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四單元 第一節 自然資與人類
一、教材分析:
㈠、認識自然資
該節內容分三個層次,由概念-分類-共性特征,重點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資特征的第一、二兩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的地域性和整體性。關于地域差異性,教材從可再生資和不可再生資兩個方面說明,水熱條的區域分異,導致某些可再生資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資盡管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規律性。不同地區資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種資間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當一種資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發生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和荒漠地區的自然資為例進行說明。通過對這兩個資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體的綜合的觀點。資特點的第三、四點講述自然資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資的數量是在限的,但隨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進一步擴展。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自然資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惜和愛護自然資的觀念。
㈡、土地資與人類
土地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生產力條下,土地資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同的。教材從多個方面對比三個歷史時期土地資與人類的關系。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下,自然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學會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資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㈢、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
對自然資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導致某些資的短缺和環境惡化。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程。教材重點在如何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通過該節學習,使學生具有節約資、保護資和資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為建設資節約型社會貢獻力量。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資的特征
2.以土地資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下,自然資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資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通過認識自然資數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發展性,使學生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懂得利用自然資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三、教學重點: 
①自然資的概念、分類和特征 ②土地資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①自然資的特征、谕恋刭Y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主體分析法
六、學生分析:自然資與人類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構建只是網絡形成好的體系。
七、前準備:本插圖、、投影儀等,給學生發學案。
八、時安排:1時
九、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讓學生看圖4-1-1的五幅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哪些屬于自然資?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與哪些自然資有關。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然資的概念。
㈠、認識自然資
閱讀本P153圖4-1-1的5幅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哪些屬于自然資?
【學生閱讀本完成學案:】
1、自然資的定義
自然資是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礦產資、土地資、水資、生物資和氣候資等。
【學生思考】自然資有那些基本屬性?【見學案】
自然資的兩個基本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經濟屬性。
【學生閱讀本完成學案:】
2、自然資的分類
a、礦產資
b、土地資
⑴依據與人類的關系 c、水 資
d、生物資
e、氣候資

a、可再生資:土地資、水資、生物資、氣候資
⑵依據性質
b、非可再生資:礦產資

只要利用合理、保護得當,能夠不斷生長和繁殖或能夠不斷更新、循環使用的自然資,可以認為是可再生資,如:土地資、水資、生物資和氣候資;有些自然資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和具備一定的條才能形成相對于短暫的人類歷史說,可以認為是不可再生資,如:礦產資
承轉:每一種自然資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特殊的規律性,但作為自然資的整體還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學生閱讀本完成學案:】
3、自然資的共性特征

a、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b、可再生資具有地域分異規律
c、不可再生資的形成受地質作用的制約,分布一般具有地質規律

⑵資間的聯系性
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種自然資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性在各種可再生資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資的這一屬性要求人類對資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運用實例予以說明。
⑶數量的有限性
無論是可再生資還是不可再生資,其數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為例,后者以土地資為例。自然資的這一屬性要求人類在資開發和利用時,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循環利用。
⑷利用的發展性
科技的進步是資開發利用發展性的前提。表現一、資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深化;表現二、自然資的利用范圍、功能和用途越越強;表現三、對自然資的利用率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方式越越廣泛。
承轉:自然資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下面我們以土地資為例,共同探討在不同生產力條下,自然資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長和發展的意義。
㈡、土地資與人類
【學生閱讀本,討論完成學案表格】
時期標志人類活動人地關系
采獵明時期人類以狩獵動物、采集果實為生人類常常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遷移土地數量對人類的影響不大,而土地的質量對人類的影響較大
農業明時期以種植和養殖為標志人類能夠制造和使用金屬工具,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食物增加,人口數量增長快,土地肥沃地區成為世界的發地,土的貧瘠區,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業明階段蒸汽機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規模的機器及其新技術的應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壯大,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同時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土地的質量和數量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越嚴重。
承轉:通過土地資的分析和學習,我們知道土地資正遭到不斷的破壞。那我們又該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種自然資呢?
㈢、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
【思考】閱讀P85-86,
探究導致某些資和環境惡化的原因是什么?
對資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續發展
【拓展】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樣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
(2)內涵: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方面。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

