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復習:中國的河湖與自然資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47講 中國的河湖與自然資源
【編讀互動】
從近幾年的高考看,本部分許多命題常將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與所在區域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及人類活動等知識相聯系;長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存在的問題及整治對策是近幾年高考中經常涉及的一個熱點,試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本講內容的設計中,考點整合作為基礎知識的載體可以放在課前預習之用,相關知識必須記憶準確。探究點的設計是建立在基礎知識落實的基礎之上的提升,應能把握其分析的思路與方法,并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具體知識點進行記憶。對于中國的自然資源如中國的礦產分布必須一一落實在地圖中,并對探究點四各資源的分布問題、對策進行分析,進而掌握。
【考點整合】

總量:27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
總勢: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空間分布 華北地區嚴重缺水
西北內陸地區水量極少
水資 夏季降水豐沛,河水暴漲
源和 時間分配 冬春降水很少,河流水位下降,淡水不足
水能 年際變化極大,水旱災害頻繁
資源 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 興修水庫蓄水——解決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
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總量豐富:水能資源蘊藏總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
地區分布不均:西南三省一市一區占70%,長江水系最多,雅魯藏布江水
水能資源 系其次,然后是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地勢階梯處是水能集中之處
開發利用程度低,潛力大,前景好
我國水電站的分布
土地資源類型多樣
耕地的分布:主要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盆地與丘陵地區。北旱地,南水田
土地 分布 草地的分布:主要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與山地以及青藏高原
資源 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的山地
水土流失嚴重
目前存 沙漠化土地面積劇增
在問題 草場資源普遍超載,草質下降
利用 森林資源驟減
依照政策和法令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
對策 加強對土地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建設和保護
種類:非金屬(石油、煤、云母等)、黑色金屬(鐵、錳)、有色金屬(銅、鋁等)
種類多樣,總量豐富
特點 地區分布不均(分布廣泛,相對集中),北方多煤、鐵、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屬
多伴生,品位低,分選、冶煉困難
少數礦種缺乏
煤:山西、內蒙古、貴州
礦產 鐵: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海南
資源 分布 石油和天然氣:東北、華北,西北、海上油田
銅(德興、銅陵、東川、大冶) 銻(錫礦山) 錳(湘潭)汞(銅仁)
其他 鉛鋅(水口山、蘭坪、錫鐵山等) 鎢(大余) 鋁(平果、修文)
鎳(金昌) 稀土(白云鄂博) 金(招遠等地)
加強法治,嚴禁亂采濫挖,保護有限的礦產資源
問題和對策 提高分選、冶煉等方面的科技水平,加強綜合利用
研究、利用、開發新材料
魚類和海洋水產
豐富的海洋資源 礦產(海底石油等)和海鹽
海洋能源:潮汐發電
海洋 我國的主要漁場:舟山群島,東海(天然魚倉)
資源 我國的鹽場:長蘆、淮北、布袋、鶯歌海等鹽場
海洋資源的保護: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和防止海洋污染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
1.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1)源流:包括發源地、流向、流入海洋或內流湖;(2)形狀:樹枝狀、扇形等;(3)支流多少;(4)流程長短;(5)河道寬窄、曲直;(5)流域面積大小。
2.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 流量(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 (2) 水位(決定于河流補給類型,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特點決定);(3)含沙量(決定于流域內地面植被狀況);(4)結冰期有無或長短(最冷月均溫);(5)水能蘊藏量(由流域內的地形、氣候特征等決定)。
探究點二 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
地區 河流 流量 水位含沙量有無結冰期
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水量豐富(流經濕潤半濕潤區)汛期較短(有春汛、夏汛)小(森林茂
密)長(緯度高,位于中溫帶、寒溫帶)
秦 嶺一淮河以北遼河、海河、黃河水量較小(流經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汛期短(雨季短)大(植被少,
水土流失嚴重)短(位于暖溫帶)
秦 嶺一淮河以南長江、珠江水量豐富(降水量大,流經濕潤區)汛期長(雨季長)小(流域內植被好)無(流經亞熱帶,冬溫在0℃以上)
例1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江蘇卷,29)表l為珠江、淮河流域有關數據對比表。讀表并回答問題。
表1
流域流域面積
(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
水量(毫米)徑流總量
(億立方米)水庫庫容與徑流量的比值※(?)水資源利用
率※(?)
珠江流域451470333812,318,5
淮河流域2792062263,359,4
※為2005年數據
(1)淮河流域面積約為珠江流域的3/5,而徑流總量卻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 。
(2)淮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率遠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3)珠江中下游地區夏秋季節多突發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冬季河口處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脅,主要原因是 。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氣候原因是 。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積分別約為480萬公頃和l200萬公頃。若兩流域單位面積耕地的農業污染量相當,根據耕地面積和徑流總最的對比關系,淮河受農業污染的程度約為珠江的 倍(取整數)。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及其開發利用。
解析:該題在于了解中國由南向北的河流水文特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河流流量大小、汛期以及汛期長短、含沙量、結冰期等,中國河流流量與中國雨帶的推移有很大關系,淮河水系呈不對稱的羽狀,北側支流位于華北平原,但都比較長,7、8月,華北地區迎來降水,而且多暴雨,這些支流很快將洪水匯入淮河,很容易造成澇災。
答案:(1)珠江流域降水豐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2)淮河流域的水庫庫容與徑流總量的比值高
(3)臺風影響 冬季流域內降水少,徑流量小
(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13
探究點三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水系特征和開發治理

