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程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于 刀耕火種 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戰國 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了 牛耕技術和 鐵制 工具 ,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 漢代 ,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 耦犁 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的產品都用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本測評】
一、選擇題
( C )1、下列選項中,能反映商朝農耕生產的是
( A )2、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發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進步 B、土地制度的變化
C、手工業的進步 D、賦稅制度的變化
( A )3、《國語•晉語》載:“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現 B、牛耕的推廣
C、鐵農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 D )4、“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贝嗽娛菍ξ覈饨ㄉ鐣⻊趧尤嗣裆畹恼鎸崒懻。它所反映的當時社會最基本的一種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鋤耕 D、鐵犁牛耕
( C )5、下列關于我國土地制度說法正確的是
A、夏朝時歸奴隸所有 B、私田歸國王所有
C、戰國時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 D、三國時實行均田制
( A )6、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的趨勢是
A、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B、石器鋤耕——刀耕火種——鐵犁牛耕
C、鐵犁牛耕——刀耕火種——石器鋤耕D、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刀耕火種
( C )7、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革命最早出現在
A、商周時期 B、戰國時期 C、春秋末期 D、秦漢時期
( D )8、觀察下列一組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圖片,所能得到的正確認識不包括
A、鐵制農具出現并廣泛運用 B、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
C、農用動力出現革命性變化 D、使用畜力馬排鼓風冶鐵
( B )9、右圖為西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環,考古學家據此可推斷出
A、春秋時期貴族有酗酒之風,在牛鼻上裝環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銅酒器
B、春秋時期牛已被牽引從事耕作
C、青銅制造業背離禮制的傳統,注重生活化
D、青銅工藝水平高超,能藝術化地表現動物形象
二、解析題
10、讀圖回答
(1)上圖反映的牛耕方式叫什么?牛耕技術最早出現于什么時候?我國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耦犁。春秋戰國。鐵犁牛耕。
(2)漢代牛耕有哪兩個方面的進步?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影響:有利于地的開墾,擴大了墾田面積;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
(3)農業耕作方式進步的主要意義如何?制約農業耕作技術取得革命性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促使農產品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經營方式。
【史論共享】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2749.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