否成立。

 

①實驗設計:(借助轉基因技術,但不要求轉基因的具體步驟)

 

a.分別測定正常與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上述假設的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假設成立,據此說明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要求Ⅱ級。Aa與aa雜交后代基因型2種,Bb與BB雜交后代基因型2種,則自由組合后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種,其中aaBb自交后代中矮生紅果∶矮生黃果=3∶1,AaBb自交后代中矮生黃果占1/16。

 

(2)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受精過程,要求Ⅱ級。當A所在的染色體不發生分離,則次級卵母細胞中是13或11條染色體(極體中是11或13條染色體)。產生的卵細胞基因型是AA或A缺失。則產生的受精卵基因型是AAa或a,表現型為紅果或黃果。

 

(3)考查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要求Ⅱ級。X突變是堿基的替換,Y突變是堿基的增添。堿基的增添、缺失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會使DNA的閱讀框架(讀碼框)發生改變,導致增添或缺失部位之后的所有密碼子都跟著發生變化,結果產生一種異常的多肽鏈。

 

(4)考查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本小題的題干中包含重要的信息:①轉基因技術可以使某基因“過量表達”或“抑制表達”,②A基因可“控制赤霉素的合成來控制番茄的株高”。兩個信息中,①是實驗處理,②是實驗結果。實驗思路是:利用轉基因技術使A基因“過量表達”或“抑制表達”,而結果是赤霉素含量和株高的變化。

 

基因一方面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來控制性狀,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從而影響生物性狀。

 

27.(14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世界人口日”,人口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下圖表示三種可能的人口增長曲線,請回答:

 

(1)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表現為圖中a曲線,人口劇增帶來的嚴重后果有__________。如果這種現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長趨勢終將表現為圖中__________曲線。

 

(2)按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圖中的_____曲線,該曲線與a曲線產生差別的原因是_________。若地球環境對人類種群的容納量(K)為110億,則全球人口的最適數量為____________。

 

(3)為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世界性糧食緊張狀況,人類可以適當改變膳食結構,若將(草食)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調整為1∶4,地球可供養的人口數量是原來的_________倍。(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數字)

 

(4)我國現階段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人口的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要求Ⅰ級;種群的數量變化,要求Ⅱ級。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加,二是人口增長,大量工農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環境中,加劇了環境的污染。人口無限增長,當人口數量遠超出最大容納量時,會出現人口衰退。

 

(2)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要求Ⅱ級。題干提示“按生態學原理”,學生了解的種群增長有“J”型和“S”型曲線。同時題目中已提示:該曲線與a曲線產生差別,顯然不是a曲線,等于告訴是b曲線。要確定全球人口的最適數量就從兩個方面考慮:①人口數量過高會造成人類生存壓力過大,所以人口數量不能過多;②人口數量過低會造成人口再生產能力低和人口較低的自然增長率(或負增長),造成勞動力不足和社會生產力下降。人口數量處于K/2時,人類生存壓力不大,同時人口再生產能力較高。

 

(3)考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要求Ⅱ級。

 

題目中隱含著的食物網是:                 。其中人分別從食物鏈①和②獲取能量的比例為1∶1時,人要同化1kJ則要消耗植物能量:;此比例調整為1∶4,人要同化1kJ則要消耗植物能量:,所以相同的植物的量能供養的人口數量為原來的倍。

 

(4)考查種群的特征,要求Ⅰ級。“晚婚晚育”的結果是延長世代周期;“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是減少新生兒個體數?偟慕Y果是降低人口出生率。

 

34.(8分)【生物-生物技術實踐】

 

科學家發現家蠅體內存在一種抗菌活性蛋白。這種蛋白質具有極強的抗菌能力,受到研究者重視。

 

(1)分離該抗菌蛋白可用電泳法,其原理是根據蛋白質分子的____________ 、大小及形狀不同,在電場中的____________ 不同而實現分離。

 

(2)可用金黃色葡萄球菌來檢驗該蛋白的體外抗菌特性?咕鷮嶒炈门囵B基中的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為細胞生長提供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3)分別在加入和未加入該抗菌蛋白的培養基中接種等量菌液。培養一定時間后,比較兩種培養基中菌落的____________ ,確定該蛋白質的抗菌效果。

 

(4)細菌培養常用的接種方法有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實驗結束后,對使用過的培養基應進行____________ 處理。

 

35.(8分)【生物-現代生物技術專題】

 

為擴大可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黃河三角洲等鹽堿地的開發利用備受關注。我國科學家應用耐鹽基因培育出了耐鹽水稻新品系。

 (1)獲得耐鹽基因后,構建重組DNA分子所用的限制性內切酶作用于圖中的_____處,DNA連接酶作用于______處。(填“a”或“b”)

 

(2) 將重組DNA分子導入水稻受體細胞的常用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和_________法。

 

(3)由導入目的基因的水稻細胞培養成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技術。該技術的核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為了確定耐鹽轉基因水稻是否培育成功,既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__________作探針進行分子雜交檢測,又要用___________方法從個體水平鑒定水稻植株的耐鹽性。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山東卷) 參考答案

 

1.C    2.D   3.D    4.A   5.B   6.C   7.C   8.D 

 

26.(19分)

 

(1)4   aaBb     矮生紅果∶矮生黃果=3∶1

 

(2)13或11    正;虬

 

(3)Y      Y突變體的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改變比X突變體可能更多(或:X突變體的蛋白質可能只有一個氨基酸發生改變,Y突變體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可能從第一個氨基酸后都改變)。

 

(4)①答案一:

 

b.通過轉基因技術,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達,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過量表達。

 

c.測定兩個實驗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

 

b.通過轉基因技術,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達,測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過轉基因技術,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過量表達,測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與對照比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達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與對照比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過量表達后,該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途徑,進而控制生物性狀。

 

27.(14分)

 

(1)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降低、可耕地減少)c

 

(2)b    環境阻力(資源或空間有限)    55億

 

(3)1.96

 

(4)延長世代長度(延長繁衍一代的時間),減少新生兒個體數,降低人口出生率。

 

34.(8分)

 

(1)電荷(帶電情況)    遷移速度

 

(2)碳源    氮源

 

(3)數量

 

(4)平板劃線法     稀釋涂布夾板法(稀釋混合平板法) 滅菌

 

35.(8分)

 

(1)a   a

 

(2)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

 

(3)植物組織培養(1分)    脫分化(去分化)    再分化

 

(4)耐鹽基因(目的基因)   一定濃度鹽水澆灌(移栽到鹽堿地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7230.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九中2015屆高三2月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談高考生物復習的回歸課本
江西省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測試生物試題及答案
廣東肇慶市201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
高中生物試題指導:解答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