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蘇聯的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教案
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成就和失誤;
知道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成就和失誤;
知道蘇聯三十年代肅反運動的嚴重后果;
理解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認識,學會用發展、辯證的眼光和方法來分析歷史。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過程的認識,理解民主體制的建設和領袖品格對國家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蘇聯政治和經濟體制,結合改革開放前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狀況,使學生認識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對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徹底改革。
二、要點
重點: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說明: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同時完成了農業的集體化,支持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故為重點。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說明: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 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成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設備:
多媒體投影: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斯大林;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有關的圖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復習提問: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列寧領導時期,蘇俄在經濟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實施結果如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蘇維埃俄國先后實施了戰士共產主義者和新經濟政策但蘇聯仍然是一個落后農業國,面臨著十分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蘇聯怎樣從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導入新課。
說明
本環節意在通過對舊知識的回憶,一方面讓學生鞏固舊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必要性。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講授“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指出1924年1月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斯大林領導時期,形成了后來被稱之為“斯大林模式”的經濟、政治體制。
請同學們閱讀第77頁第二、三段,分析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原因是什么?工業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什么?讓學生分析歸納。
說明
本環節意在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以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明白蘇聯工業化建設的目標是: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
2、講授“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指出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請同學們思考: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回答問題: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說明
本環節意在訓練學生閱讀、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概括。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制造業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礎很差、困難重重的條件下,蘇聯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從未有過的。所以,制訂五年計劃的做法,也被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沿用。
3、講授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請學生思考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的原因、方式及其有何積極意義和弊端?
說明
本環節意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在閱讀基礎上分析、歸納,并且,要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教師在學上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強調指出農業集體化運動使農業機械化的程度提高,蘇聯的國防力量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體農業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資金和勞動力,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農業集體化是工業化的繼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4、講授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提問蘇聯的政治體制有何特點?“肅反運動”有何危害?
說明
本環節意在通過學生分析、整理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使學生明白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也稱為“斯大林模式”,其發展的結果導致了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嚴重破壞了黨的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斯大林的一些錯誤得不到糾正,對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1935年-1938年間的肅反運動是其突出的表現。當時有不少黨、政、軍干部和知識分子被逮捕或處決,有的普通黨員和公民也受到牽連。肅反運動的后果非常嚴重,影響十分深遠,給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5、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斯大林模式”。我們應當怎樣來評價它?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說明
本環節意在通過對“斯大林模式”得失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歷史知識和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在學上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作歸納,指出“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內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適應了蘇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在蘇聯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蘇聯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國力的迅速增強,為有效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起過積極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強大的國防為基礎,二戰期間蘇聯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調整生產關系,也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的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僵化地執行計劃指令,樣樣管,統統包,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這是造成后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也不無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6、小結與練習。結合材料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以鞏固所學的知識。
說明
教師提供材料讓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既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又鞏固了新知識。材料:“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
請回答(1)新經濟政策是哪一年實施的?為什么說它比較好?(2)材料“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點是什么?(3)中國應從蘇聯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訓?
答:(1)1921年,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斯大林模式 。特點: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3)要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要維護農民利益,走集約型經濟發展道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82746.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