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口的空間變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的設計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以及人口遷移的意義。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資料或圖表,分析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有關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結合實例,學會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兩大板塊,每一板塊內部又分為二戰前后和改革開放前后為時間界線。這種空間和時間的差異性,構成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加強總結和比較。利用多媒體采取比較法列出兩幅表格,讓學生比較二戰前后和改革開放前后人口遷移的路線、特點、原因。從案例分析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化背景不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時空條下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節有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靈活運用于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人口遷移的類型(流向、成因、意義);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教學難點:人口遷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學方法:講授法和比較法
教具準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自制圖表等
時安排:2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同學:假如現在給你一個機會重新選擇住地,你會選擇什么地方?學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見。老師總結,出于多種原因,有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人們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會發生空間移動,這就是人口遷移。本節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空間移動
人口遷移三大要素居住地變更
時間限制
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們總是不斷地進行空間移動,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間移動都當做人口遷移,只有那些居住地發生"永久性"和"長期"變化的運動,才被當做人口遷移。這就是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強調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就是要把人口遷移與人們每天在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通常往返、外地購物、出差等活動區分開。另外,按照這一定義,游牧民的遷徙、季節的季節流動、有兩處或多處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間的流動等,也不應包括在人口遷移之中。
第二、人口遷移的必須以居住地的改變為條,即遷移發生前后,人們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變包含有人口遷移必須超過"一定距離"。
說一說 :哪一種屬于人口遷移?讓學生理解人口遷移含義。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國人口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轉移
3小吳去北京旅游一個月
4三峽庫區區民搬遷沿海城市安家落戶

2.人口遷移的分類按是否跨越國界劃分
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去想里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3.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時間特點原因流向意義
國際人口遷移19世紀以前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新大陸的開發歐洲、非洲遷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以后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國生產發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亞洲、非洲遷往西歐、北美、西亞、北非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
4.我國的人口遷移
原因特點流向
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①人口移動規模小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②背井離鄉大批遷移黃河流域遷往長江、珠江流域
新中國成立以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東部沿海地區遷往內地和邊疆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現民工潮從農村遷往城市
從內地遷往沿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往和交通條的日益便利,我國的人口遷移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頻率加快,使各地區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活動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 (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的影響。
可以請家庭親屬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以了解這種地理現象發生其影響。讓學生講解個人所在家庭的遷移經歷進行探討分析,然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
2.近年,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從遷出地看,人口遷移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化等的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人口壓力大的農村,人口遷出緩解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土地資,對更好地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人口遷出也容易造成遷出地的人才外流現象。
從遷入地看,為東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提供勞動力,積極地推動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但大量的人口對遷入地說,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擁擠、人口壓力過重、甚至社會治安混亂的現象.
承轉:
我們學習了國際人口遷移和我國人口遷移的有關知識。那么,我們就要問,人們為什么要遷移?遷移受哪些因素影響?下面我們就學習的第二部分: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兩方面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人們對特定環境中一系列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綜合反映。人口是否從某一個地區遷移到另外一個地區,要看遷入區是否有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可能因環境或個人的價值觀的變化而變化。
案例2
通過這個案例,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從16世紀起,歐洲人開始移居美國。可以說,沒有國際人口的遷移,就沒有今天的美國。移民對美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美國曾出現過的四次國內人口遷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造成的人口大規模西移;
第二次發生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資、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還出現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案例3
通過這個案例,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我國古代人口的變遷
1、周朝前,我國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
2、秦漢時期,北方大規模戰亂屢屢發生,使人口多次遷往南方。
3、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北方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而繼續南遷。尤其是 "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引起了北方人口南遷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國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間,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戰亂平息,人口數量增加。
5、我國人口遷往海外有很長的歷史。
活動
從上述案例中任選一個,進行重點分析。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哪些因素導致了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
第一次:戰爭 第二次:經濟因素 第三次:農業危機、自然災害 第四次:環境
(2)影響我國古代人口大規模遷移的因素,與影響我國近幾十年人口遷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古代:戰爭 近幾十年:政策、經濟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講解--學生補充--教師總結的步驟進行
教師總結:通過古今中外的人口遷移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主要有
尋求更多的改善物質生活條的"機會"
獲得更好的經濟待遇
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
經濟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其他因素
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
生態環境變化,以及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條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堂小結:
這節要明確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不僅包括人口自然增減,還包括人口遷出或遷入數量的變化。掌握人口遷移的概念,類型及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們知道人口的遷移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綜合體,我們在分析某一遷移現象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考慮,突出重點,體現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概念、意義
2.人口遷移的分類(按是否跨越國界劃分)
國際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
3.國際人口遷移的(原因、特點、流向)
4.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特點、流向)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兩方面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0456.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