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1時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與手工業經濟

1. 我國農作物種類很豐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麥、桑、麻等,這些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最早應出現在( )
A. 原始社會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
解析:C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西周時期后世的農作物多已具備。

2. (2010•黃岡模擬)北方地區流行這樣的俗語: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從本質上反映了( )
A. 農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
D. 商品經濟極端落后
解析:C A項中的“富裕安逸”與題干“丑妻薄地破棉襖”不合,B、D兩項在題干中都沒有體現;“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反映了以家庭為單位、擁有土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故選C。

3. 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
①個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②生產的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納賦稅
③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產
④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 A ③說法過于絕對。自耕農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4. (2010•溫州期中)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載:“七閩地狹瘠而水淺遠!瓑]為田,層起如階級,然每遠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為之鎧(碾米用的石磨),下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農土地私有制為主②向要田,區梯田多③能將低海拔處的水引往高海拔處④已經懂得綜合利用水資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 宋代江蘇吳郡“地沃而物伙,稼則刈(收割)麥種禾,一歲兩熟”。這表明了( )
A. 壟作法得以推廣 B. 套作制的普及
C. 一年二熟制出現 D. 一年三熟制產生
解析:C 從“稼則刈(收割)麥種禾,一歲兩熟”判斷,應選C項。材料中沒有具體提及“壟”與“溝”,故排除A項;材料中麥和禾收獲與種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敘述不正確,故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一歲兩熟”,故排除D項。

6. (2010•濱州模擬)下列關于下圖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是繼漢代犁耕發展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
C. 與舊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隨心所欲的特點
D. 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解析:B 圖為曲轅犁,這種犁安裝了犁評,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促進了我國耕犁的完善。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是在漢代。

7. (2010•江蘇模擬)能反映唐朝發達農業生產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B 本題考查讀圖能力。①是紡織技術,②是水車,③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法,④是曲轅犁,根據它們的出現年代可知應選B項。

8. (原創題)我國制瓷技術發展的先后順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解析:B ①出現于南北朝,②出現于東漢,③出現于元代,④是在明朝。

9. 右圖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精品——四羊方尊。這青銅器鑄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解析:B青銅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商朝青銅器冶鑄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如四羊方尊,它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10. 右圖所示之劍出土于甘肅靈臺,劍柄用青銅鑄成,劍身鐵質,是我國現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之一。該劍最早可能鑄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戰國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題干給了豐富的信息:“青銅”、“鐵質”、“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據教材基礎知識和“最早可能”,排除A、B兩項,春秋時期已經出現鐵農具,而鐵更有可能用于兵器。

11. 唐代詩人王績在《田家》一詩中寫道:“倚床看婦織,登垅兒鋤。”對詩中反映的生產模式表述錯誤的是( )
A. 生產中存在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B.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C. 生產目的是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
D. 生產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解析:A 本題是否定式選擇題,可用排除法。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其出現在明朝中后期,在唐代還未出現,答案為A。

12. 《韓非子》中有一個故事:“魯人身善織屨(麻等組織成的單底鞋),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斎嗽唬骸我玻俊唬骸畬諡槁闹,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從中我們可以獲得的信息有( )
①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私營手工業②當時手工業者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③當時手工業者可以自由流動④手工業者受到歧視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D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①②③在材料中均有體現,“手工業者受到歧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含有④的選項。

13. 古羅馬士兵使用的刀劍是熟鐵制的,刺到敵人身上立刻彎曲,必須放在地上用腳踩平再用。同一時期我國的刀劍銳利堅硬。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
A. 春秋時期我國已經開始冶煉生鐵
B. 春秋時期我國出現灌鋼技術
C. 用水排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水平
D. 春秋時期我國鐵質兵器完全取代青銅兵器
解析:A 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灌鋼技術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用水排鼓風冶鐵是在東漢時期,D項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春秋時期鐵器普及,但并沒有完全取代青銅器。故A項正確。

14.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織素,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彼砩洗虬缡恰版欣C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裝飾是“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女子備受壓迫,日夜勞作
B. 漢代吏治腐敗,焦仲卿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麗堂皇
C. 漢代絲織生產的普及和發達程度
D. 漢代家庭手工業在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
解析:C 從材料中焦仲卿作為小吏,他的妻子打扮得如此精美,且大多是絲織品,可以得出漢朝絲織業的發達和普及程度。

15. (2009•揚州模擬)“吸引我的是它的絢麗,它自一個新的天地,從未見過如此優美的藝術。多么誘人,精制脫俗,自中華,它的故土(昌南鎮)!边@是18世紀初期法國流傳的一首詩歌,它盛贊的是中國的( )
A. 瓷器 B. 絲綢 C. 鐵器 D. 青銅器
解析:A 材料中提供了關鍵詞“昌南鎮”,明清時期此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以及由“18世紀初期”的時間信息可知A項正確。

1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鹽鐵論•水旱》中說:“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
材料二考古發現西漢鐵農具的地區,黃河流域有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西、河南、河北、東;長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江蘇;珠江流域有廣西、廣東、貴州等。發現的鐵農具主要有犁鏵、鏟、鎬、鍬、鋤、鐮、耙、刀等。在不少地區還發現了鐵犁壁,證明了我國使用此種農具的時間比歐洲要早1 000多年。
材料三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說明冶鐵業和農業發展的相互關系。
(2)材料三中的三幅圖片中,選自《天工開物》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3)①②兩幅圖分別反映了哪一手工業部門的情形?

