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城市與環境
2.1 城市空間結構
1、區位是指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
自然因素
影響結果
原因
實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節省建設投資
我國城市大多在第三級階梯上
高原
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熱帶地區低地悶熱,高原地區涼爽
巴西利亞
區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開闊低地分布
地表相對平坦,水豐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氣候
氣候適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地區
適度的降水、適中的氣溫
濕潤區的城市比例高
氣候惡劣
荒漠區、高寒區、濕熱區的城市少
降水或氣溫條不適宜
我國西北干旱區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
長江沿岸城市
運
輸
河運起點和終點處易形成城市
貨物在此集聚、轉運
贛州
干支流匯合處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轉
宜賓、重慶、武漢
河口處易形成大城市
河運、海運的轉換處、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廣州
軍事防衛
河流彎曲度較大處、河心島處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進行防衛
伯爾尼、巴黎
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交通運輸、礦產資、旅游資、商業貿易等
政治化地理區位:國家政策、外交、宗教、軍事、科技教育等。
運輸方式
區位選擇
實例
南船北馬
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匯合處
南方武漢、北方邯鄲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樞紐;公路、鐵路沿線
株洲、石家莊、鄭州
海洋運輸
沿海港口
秦皇島、大連、青島
城市的空間分布特點: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往往會形成較大的城市;4)在歷史化勝地、著名旅游勝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可能形成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業用地、農業用地、休憩和綠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區:①住宅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養生息的場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區。
②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并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③商業區:由商業街和各種商場等組成,大多呈團塊狀或條狀,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中小城市的商業區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個商業區。其他還可以由市政與公共服務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游覽區、城市綠化區、特殊功能區等。一般說,大城市功能分區復雜,小城鎮功能分區相對簡單。
西方城市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見教材P32)
4、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功能布局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提出了關于中心地、服務范圍、門檻人口等概念。(教材P34)
規律:1)城鎮是周圍鄉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貨物和服務的地點,應位于區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表現為以中心地為核心的正六邊形;3)高級中心地門檻高,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數目少;低級中心地門檻低,服務范圍小,彼此距離近,數目多;4)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同一級別則相互排斥,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絡系統。
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
城市化的三大標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點:
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紀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達到70%,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區出現衰落現象;部分商業和制造業向邊緣區遷移,形成較多的衛星城和工業區;出現城市群或城市帶。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由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發展不合理。一部分國家出現了“虛假城市化”的特點,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現了“滯后城市化”,即城市化進程顯著落后于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進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
2.3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森林植被等),使原的生態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
1)改變下墊面性質,產生城市熱島效應,還影響周圍地區的自然 環境
2)破壞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市水系紊亂,河道水質惡化;
3)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干擾和破壞了地區環境生態;
4)城市帶動區域發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產生廣泛影響
對人地理環境的影響:1)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產生功能分區2)改變居民的就業方式,區域產業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傳統農業社會演化為工業社會;3)原先的鄉村景觀成為城市景觀4)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強5)影響和改變地方化,促使現代明向傳統化的滲透,強化當地與外界的化交流與融合。
2、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
問題: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質量下降;地價房租昂貴,居住條差;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
措施:建立衛星城鎮,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治理環境污染,擴大綠化面積。
3、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1)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2)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構建和諧人居環境
3)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治理各種“城市病” 4)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現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或小城鎮6)大型中心城市,增強其輻射帶動功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8950.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