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了解《中國21世紀議程》;
2、過程與方法: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二、重點和難點: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結合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實例分析循環經濟的意義。
三、工具:多媒體。
四、時:1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 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
通過圖片展示,充分認識到:
中國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已超過13億,中國以占世界約7%的耕地面積要養活占世界約21%的人口。);
自然資短缺(我國資總量大、種類多,類型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深刻的環境危機(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破壞現象及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結論]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活動] 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過渡] 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指導?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
[轉承]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有哪些?
循環經濟
[活動] 如何理解“循環經濟”。
[提問] 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回答] 清潔生產
[案例分析] 某酒精廠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
讀圖分析生產流程,思考問題。
[知識擴展] 綠色食品知識(什么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志)
[過渡] 而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如何實現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
[案例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塘”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范例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后討論分析,及繪出“;~塘”的循環示意圖。
[思考] 作為一名中學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每日能做什么?
[小結]
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龐大的人口壓力;自然資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中國21世紀議程》
三、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附:珠江三角洲的;~塘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范例
生態農業是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集約經營的綜合農業生產系統,旨在協調區域內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自然資之間的關系,滿足人們對農業及農產品的需求,同時又有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珠江三角洲的;~塘,就是在魚塘周圍的塘基上種桑樹,桑葉喂蠶,蠶沙(即蠶屎)和蠶蛹喂魚,這些餌料先被水體上層的魚兒吸食,上層魚產出的糞便被水中的深游生物吸收,而深游生物又是中層魚的食物,魚的排泄物沉到塘泥中,又成為桑樹的肥料。;~塘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因其生產上形成良性的循環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東、西、北三江匯合沖積而成,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內河網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條優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勢低洼,常鬧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當地人民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飼養淡水魚;將泥土堆砌在魚塘四周成塘基,可減輕水患,這種塘基的修筑可謂一舉兩得。 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影響,珠江三角洲出現了新的生產結構方式—“果基魚塘”、“;~塘”。(見下圖)
“果基魚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養魚,堆土筑基,填高地勢,相對降低地下水位種植果樹(如栽植荔枝、柑橘、龍眼等果樹)。后由于國際貿易對絲綢需求的擴大,種桑養蠶的獲利大大超過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區從原的果基魚塘生產形式大量改為桑、塘專業性生產。果基魚塘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為魚塘里養魚,塘基上種桑樹的;~塘,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低洼地積水內澇的問題。人們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間與輪作的時間,以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吧;~塘”的生產方式是: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桑、蠶、魚、泥互相依存、互相幫促進的良性循環,避免了洼地水澇之憋,營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態環境,收到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塘的主要特點:
1.種桑與養蠶、魚、豬相結合,生產上有緊密的聯系。
2.植物與動物互養,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3.塘與基合理分布,水陸資相結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7829.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