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第二部分 人地理 第五、六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
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中國大規模的鐵路建設目前正在各地全面展開,截至目前,全國正在建設的鐵路重點工程達150條,總投資超過1.2萬億元。鐵路建設投資已成為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有力支撐。據此回答1~2題。
1.近年,我國重點發展的交通運輸是
2.( )
①鐵路運輸 ②公路運輸、酃艿肋\輸、芎娇者\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我國各地大規模進行鐵路建設的最根本目的是
( )
A.使鐵路主干線更加暢通
B.緩解人口流動帶的巨大交通壓力
C.加大鐵路干線的貨物運輸量
D.適應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 第1題,鐵路、公路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交通運輸方式。第2題,大規模建設鐵路主要是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答案】 1.A 2.D
(2010年泰安質檢)下圖為某交通運輸方式以澳門為中心的等時線分布圖,讀圖,回答3~4題。
3.該交通運輸方式為
( )
A.水路運輸 B.航空運輸
C.鐵路運輸 D.高速公路運輸
【解析】 根據圖中等時線的數值與距離可知該運輸方式應為航空運輸。
【答案】 B
4.如果以該圖信息作為研究依據,則最能反映的問題是
( )
A.澳門工業原料的地范圍
B.澳門工業產品的覆蓋范圍
C.澳門農產品的地范圍
D.澳門旅游業的最優吸引半徑
【解析】 澳門第三產業發達,博彩旅游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圖示信息最能反映澳門旅游業的最優吸引半徑。
【答案】 D
(2009年北京海淀模擬)下圖為鄭(州)西(安)鐵路客運專線示意圖。其中專線穿過的張茅隧道是目前世界上首座在濕陷性黃土上建設的、超大斷面特長鐵路隧道。由于濕陷性黃土遇水成泥,工程的安全風險和施工難度世界罕見。據此回答5~7題。
5.下列關于鄭西客運專線走向的解釋,最合理的是
( )
6.造成張茅隧道工程艱險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地處我國斷裂帶,地層構造不穩定
B.濕陷性黃土遇水成泥,開挖大斷面隧道時非常容易變形塌方
C.需穿越的體主要為背斜構造,巖體承壓能力較差
D.石質隧道,距離長,地質構造復雜多變
7.鄭西客運專線的開通將帶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拉近西部大城市和中部大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
B.加強煤炭的外運能力,促進能的跨地區調配
C.促進中西部之間的經濟化交流
D.帶動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解析】 第5題,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現代交通線路分布的首要因素,即城市分布是影響鄭西客運專線的首要因素。但在線路的具體設計上,地質地形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從發展的角度看,現代城市的分布與河谷地形有密切的關系。第6題,從圖示可以看出,張茅隧道剛好要穿過一段黃土層,而濕陷性黃土遇水成泥,加上開挖大斷面隧道時極容易變形塌方,工程非常艱險。第7題,客運專線與煤炭的運輸無關。故選B。
【答案】 5.A 6.B 7.B
(2010年東北聯考)2008年9月26日蘭渝鐵路在蘭州市開工建設。蘭渝鐵路是國家“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干線,是繼青藏鐵路后西部地區的又一條國土開發性主干線。讀蘭渝鐵路示意圖,完成8~9題。
8.關于蘭渝鐵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處于青藏高原、秦嶺脈和四川盆地交界處,地質地形條復雜
B.溝通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
C.縮短了西北、西南兩大經濟區域間的時空距離
D.使沿線生態環境問題加劇
9.以下鐵路線中與蘭渝鐵路相交的是
( )
A.成昆線 B.寶成線
C.湘黔線 D.焦柳線
【解析】 蘭州市位于秦嶺以北的黃河谷地,而重慶市位于四川盆地;蘭州位于氣候相對干旱的西北地區,重慶市則位于我國大西南。蘭渝鐵路的修建有許多積極意義。鐵路修建會對沿線環境產生影響,但處理得當,不會加劇沿線生態環境問題。該鐵路會與寶雞—成都鐵路線相交。
【答案】 8.D 9.B
讀我國某市城區規劃圖,回答10~12題。
10.有關圖中富居家具城選址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布局符合交通最優原則
B.靠近居民區,便于擴大銷售
C.靠近家具生產廠,以減少運輸費用
D.靠近國道,便于產品出口
11.圖中百貨大樓、裕鑫大廈、魯門商場布局最突出的優勢是
( )
A.接近銀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費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無
D.該處地價高,可顯現企業實力
12.圖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貨充足 B.人口集中
C.交通便利 D.金融市場活躍
【解析】 本題組利用城市規劃圖考查商業網點布局。從圖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邊緣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優原則。百貨大樓、裕鑫大廈、魯門商場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費人群集中。夜市以日常消費品交易為主,需要靠近居民區。
【答案】 10.A 11.B 12.B
(2009年百校聯考)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機動車排放的尾氣,規模化養殖場排放的畜禽糞便等,使“氮污染”已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據此回答13~14題。
13.據衛星傳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圖”顯示,歐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這最有可能與這些地區
( )
A.大量使用氮肥有關
B.工業生產中大量排放氟氯烴有關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機動車輛有關
D.規模化養殖場排放的畜禽糞便有關
14.我國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無機氮的化合物隨江河大量排入我國近海,帶的后果是
( )
A.抵制海水水面蒸發 B.水體富營養化
