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區域產業活動
3.1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
1、農業、礦業、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產業活動的主要區位特點:
( l )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與自然環境的聯系最為密切。
( 2 )礦業: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也最為密切。
( 3 )工業:區位受自然條的限制較少,受社會經濟條影響較大。
( 4 )商業和服務業:與地理環境條關系不大,區位主要指向消費人群。
2、產業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① 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地域聯系方式:
生產協作:生產一產品,承擔著不同工序的工廠或車間之間的協作;共同為某一種產品提供零部的工廠之間協作。
商貿聯系: ( l )區際貿易:一國范圍內的貿易活動,是最主要的貿易方式 ( 2 )國際貿易:以各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為主要內容,因各國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的差異,受限制較多。
科技、信息聯系:生產技術變革和信息技術推廣使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及時獲得技術創新的信息,企業之間、區域之間加強協作,擴大技術和信息交流。
②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企業之間生產上存在投人一產出聯系,空間上存在共用基礎設施和勞動力聯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協作上的聯系。有投人一產出聯系的企業或自發或通過規劃集聚到一定的區域,以滿足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較高的規模效益的需要,從而形成了工業地域。
3.2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1、 影響農業的三大區位因素:
自然條:
熱量——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本條。它不僅制約著農作物的產量,也關系到作物種類、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泉,也是農作物生產的基本條。光照長短、強弱的地區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布。
地形——地形影響水、熱、光照條,不同的地形類型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宜發展耕作業,地宜發展林業、畜牧業。也因自然條的垂直分異,可以發展立體農業。
土地——土地資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資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接近水的土地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接近城鎮的土地適宜于發展城郊農業和高效農業。
水分——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水分條較好的地方可以發展水稻生產和淡水養殖,水分條較差的地方適合經營旱作農業或牧業。
科學技術因素:包括勞動力、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條:
市場——市場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產品生產規模和類型。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的發展,使市場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
國家政策——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直接干預農業生產。
2、農業地域類型
① 農業地域類型: 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并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它是農業生產分工在地域上的具體表現。
②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按生產對象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和混合農業;按投入狀況分為集約農業和粗放農業;按產品用途分為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水稻種植業、商品谷物農業、混合農業、大牧場放牧業、熱帶種植園農業、乳畜業、地中海式農業、熱帶雨林遷移農業等。
③ 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東南亞等降水豐富的地區。區位因素有地形、氣候、勞動力、生活習慣等。
小麥:耐寒耐旱,氣候適應性廣,主產區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種植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中國、法國等,是一種旱地作物。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區位因素有氣候、市場需求、生活習慣等。
玉米:北美洲種植面積最大,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區位因素有氣候(雨熱同期的氣候)、市場需求(常做飼料)、國家政策等。
3.3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1、運輸、土地、集聚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運輸: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原料指向型工業,如制糖廠、罐頭廠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長途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很高的工業),應接近原料產地,市場指向型工業,如啤酒廠、家具廠等布局(產品不便于長途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很高的工業),應接近市場。
土地:土地資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動的。對于占地較多的工業企業說,土地供給狀況和地價的區域差異,顯得十分重要,是僅次于運輸因素的工業區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經濟活動而使生產成本降低的外部經濟因素。相關產業的集聚,一方面能夠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能消耗,集中處理廢棄物;另一方面可以開展協作,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資利用率。
2、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資:諸如礦產、土地、水、生物等資。資型工業直接受制于區域的自然資狀況。
自然條:主要是指工業布局區域的地質、地形、氣候、水、植被等狀況,以及有無大的自然災害。如大型工廠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災害頻繁的地區。
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狀況、交通運輸條、勞動力供給,以及投資環境與經濟政策等。
生產技術因素:包括生產設備與工藝、從業人員素質與科技開發水平等。如高科技產業應當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較高的地區。
市場因素: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對于工業生產的影響越越大。工業生產直接面向市場,工業企業靠近消費地,有利于及時和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
環境生態因素:工業生產不僅輸出工業產品,同時還會排放污染物和廢棄物。在工業布局的過程中,要努力減少工業生產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嚴格控制工業區對居住區和其他城市功能區及生態環境的干擾。(工業企業微觀布局原則:有大氣污染的工廠應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地帶,或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有水體污染的工廠,污水排放口應該遠離水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嚴重,越應遠離居民區;居民區和工業區之間最好用綠化帶或水面隔離。)
信息和知識因素: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工業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場信息、科技開發信息、人才信息等)對企業作用十分重大。一些對信息要求高的企業,需及時了解信息,因此會選擇科技發達、信息富集的區位。
主要的工業布局類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產品、水果加工等)、動力指向型(有色金屬冶煉)、市場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裝飲料、石化等)、勞動力指向型(紡織、服裝、家電裝配等)、技術指向型(電子、飛機制造等)。
3、工業聯系和工業區域
① “投人一產出”工業生產鏈的含義
工業生產各工業部門之間往往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形成“投人一產出”工業生產鏈。
② 工業區位條變化對工業轉移、工業集聚的影響
世界制造業重心不斷產生轉移:英德→德美→美日→東亞與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與地區(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為重點)。
隨著發達國家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傳統工業區面臨日益沉重的環境壓力,部分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明顯改善,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我國沿海地區,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地區。高質量的產品、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仍由少數發達國家維持著壟斷地位。
3.4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 交通運輸與聚落形成的關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 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的關系:在古代,北方以陸路(馬車)為主。聚落往往在陸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運為主,聚落臨水分布;在現代,聚落多沿鐵路和公路線發展,如鄭州、石家莊、徐州等。
聚落空間形態:北方因地形平坦開闊,聚落布局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網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鐵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多呈帶狀
3、交通運輸條的變化對城鎮發展、興衰的影響:一個地區交通運輸條的變化,會給這個地區城市的布局和發展帶很大影響。京杭大運河的開通運行,帶了揚州、濟寧、聊城等城市的興旺發達。而當運河嚴重淤塞,京滬線建成,這些城市迅速衰落。鐵路沿線的城市常能迅速發展壯大(如石家莊、徐州、株洲、懷化、格爾木),并逐漸形成由若干城市構成的經濟中樞地帶(如隴海一蘭新沿線經濟地帶、京九鐵路沿線經濟地帶、京廣鐵路沿線經濟地帶)。
4、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分布的關系: 交通主要是通過影響人流和物流影響商業布局的。便捷的交通運輸,有利于商品的運輸和銷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從而有利于商業網點的形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2366.html
相關閱讀: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