a、公平性原則
(3)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拓展思考1】人類大量的捕殺野生動物違背什么原則?
公平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
【拓展思考2】人類過渡的開發和利用導致某些資匱乏違背什么原則?
持續性原則
【學生閱讀本,完成學案】
2、實現自然資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⑴適度開發,即對資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的再生能力
⑵人類要將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
⑶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科學利用與保護的統一,力爭達到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環境的目標。
⑷應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活動】結合P86表4-1-3與表4-1-4分析我國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實現土地資的可持續利用?
我國北方地區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為原因:三過一不合理一不當(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采、水資利用不合理、工礦和交通建設不當)自然原因:自然風力條下沙丘的遷移入侵。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關系的是( )
A.自然資——生物資——水資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環境——自然資——土地資D.自然資——生物資——林地
分析:自然資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礦產資、土地資、水資、生物資和氣候資,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的客觀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屬于土地資、平原、地、盆地、高原、丘陵屬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圖中A、B、C、D四圖能正確表示自然資、能、礦產資三者之間關系的是( )

解析:A表示能完全屬于礦產資,能和礦產資又都屬于自然資,這是錯誤的。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都稱為能。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沼氣……都屬于能。能不完全屬于礦產資。B圖能完全不屬于自然資更是錯誤的。D圖將能和礦產資分開,兩者之間沒有聯系也是錯誤的,因為能中的煤、石油、天然氣、鈾礦也屬于礦產資。只有C圖正確表達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礦產資屬于自然資,能中的煤、石油、天然氣、鈾礦也屬于礦產資,一次能都屬于自然資,二次能不具有自然屬性,不屬于自然資。
答案:C
鞏固練習
3. 下列資中,具用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是( )
A.水力資 B.森林資 C.煤炭資 D.鐵礦資
4.下列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是( )
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B.竭澤而漁,焚藪而田
C.封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堂小節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自然資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節內容的重點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發展。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做學案練習題,預習下一節內容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自然資與人類
一、自然資
1.自然屬性
2.經濟屬性
3.分類:礦產資、土地資、水資、生物資和氣候資。
4.按性質分類:⑴不可再生資
⑵可再生資
5.自然資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資間的聯系性
⑶數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發展性
二、土地資與人類
1.采獵明階段——土地的質量是決定因素
2.農業明階段——土地質量和數量都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3.工業明階段——土地質量和數量成為制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因素
三、實現資的可持續利用
十、教學反思 自然資與人類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理解自然資的概念會判斷一物質是否是自然資,理解記憶自然資的共性特點和開發利用要求,結合典型的題目說明。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學校 臨清一中 學科 地理 編寫人 郝曙光 審稿人 胡玉芹
第四單元 第一節 自然資與人類
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明確自然資的概念,理解區分可再生資與非可再生資。
2、分析自然資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同特征;分析自然資的數量和質量特征。
二、預習內容
一、認識自然資:
學生看圖4-1-1的五幅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屬于自然資的有
。
1、自然資是指人類可以__________從 __________獲得,并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自然資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____、土地資、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氣候資;根據自然資的性質或生產情況看,可分為__________資和__________資。
3、自然資的基本屬性包括 和 。
4、自然資的共性特征: 、 、
、 。
二、土地資與人類
時期標志人類活動人地關系
采獵明時期


農業明時期

工業明階段


三、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
【思考】閱讀P85-86,
探究導致某些資和環境惡化的原因是什么?

1、可持續發展
【拓展】
(1)概念: 。
(2)內涵:
(3)原則:
【拓展思考1】人類大量的捕殺野生動物違背什么原則?

【拓展思考2】人類過渡的開發和利用導致某些資匱乏違背什么原則?

【學生閱讀本,完成學案】
2、實現自然資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⑴ ⑵
⑶ ⑷ 【活動】結合P86表4-1-3與表4-1-4分析總結我國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實現土地資的可持續利用?





【堂練習】
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關系的是( )
A.自然資——生物資——水資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環境——自然資——土地資D.自然資——生物資——林地
2.下圖中A、B、C、D四圖能正確表示自然資、能、礦產資三者之間關系
的是( )