C.水循環速度改變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解析】 歐洲和北美洲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氮磷化合物排入水體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在河湖等內陸水體中產生“水華”現象,在海洋中產生“赤潮”現象。
【答案】 13.C 14.B
目前全球有11億人缺乏安全飲水,每年有500多萬人死于同水有關的疾病。預計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將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區。有資料表明,伴隨水資危機而出現的“環境難民”在1998年達到2 500萬人,第一次超過“戰爭難民”的人數,據預測,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導致的難民多達1億人。根據上述材料完成15~16題。
15.世界性水資緊張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類不合理地開墾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層的破壞
C.氣候變化 D.工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
16.在目前狀況下,緩解水資緊張的主要方法是
( )
A.減少浪費和污染 B.加強海水淡化
C.發展生態農業 D.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
【解析】 本題組考查資短缺問題的相關知識。第15題,局部地區的水資緊張主要是由于水資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資緊張則主要是由于生產生活對水的需求增長過快。第16題,目前條下緩解水資緊張重點放在節流,即減少浪費和污染。
【答案】 15.D 16.A
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讀我國某地區地理要素關聯圖,回答17~18題。
17.下列敘述符合圖中所示地區的是
( )
A.忽如一夜春風,千樹萬樹梨花開
B.西塞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C.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D.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
【解析】 圖示內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國南方地區,只有選項B符合。
【答案】 B
18.該區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多,增長快 B.不合理利用資
C.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D.工業化快速發展
【解析】 四個選項均是我國南方低丘陵地區環境問題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長快。
【答案】 A
廣義的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咸水,由沼澤、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米以內的海域”。最近,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專家利用衛星遙感繪制了首張全國濕地遙感圖,從1990~2000年十年間,中國濕地資減少5萬多平方千米。據此回答19~21題。
19.下列人類活動中對濕地資的開發合理的一項是
( )
A.砍伐紅樹林建海濱浴場
B.建立濕地資的自然保護區
C.在三江平原上開墾沼澤,擴大耕地面積
D.大量獵捕濕地中的珍禽,發展餐飲業
【解析】 濕地資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等功能;對于濕地資不能盲目地開發破壞。
【答案】 B
20.沼澤作為濕地的一種類型,下列因素與其形成的原因無關的是
( )
A.植被 B.地質地貌
C.氣溫 D.氣壓帶
【解析】 植被影響著水的涵養能力,氣溫決定著蒸發量,地質地貌決定著下滲量,而氣壓帶與沼澤形成無關。
【答案】 D
21.下列體現濕地資主要的環境效益的是
( )
A.提供水資 B.防風固沙
C.調節氣候 D.保持水土
【解析】 A項體現經濟效益;森林在干旱地區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在濕潤地區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濕地在這兩方面無顯著的環境效益。
【答案】 C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下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示意圖,讀圖回答22~23題。
22.人類社會由原始明時代向農業明時代轉變,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
A.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醫療衛生技術水平提高
C.國家獨立與民族經濟迅速發展
D.全球氣候的變化更適合人類生存
【解析】 人類社會由原始明時代向農業明時代轉變,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答案】 A
23.圖中四個階段中地球上環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時代和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時代分別是
( )
A.原始明時代、工業明時代
B.環境明時代、工業明時代
C.環境明時代、農業明時代
D.工業明時代、環境明時代
【解析】 地球上環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時代是環境明時代,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時代是工業明時代。
【答案】 B
2009年4月22日是世界第40個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國人海斯等發起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世人的響應而推廣的,主要意圖是倡導可持續消費、選擇綠色生活、善待地球。據此回答24~25。
24.可持續消費意味著
( )
①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資 ②生物多樣性和化多樣性的保護、劬G色建筑、綠色食品、綠色照明 ④節水節能、垃圾分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綠色生活可以包括
( )