長江 黃河
利用
①巨大的水能。分布:集中在上游源頭到宜賓段(和長江三峽段)。原因:位于一、二階梯(二、三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流經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水量大 ②航運便利:黃金水道 ③灌溉①灌溉:流經地區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②發電:在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
存在問題①洪澇:主要危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荊江段②泥沙含量增多①中游:水土流失嚴重②下游:A.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洪水威脅B.斷流 C.水污染嚴重
綜合治理①加固大堤②修建水庫③營造防護林工程④建設三峽工程①建蓄洪調水工程②植樹種草,保持水土③加固大堤④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重要水利樞紐名稱三峽工程重要水利樞紐
效益主要有三大效益:防洪、發電、航運,其次灌溉、水產養殖、旅游等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研究發現,長江干流江蘇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沖淤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淤積轉變為沖刷。其主要原因是
A.該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該河段徑流量減少
C.流域年降水量減少 D.上游來沙量減少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了流域開發的水文特征原因分析及其主要環境問題。
解析:長江干流江蘇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沖淤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注意對關鍵詞“平均沖淤狀態”的理解,由淤積轉變為沖刷,就是整體上河流的流水侵蝕強于流水沉積作用,而“A.該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該河段徑流量減少,C.流域年降水量減少”都會導致河流的流量減少、流速變慢,流水的沉積作用加強,D項“上游來沙量減少”,則淤積減少,由淤積轉變為沖刷。
答案: D
探究點四 對比中國主要自然資源
類型 水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海洋資源
特點總量豐富,人均少,分布不均類型多樣,比例不當
分布廣泛,相對集中條件優越,類型豐富
分布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間變率大①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區(濕潤、半濕潤區)②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區)③林地:東北、西南山區和東南沿海山地分布廣泛、相對集中、煤、鐵、石油產區北方居多,有色金屬礦南方居多①魚類:集中于東海(舟山漁場)②海鹽:集中于渤海(長蘆鹽場)③石油:集中于渤海、東海、南海
問題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趨緊張,浪費現象驚人①水土流失嚴重②土地沙化嚴重
③森林資源減少④草場資源超載①亂采濫挖②破壞環境③浪費嚴重①過度捕撈②海洋污染
對策①跨流域調水②興修水庫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①依法管理②“開源”“節流”③建設保護①貫徹《礦產管理法》②合理使用③綜合利用①捕養結合②防治污染

例3 (2011年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二模試卷)一般經濟理論認為,一個地區資源越豐富,其經濟發展速度應該越快。但是,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由于經濟發展過分依賴資源,使資源富集區域出現了產業結構扭曲、資源環境狀況惡化等問題。有學者將此悖論總結為資源詛咒假說。圖4為中自能源資源詛咒分區示意圖。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回答⑴、⑵題。

