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第三節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水”的成因(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以桂林“水”的成因作為案例,旨在以實例對上一節所揭示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是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地理原理進行驗證,更好地實現程標準“舉例說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相關要求。
本節教材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喀斯特作用發生的基本條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二部分剖析桂林“水”的形成原因。教材從四大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該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學生認識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
二、目標
知識目標
以桂林“水”的成因為案例,說明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是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能力目標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并聯系其它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的情感
三、重點難點
重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
難點:桂林水的成因分析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讀圖能力都是比較差的,通過這一節的學習要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本時的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制作,前預習學案,內探究學案,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時安排:1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問:喀斯特地貌的本質
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桂林水以“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稱,素有“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水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大自然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水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本第一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喀斯特地貌”這一名稱是怎么得的?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條?
4.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類型?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認識卡斯特地貌
閱讀教材,探究完成以下問題:
1、“喀斯特地貌”這一名稱是怎么得的?
喀斯特地貌是因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廣泛發育著這種奇特的地貌而得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條?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個基本條:巖石的可溶性、巖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力和水的流動性。
4、最基本的條是哪一個?
巖石的可溶性。
5、最常見的可溶性巖石是哪一種?
石灰巖。
6、喀斯特作用能否進行主要取決于巖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蝕力,而喀斯特作用的發育程度則受巖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動性的影響。巖石透水性的強弱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巖石透水性的強弱和巖石空隙和裂隙的發育程度有關,巖石空隙和裂隙發育越好,巖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
7、水的溶蝕力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水的溶蝕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和無機酸的數量,以及水的流動性。
在具備這樣一些條的地區,喀斯特地貌往往會廣泛發育。下面我們通過動畫看一下它的形成發育過程。
(動畫: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我們可以看到,經過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種類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學可能曾經到過這些地方旅游,請同學們說說看,你看到過哪些形態的喀斯特地貌?
(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旅游見聞,激發興趣,活躍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堂)
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兩種類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叢、孤峰、溶蝕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下面我們看一組照片,見識一下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
投影:
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分別寫出溶洞和鐘乳石形成的化學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鐘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
溶蝕作用。
9、鐘乳石的形成又主要體現了哪種作用?
淀積作用。
說到喀斯特地貌,我們不得不提及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指導學生閱讀知識窗。
二、剖析桂林水的成因
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同學們一定更想知道,桂林究竟有怎樣獨特的環境才孕育了這么神奇秀美的水呢?請同學閱讀本72頁的內容,從巖石條、氣候條、水條和生物條尋找其成因。
(有下劃線部分為學生填)
巖石條氣候條水條生物條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亞熱帶,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植被茂盛
探究1:巖石條。
桂林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過程,在處于海洋環境時沉積了大量的石灰巖。桂林地區的石灰巖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所以巖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見,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最基本條。
探究2:請同學們閱讀本72頁圖334,該圖是地形圖,讀圖分析該地區的地勢地形特點。
該地區地形崎嶇,該地區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較高,中部和南部地勢較低。
探究3:桂林處于什么熱量帶?
亞熱帶。
根據什么可以判斷?
緯度位置。桂林的緯度大約是北緯25°多,屬于亞熱帶。
桂林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桂林處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探究4:暖濕的氣候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其他自然要素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桂林高溫多雨的氣候條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長,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導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的含量較高,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創造了條。
探究5:桂林的氣候對水有沒有影響?怎樣影響?
林的地勢地形特點和炎熱多雨的氣候條相結合,十分有利于區域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與富集。流水侵蝕作用強烈,石灰巖受到大面積溶蝕,使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
堂小結:同學們對桂林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詳細全面的分析,將同學們的回答作一個簡要的概括,桂林地區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為該地區石灰巖分布廣、厚度大、巖性純、裂隙多,氣候溫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植被茂盛。從桂林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桂林水實質就是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
對于喀斯特地貌,我們已經了解了它的形態和成因,那么這種地貌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什么影響呢?就這個問題,同學們相互討論后談談自己的見解。
(合作探究)
總結: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為旅游資加以開發利用,給人們帶美的享受,同時可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給鐵路、公路、水庫等工程建設帶安全隱患,增加建設成本;因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農業生產,是造成我國西南區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堂小結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氣候、生物條下,可溶性的水對巖石產生溶蝕作用的結果,是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個良好例證。桂林水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這節我們學到了什么?(多個學生展示)學生先說,然后展示知識框架。再次以形式對本節做以總結!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本的設計采用了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前預習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堂上把時間盡量多的留給了學生,堂氣氛比較活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是就整堂看有些內容處理還欠細致,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力求做的更好。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學校:臨清一中 學科:地理 編寫人:郝曙光 審稿人:胡玉芹