【鞏固練習】
3. 下列資中,具用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是( )
A.水力資 B.森林資 C.煤炭資 D.鐵礦資
4.下列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是( )
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B.竭澤而漁,焚藪而田
C.封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內探究學案
一、自然資的概念和屬性?
自然資是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凡是自然資都必須同時具有自然屬性(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即天然)和經濟屬性(能夠用于生產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資,但由石油加工獲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稱為自然資;再如雷電等盡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屬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產和生活,不屬于自然資。自然資包括土地資、水資、氣候資、生物資和礦產資等。
二、自然資的分類?
1.自然資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礦產資、土地資、水資、生物資和氣候資。?
2.根據自然資的性質或生產情況,可分為不可再生資和可再生資。?
不可再生資并不是絕對不可再生的,如礦產資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時間太長,相對于短暫的人類歷史說可以認為是不可再生的?稍偕Y也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物資、土地資、水資和氣候資等只要利用合理、保護得當,就能夠不斷更新、循環使用,如果它們的資環境遭破壞,或者利用速度超過了更新速度,就會出現資的短缺和枯竭。?
3.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資,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熱條的影響,其分布有地帶性規律。而水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資,還受地形、地質等條的制約,有非地帶性分布規律。不可再生資受地質作用的制約,具有地質分布規律,如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于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則多分布于沉積巖地區。?
4.按照能的開發利用狀況,可將能分為常規能和新能。多年就大規模利用的能,稱為常規能。新能是指近若干年才開始使用的能,或過去利用過,后被取代了,現在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新能與常規能是相對而言的。一種能在它沒有被大規模利用以前都屬于新能,但隨著人們對其認識的深化和其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新能就變成常規能了。
三、自然資的特征?
表現舉例
分布的不平衡性數量或質量上的地域差異我國北方多煤礦、南方多磷礦,北方平原多、熱量少,水分少,南方地多、熱帶多、水分多,西北光照強、風力大,西南光照少、生物種類多
可再生資分布具有地域分異規律不同自然帶內熱量、水分差異及生物資變化
不可再生的礦產資分布具有地質規律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在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在沉積巖地區
資間的聯系性可再生資之間表現突出熱量雨林地區,水熱資充足,動植物資豐富;荒漠地區,降水少,動植物資貧乏,風力資、太陽光熱資豐富
數量的有限性礦產資絕對數量將隨人類的開發利用不斷減少
生物、土地、水、氣候資資的再生、更新、循環總有一定周期
利用的發展性自然資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不斷拓展以能利用為例:產業革命前以木材、風力、畜力、水力為主。產業革命以以煤炭利用為主。二戰以,石油、天然氣逐漸成為主要能。目前,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正推廣利用
自然資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四、土地資與人類?
土地資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離開了土地資,人類將難以生存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的生產力條下,土地資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同的。?
1.采獵明階段:人類主要是通過適應自然環境求得生存,總體上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影響較小。?
2.農業明階段:人類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類不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是開始主動地改變和改造自然環境。?
3.工業明階段: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從數量上,自然資是有限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自然資的生產潛力則可以不斷發展和提高。?
拓展延伸 ?
1.土地資和耕地?
土地資是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能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需物質和能量的土地,是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產物,所以它是一種自然綜合體。耕地是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已開墾為農田,并在其上種植作物的土地。
2.水資?
水是生命之。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離不開水資。水是地球上人類及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條和物質基礎。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
采獵明時期,人類主要以狩獵動物、采集果實為主,水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從而影響著人類的分布,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
農業明時期,是以種植和養殖為標志的,水資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條。氣候濕潤、水充足、灌溉便利的地方,農業發達,人口聚集,生產力發展較快,世界明的發地大都分布在大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區,故人們稱之為“大河明”。?
工業明階段,城市人口增多,工業規模擴大,水資成為影響城市分布和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用水規模的擴大和水體污染的加劇,水資短缺問題日益突出,水資不足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五、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
1.問題?
人類在利用自然資的過程中,對資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導致了某些資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因此,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2.適度開發,利益兼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人類要實現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首先強調的是適度開發,即對資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的再生能力。其次,人類要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再次,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此外,應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拓展延伸 ?
我國的荒漠化?
我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比例高,荒漠化問題已十分嚴峻。而造成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風蝕、水蝕及工礦和交通基本建設不當。結合我國各地的水分條差異不難得出,我國的北方地區以風蝕為主,南方以水蝕最為嚴重。北方地區因草原過度農墾、過度放牧和過度樵采而造成的植被破壞,又是造成荒漠化的直接原因。退耕還林還草,提高植被覆蓋率,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徑。
后練習與提高
1.據下列概念的相互關系,確定圖中的大圓、中圓和小圓部分依次代表的是(  )
A.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
B.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C.自然資、能、石油
D.淡水、河水、自水
2.當今世界在開發自然資方面所面臨的重大題是(  )
A.隨著經濟的發展擴大海洋資開發
B.控制對資的開發
C.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
D.擴大對可再生資的開發
3.人類歷史進程的各個階段,人類對自然資的認識和利用程度不同,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自然資也不同。下列組合正確的是(  )
A.農業社會階段——礦產資
B.工業社會階段——土地資
C.后工業化階段——氣候資
D.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階段——礦產資
讀下表,完成4~5題。
我國各地區水資、人口總數、耕地資比較表