⑴資源詛咒高危區( )
A.生態環境惡劣、風沙活動強烈 B.自然資源豐富、初級產業為主
C.依靠資源深加工技術,收入高 D.邊境貿易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資
向該地轉移的產業應以勞動密度型和資源密集產業為主;山西省應以煤炭資源為基礎,大量發展相關產業,擴大產業鏈條,謀求全方位多元發展。故A項正確。
答案:⑴B ⑵A
【課時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2011年4月吉林省高考復習質量監測)圖1為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圖1中河流水文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主要靠積雪融水補給B.徑流量年際變化小
C.夏季氣溫高,蒸發旺盛,河水斷流D.冬季由于降水稀少,河水斷流
2.下列關于甲地區域發展措施的敘述,合理的是( )
A.大面積種植牧草,建設夏季牧場B.引用圖示湖泊水,發展淡水養殖業
C.發展灌溉農業 D.修建水庫,開發水能
(20ll屆重慶市高三年級考前模擬測試,二診)圖2是蘭州至黃河入?诤佣蔚目v剖面示意圖和流量變化圖,圖中高度比率是指河流落差與河段總落差之比;距離比率是指河段長度與河段總長度之比。讀圖,回答3-5題。

3.據圖量算分析,下列有關圖示中黃河河段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黃河中游流量約增加了170億m’
②黃河中游河段長度約為1250km
③黃河中游落差約為330m
④包頭至河口段河流落差大于龍門至舊孟津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圖中龍門至1日孟津段興修了多個水利工程,其首要功能是
A.發電 B.防洪 C.引水灌溉 D.航運
5.下列不屬于蘭州至河口段水量變化原因的是
A.流經干旱、半干旱地區,蒸發量大
B.沿途工農業用水大量引用黃河水
C.沿途幾乎沒有支流的匯入
D.沿途植被覆蓋好,河水大量下滲
(2011年甘肅省第一次高考診斷試卷)1998年長江流域出現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讀“1998年6 -9月長江某水文站觀測到的水位、流量變化趨勢示意圖”,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回答6 ~8題。

6.關于圖1中發生地理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流量最大和水位最高同時出現B.流量最大和降水最多同時出現
C.水位不是最高,但流量達到最大D.流量不是最大,但水位達到最高
7.產生圖3中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诤磸V布,對長江流量的調節功能強
③地勢起伏大,流水侵蝕作用強④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升高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治理長江水患的最根本措施是
A.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興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彎取直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
(2011屆武漢市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測試)下圖為我國“1993年某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轉換規劃圖”,讀圖回答9~11題。

9.圖中河谷平壩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均減少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水利工程的興建 B.農業結構的調整 C.旅游區的興建 D.城市化進程加快
10.該地區最有可能位于
A.三江平原 B.長江三峽 C.藏南谷地 D.河西走廊
11.下列關于該地土地利用類型轉換規劃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圖中箭頭a表示的土地利用類型轉換是錯誤的規劃方向
B.通過開發整理未利用地,將使該地區土地利用率提高
C.該地區土地利用類型發生轉換的最根本原因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
D.經過土地利用類型的轉換,該地區牧草地面積有所增大并向中低山緩坡集中
(2011屆太原市高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下表是2009年部分國家和地區稀土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占世界百分比統計表;卮12~13題。
國家儲量(%)產量(%消費量(%)
中國369741
美國13013
日本0026
其它51320

12.我國稀土資源儲量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從20世紀70年代的74%,降到2009年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資源的消費量提高 B.世界稀土資源的開采量增多
C.我國稀土資源的過度開采 D.我國稀土資源的消費量下降
1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我國在稀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減少初級礦產品的出口 B.大力開采稀土資源
C.禁止開發稀土資源 D.提高稀土資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額
讀七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某種植被面積占全國該種植被面積比例圖,據此回答14~15題。

14.該植被最有可能是 ( )
A.草原 B.苔原 C.硬葉林 D.針葉林
15.下列災害在該植被區不經常大面積發生的是 ( )
A.火災 B.鼠災 C.雪災 D.洪災
二、綜合題
16.(2011屆蘇州市高三調研測試試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黃河流域主要水文站的流量及含沙量

材料二:黃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圖(圖14)。

(1)黃河徑流量明顯減少的河段有 和 ,原因分別是
。
(2)黃河自 站至 站含沙量陡增,原因是 。這種現象對下游地區會產生哪些影響?
(3)圖中所示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 (能源)資源豐富,簡述將該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措施 。
17.(201l安徽高考猜題)下圖是我國某區域水系分布示意圖,完成以下各題。