①救助物種、保護自然、诠澕s資、重復利用、劬G色消費、環保選購、軠p少污染、垃圾分類 ⑤循環回收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本題組以“地球日”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理解。第24題,可持續消費不僅要開發利用可再生資,對非可再生資同樣要進行開發利用。第25題,只要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都應是綠色生活。
【答案】 24.C 25.D
二、綜合題(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2008年4月18日,京滬高速鐵路全線開工。該工程總投資2 209.4億人民幣,是建國以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工程。
材料二 京滬高速鐵路示意圖
材料三 現有的京滬鐵路長度僅為全國鐵路營運線的2%,但它連接著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圈,承擔著全國10.2%的鐵路客運量和7.2%的貨物周轉量,其運輸密度是全國鐵路平均水平的4倍,由于其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因此嚴重制約了沿線經濟發展。
(1)決定京滬高速鐵路建設的首要區位因素是____________。(2分)
(2)京滬高速鐵路全線將優先采用以橋代路的方式建設,其目的不是為了(2分) ( )
A.保證運輸的高安全性
B.節約土地資
C.方便鐵路兩側的車、人通過
D.降低建設成本,減少投資
(3)以下鐵路線中與京滬高速鐵路相交的是(2分)
( )
A.哈大線 B.浙贛線
C.成昆線 D.隴海線
(4)根據材料三,簡述京滬高速鐵路建設的重要性。(4分)
(5)京滬高速鐵路連接我國兩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試分析這兩大工業基地的發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區位因素。(6分)
相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經濟因素 (2)D (3)D
(4)緩解京滬鐵路運力長期嚴重緊張局面;形成我國鐵路客運專線網;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5)相同點:交通便利、平原地形、農業基礎好、勞動力資豐富、技術力量雄厚、市場廣闊
不同點:滬寧杭工業基地礦產資貧乏,水資豐富;京津唐工業基地礦產資豐富,水資貧乏
27.讀歐洲區域分布圖和鹿特丹港區水域和陸域狀況分布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b圖北部地區海岸線曲折,湖泊眾多,試分析其形成的地質原因。(2分)
(2)A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海港之一,為什么該海港能終年通航?(3分)
(3)甲是進入歐盟的一條重要海上運輸線,試列舉該運輸線運送的主要貨物。(3分)
(4)B海港是歐盟的大門,結合a圖分析該港口形成的主要區位條。(4分)
【答案】 (1)冰川(冰蝕)作用。
(2)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較高,終年不結冰。
(3)主要貨物:石油、鐵礦石、食品等。
(4)鹿特丹港既位于大西洋沿岸,又位于(萊茵河)河口,水域(航行、停泊)條好;地形平坦開闊,筑港條優越;經濟腹地廣闊,且經濟發達等。
28.閱讀以下材料和我國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及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 目前,我國農業部正在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重點建設以農村戶用沼氣為紐帶的種類生態農業模式。其中“四位一體”模式是我國北方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將沼氣池、豬舍、蔬菜栽培與日光溫室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及結構圖
(1)日光溫室為沼氣池、豬舍、蔬菜創造適宜的________、________條;豬的呼吸、沼氣燃燒為蔬菜提供________(氣體),蔬菜的光合作用又為豬的生長提供________(氣體);豬和人的糞便進入沼氣池,產生沼氣,為農戶提供________,還產出沼渣,沼液,為蔬菜提供__________________。(6分)
(2)結構示意圖中所顯示的生產過程中,過程________的環境效益最大。(2分)
(3)根據所學知識,列舉一種與此生態農業模式類似的案例。(2分)
(4)簡要分析在我國農村推廣和實施種類生態農業模式的重要意義。(2分)
【答案】 (1)溫度 濕度 二氧化碳 氧氣 燃燒(能) 有機肥料 (2)2
(3)北京市大興區留民營村生態農業。
(4)建立良性生態系統(或形成生態良性循環),達到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和農產品無害化;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提高生活質量。
29.(探究創新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漫畫:頒獎會
材料二 某工業園區“生產鏈”示意圖
材料三 經濟與環境關系模式圖。
(1)讀材料一,圖中幾家企業正在接受頒獎,你能發現這些企業有什么特點?這幅漫畫揭示了什么問題?(3分)
(2)材料二工業園區存在著這樣一個工業“生態鏈”,這是“循環經濟”理念的一個產物。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3分)
(3)讀材料三,判斷“經濟與環境關系模式圖”是否合理________,若經濟按此模式發展下去,環境質量、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三方面將如何變化?(4分)
【解析】 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目前為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對環境的破壞。材料二中發展“循環經濟”“變廢為寶”,提高資利用率,并促進可持續發展。材料三從宏觀層面展現了循環經濟的意義。
【答案】 (1)這三家企業均屬污染型的企業。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注意環境保護,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現象。
(2)減少資能消耗,提高資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3)合理 環境質量提高;社會經濟產品數量增加、質量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水平提高,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三者之間的協調良性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6402.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