水資人口總數耕地資
東北5.56%8.76%16.97%
①46.44%19.55%14.44%
②33.72%38.04%25.40%
③6.14%26.01%31.19%
④8.14%7.64%12%
4.序號①②③④所對應的地區分別是(  )
A.東南、西南、華北、西北
B.西南、東南、華北、西北
C.東南、西南、西北、華北
D.西南、東南、西北、華北
5.序號①②③④所對應的地區,人均耕地資最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采取的以下相應措施中,正確的有(  )
①植樹種草,加強防護林建設、诖_定合理的載畜量、坶_展大規模人工降雨、芡烁牧 ⑤大打機井,大規模開采地下水 ⑥改良耕作制度,降低復種指數、唛_展大規模墾荒行動 ⑧公布空氣質量日報
A.①②④
B.③⑤
C.⑤⑦
D.①⑤⑧
目前,中國隊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過5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開發生物能和石油代替產品。生物能主要指利用淀粉質生物(如:糧食、薯類、作物秸稈等)加工成乙醇(燃燒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氫等,直接作為動力。據此完成2-3題。
7.生物能與石油(  )
A.本質相同
B.均屬清潔能
C.均屬可再生能
D.分布地區一致
8.我國大規模發展生物能的前景廣闊,這主要取決于(  )
A.交通四通八達
B.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C.原料豐富
D.試點企業遍及全國
閱讀下列,完成9-10題。
一:2007年我國石油進口1.969億噸,逼近2億噸。從開始進口到進口1億噸,中國用了11年時間;從進口1億頓到逼近2億噸,卻只用了3年時間。中國目前已成為石油消費絕對水平上的二號大國,增量水平上的頭號大國。
材料二: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出通知稱,近一段時間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回落,故決定自2009年1月15日起對氣、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和160元。
9.我國石油供需矛盾狀況的發展趨勢是 …(  )
A.逐漸緩和
B.保持當前狀態,長期存在
C.趨于尖銳
D.無法預測
10.面對當前石油供需形勢,我國應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快國內新油氣田的勘探、開發、趪栏窨刂剖瓦M口數量,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的使用效率 ④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抑制石油消費的數量 ⑤尋求國際合作,發展海外石油生產基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并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三江平原是我國有名的黑土地,土壤中腐殖質豐富,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但由于長時間掠奪式利用,原本肥沃的土地,肥力已經下降,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有所下降。
材料二:歷史上,黃土高原不少地方林深草密,生態良好,后由于人類過度開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每年損失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相當于上千萬噸化肥的含量,造成了土壤退化或沙化,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以上兩例現象,都是________的結果,其中材料一反映的主要問題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反映的主要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為保持土壤肥力,人們應該采取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二、土地資與人類
時期標志人類活動人地關系
采獵明時期人類以狩獵動物、采集果實為生人類常常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遷移土地數量對人類的影響不大,而土地的質量對人類的影響較大
農業明時期以種植和養殖為標志人類能夠制造和使用金屬工具,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食物增加,人口數量增長快,土地肥沃地區成為世界的發地,土的貧瘠區,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業明階段蒸汽機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規模的機器及其新技術的應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壯大,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同時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土地的質量和數量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越嚴重。
三、自然資的可持續利用
【思考】對資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續發展:【拓展】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樣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
(2)內涵: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方面。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

a、公平性原則
(3)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拓展思考1】公平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
【拓展思考2】持續性原則
2.實現自然資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⑴適度開發,即對資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的再生能力
⑵人類要將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
⑶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科學利用與保護的統一,力爭達到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環境的目標。
⑷應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活動】我國北方地區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為原因:三過一不合理一不當(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采、水資利用不合理、工礦和交通建設不當)自然原因:自然風力條下沙丘的遷移入侵。
如何實現:退耕還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解決當地居民的能問題、合理利用水資、工礦建設及時恢復地表等
【堂練習】1.C 2.C
【鞏固練習】3.B 4.A
后練習與提高參考答案

選擇題答案::1.D 2.C 3.D 4.B 5.B 6.A 7.A 8.C 9.C 10.D
11題答案:(1)人類不合理活動(或對土地資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 長時間掠奪式利用土地資,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 過度開墾、利用土地資,導致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
(2)在利用土壤的同時,應重視土壤的保護和培育,做到養用結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0398.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