(1)圖中水系功能發生重大變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簡述①河流的水文特征及產生旱澇災害的原因。
(3)分析③與②之間的關系。
(4)分析圖示省區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
18.(2011屆上海市十三校聯考,2011.3)讀圖表,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部分省市區1996—2004年耕地變化情況表
材料二:下圖甲為我國部分省區的年糧食產量分布圖,圖乙為全國年農業土地生產潛力分布圖

⑴農業土地生產潛力(百千克/公頃)是由光、熱、水、養分四因子共同決定的。我國全年土地生產潛力的分布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較圖甲中A、B兩省全年土地生產潛力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⑶ 試分析圖乙中D地區土地生產潛力由東向西變化大的原因。

⑷上表中人均耕地面積最大的省(市、區)是________________,人均減少耕地面積最大的省(市、區)是________。生態退耕地面積最大的省(市、區)是__________,退耕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
⑸四川省、江西省的生態退耕主要是退田還___________和退田還_________。主要由于農業結構調整而造成耕地減少最多的省(市、區)是____________,主要的調整方向是________。(填字母)
A.發展園藝業 B.發展林業 C.發展水產養殖業 D.發展鄉鎮企業

參考答案與試題詳細解析
1.答案:B
少,且工農業引用黃河水。該河段沿途植被覆蓋狀況較差。
6.答案:D 將1998年6—9月長江流量、水位與歷史最大流量、最高水位進行比較即可得出正確結論。
選項D錯誤。
12.答案:C
解析:我國稀土資源儲量占世界百分比明顯下降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減少,其原因主要是過度開采,故選C。
13.答案:A
解析:初級產品出口的越多,需要開采的稀土礦就越多,故減少稀土的過度開采,合理措施就是減少初級產品的出口,故選A。
14.答案:A
解析:總結西藏、內蒙古、新疆共有的在全國占較大比重的植被。
15.答案:D
解析:草原位于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
16.答案: (1)蘭州至河口鎮 花園口至洛口 蘭州至河口鎮段流經干旱半干早地區,降水少,但農業灌溉用水量大;花園口以下河段沿岸人口多,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大;該段為“地上河”,無支流匯人,河水下滲多。 (2)河口鎮 三門峽 流經黃土高原 不利影響: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不利于防汛和航運;有利影響:塑造陸地(塑造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擴大)。 (3)煤炭 加強煤炭外運;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物電;發展煤化學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發展動力指向型工業,加快經濟發展。
17.答案:(1)D(2)年水量變化大,汛期在夏季,無結冰期,含沙量自上游到下游逐漸減少。①河流上游支流多,雨季時進入汛期;下游河道窄、淺,淤塞嚴重排水不暢;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雨季時容易產生洪水和澇災。雨季結束后,河流①水量少,氣溫高蒸發旺盛;沿岸人口密集、工農業需水量大,因此容易產生旱災。(3)②河流進入洪水期,③可以儲蓄洪水削弱洪峰,枯水期③湖泊水可以補充河流②。(4)安徽省位于季風氣候區,淮河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淮河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每年的強弱不穩定,引起安徽省降水年季變化大,西部又是山區,來水迅猛.因此容易產生洪澇災害。
解析:(1)京杭大運河原先主要功能是航運,現在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方案線路。(2)①是淮河,根據淮河所處的位置進行分析。(3)③是鄱陽湖,②是長江,兩者之間有互補關系。(4)淮河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水系特征,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5)安徽省處于我國南北方交界處和中部地區。
18.答案:⑴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遞減
⑵A 省土地生產潛力低于B省;主要原因是B省的緯度位置較低,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屬于亞熱帶和濕潤區,而A省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屬于暖溫帶和辦濕潤區,因此B省水熱條件優于A省,使它的全年土地生產潛力比A省高
⑶當D地區由東向西,海拔迅速升高;導致溫度下降很快,土地的熱量下降,
⑷內蒙古;寧夏;內蒙古;防止土地沙漠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8070.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地理第一輪教材復習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中國地理景觀與區劃專項復習教案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決地球運動類問題的方法導學案
2012屆高考地理考點整合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