第三單元第三節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水”的成因
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喀斯特地貌的定義、形成條。桂林水的形成條、發育條、。
二、預習內容
1.認識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質:含有 的水對 巖石的 和 作用。
(2)形成條
①巖石:種類: 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特性: 性、透水性
②水:溶蝕力:取決于水中所含的 、有機酸和 的數量及水的 的強弱。流動性:取決于 、地面坡度以及 的類型與連通性。
(3)類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 、孤峰、溶蝕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 、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水”是這一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的產物,也是 、巖石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2)發育條:
①巖石條: 廣布,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 、透水性都很好。
②氣候條:位于 濕潤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較多。
③地形條:該區 、西部、 地勢較高,中部、 地勢較低,漓江谷地南北縱貫全境。
④水條:河流水量豐富, 作用強烈。
⑤生物條:生物生長旺盛和土壤中 的積累,導致土壤和流水中 的含量較高。
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認識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
3、桂林“水”發育條
學習重難點:桂林“水”發育條
二、學習過程
一、認識卡斯特地貌
閱讀教材,探究完成以下問題: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條?最基本的條是哪一個?最常見的可溶性巖石是哪一種?巖石透水性的強弱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水的溶蝕力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λ固氐孛驳男纬尚枰膫基本條:巖石的可溶性、巖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力和水的流動性。最基本的條是巖石的可溶性。最常見的可溶性巖石是石灰巖巖石透水性的強弱和巖石空隙和裂隙的發育程度有關,巖石空隙和裂隙發育越好,巖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水的溶蝕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和無機酸的數量,以及水的流動性。)
在具備這樣一些條的地區,喀斯特地貌往往會廣泛發育。
分別寫出溶洞和鐘乳石形成的化學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鐘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溶蝕作用)
鐘乳石的形成又主要體現了哪種作用?(淀積作用)
二、剖析桂林水的成因
請同學閱讀本72頁的內容,從巖石條、氣候條、水條和生物條尋找桂林水的成因。完成下表
(有下劃線部分為學生填)
巖石條氣候條水條生物條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亞熱帶,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植被茂盛
探究1:桂林地區的巖石條。
桂林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過程,在處于海洋環境時沉積了大量的石灰巖。桂林地區的石灰巖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所以巖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見,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最基本條。
探究2:地形地勢條。
請同學們閱讀本72頁圖334,該圖是地形圖,讀圖分析該地區的地勢地形特點。
該地區地形崎嶇,該地區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較高,中部和南部地勢較低。
探究3:氣候條。
桂林處于什么熱量帶?
亞熱帶。
根據什么可以判斷?
緯度位置。桂林的緯度大約是北緯25°多,屬于亞熱帶。
桂林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桂林處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探究4:水、生物條。
暖濕的氣候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其他自然要素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桂林高溫多雨的氣候條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長,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導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的含量較高,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創造了條。
桂林的氣候對水有沒有影響?怎樣影響?
林的地勢地形特點和炎熱多雨的氣候條相結合,十分有利于區域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與富集。流水侵蝕作用強烈,石灰巖受到大面積溶蝕,使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
當堂檢測:
1、下列哪種巖石廣布區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
A.石灰巖 B.花崗巖 C.玄武巖 D.大理巖
2、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廣泛的高原是 ( )
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云貴高原
讀“人民幣版面圖案”(部分),回答3~5題:
3、該版面景觀是 ( )
A.九寨溝風光 B.桂林水 C.鼎湖保護區 D.長白天池
4、該地形景觀的主要成因是 ( )
A.冰蝕作用 B.流水溶蝕作用 C.風力侵蝕作用 D.海浪侵蝕作用
5、該景觀地貌屬于 (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蝕地貌 D.喀斯特地貌
反思總結
這節我們學到了什么?
后練習與提高
“桂林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周圍喀斯特水風光的一句名言。桂林水是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的100多千米的水風光的代名詞,是中國,也是世界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區。這里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歸結為“四絕”,即簪、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回答1~3題: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是 ( )
A.花崗巖 B.石灰巖 C.大理巖 D.砂巖
2、“簪”地貌類型指的是 ( )
A.石鐘乳 B.石筍 C.石芽 D.峰林
3、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
A.流水的搬運作用 B.流水的沖積作用
C.流水的溶蝕作用 D.冰川的刨蝕作用
我國一聯合考察團對廣西喀斯特地貌進行了一次聯合考察。聯系所學知識回答4~5題:
4、“桂林水”這種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與下列哪種條無關 ( )
A.巖石條 B.氣候條 C.生物條 D.土壤條
5、下列組合描述正確的是 (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黃河中游河段
B.“遠看是,近看成川”——云貴高原
C.“一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區
D.“青出水,碧玉筍世界”——桂林水
6.下列地貌類型全部屬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 石柱、峰林、溶蝕洼地 B. 峰叢、落水洞、溶蝕洼地
C. 石柱、石鐘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7.有關我國桂林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石灰巖廣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豐沛,尤其以5—8月降水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
D. 氣候條有利于生物的生長,土壤中有機質積累豐富
8.讀“石灰巖溶洞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是 ;②是 。
(2)圖中地形名稱是 ,主要分布在 (巖石)地區,它是可溶性巖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和 作用形成的。
(3)通過化學方程式:CaCO3 + CO2+ H2O Ca( HCO3 )2,扼要說明圖中①②形成的原因。
(4)這類地形或地貌因在 (國家)喀斯特高原較為典型而得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 省(自治區)。
參考答案
預習內容:
1.(1)二氧化碳.可溶性.溶蝕.淀(2)碳酸鹽類.可溶.二氧化碳.無機酸.流動.大氣降水.巖石裂隙.峰林.峰叢.溶洞.
2.(1)大氣圈.水圈.(2)石灰巖.可溶性.亞熱帶.東部.北部.南部.侵蝕.有機質.有機酸.
當堂檢測:
1、A 2、D 3、B 4、 B 5、D
后練習與提高
1、A 2、D 3、C 4、D 5、D 6、B 7、D
8、(1)石鐘乳 石筍 (2)喀斯特地貌 石灰巖 二氧化碳 溶蝕 淀積
(3)可溶性巖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氫鈣,含有碳酸氫鈣的水由洞頂滲出,由于壓力降低或溫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4)南斯拉夫 云南、貴州、廣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6070.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