17. 觀察下列圖片
材料一 下面是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畫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的哪一生產部門的成就?圖片右部分三產品是哪個朝代的產品?反映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的哪一手工業部門的成就?這一部門的發展對我國歷史大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哪一手工業部門的成就?這一部門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2時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與經濟政策
1. 中國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營商業機構壟斷始于( )
A. 夏商時期B. 西周時期
C. 春秋戰國D. 秦漢時期
解析:C春秋戰國時期政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2. (原創題)電視劇《貞觀長歌》中有很多劇情發生在都城長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場景布置不符合史實的是( )
A. “市”的四面建有圍墻
B. “市”里有專職官員管理
C. “市”門內外店鋪林立
D. “市”門在白天定時開關
解析:C考查古代商業的發展,考查對唐朝的“市”“坊”功能不同的記憶和認識。當時的“市”是固定交易場所,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故“市”外店鋪林立不符合史實。A、B、D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 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長安做生意,他不可能進行下列哪種活動( )
A. 在專門的“市”里賣瓷器
B. 從各地的草市搜羅地方特產到長安販賣
C. 在居住區開綢緞店
D. 他的商業活動受到專門機構的監督管理
解析:C 漢唐時期的城市布局都是商業區和住宅區嚴格分開的。

4. 宋代的商業活動與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發展變化,有一位學者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請你為這本專著選擇一個合適的書名( )
A. 《坊墻倒塌以后》B. 《汴河兩岸》
C. 《長安城的落日》D. 《宋代京城的輝煌》
解析:A宋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這與唐代市坊嚴格分開形成鮮明的對比。

5. (2010•湖州模擬)平遙是著名的“晉商”發地之一。清道光四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后,“日?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后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從上述材料中我們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 西是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
B. 晉商與外國資本存在競爭關系
C. 明清商品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D. 金融匯兌事業在中國開始發展
解析:A根據“日?昌”票號設立各省分支并走出國門,可得出B、C項正確,根據其經營性質可得出D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

6. (2010•泰州模擬)下圖是反映宋代社會經濟狀況的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局部),從中可以獲得的歷史信息有( )
①商業交易受到嚴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軍事為主
③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寫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業面貌變化大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②D. ③④
解析:D宋代商業不再受官府直接監管,開封是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中心,故排除①②。

7. 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抑商政策主要措施有( )
①專賣制度②多設關卡③歧視商人的規定④征收重稅⑤推行傳統的閉關自守政策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D. ②③④⑤
解析:A本題屬于組合選擇題,可以使用排除法,閉關自守不是傳統的抑商政策,排除帶有⑤的選項即可。

8. (2010•聊城模擬)下列各項不以“抑商”為初衷的是( )
A. “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明太祖)
B. “申禁人民不得出海與外國互市”(明太祖)
C. “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為貴”(清雍正帝)
D. “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清雍正帝)
解析:C注意題干中“抑商”和“初衷”兩個限制詞的含義,確定答題的范圍,然后理解四個選項的意思是不是初衷即可。C項主要以重農為初衷。

9. 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 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C. 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
D. 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解析:D本題為最佳選擇題,注意題干中的“根本原因”這一限制詞。經濟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10. 明清時期,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十分緩慢的根本原因是( )
A. 農民貧困,消費不足
B. 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 關卡林立,稅收苛重
D.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
解析:D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的辯證關系分析。舊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11. 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財,以本守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農民貧困,購買力極端低下
B. 手工工場規模受到嚴格限制
C. 商品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D. 手工業擴大再生產缺乏資金
解析:D本題考查政府商業政策的影響!氨尽奔崔r業,“末”即商業,清初地主商人因投資手工業或者經商生財,但是掙錢之后卻把資金重又投入農業,致使手工業擴大再生產缺乏資金。

12. 古代民諺:“千生意、萬買賣、不如翻地塊”,這從根本上反映了( )
A. 土地買賣現象嚴重
B. 封建經濟的特征是自給自足
C. 封建社會以農為本的思想
D. 中國古代人多地少的特點
解析:C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經濟政策。我國古代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就是農業思想濃厚,所以選C。

13. 清朝曾經規定:“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有過則罰!边@種規定反映的實質是( )
A. 清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B. 清朝前期大機戶兼并小機戶
C. 清政府限制手工業的規模
D. 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解析:D注意對“實質”的理解。清政府限制手工業的規模是對表面的認識,其實質是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14. 下列不屬于清王朝實行抑商與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
A. “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B. “開礦必當聚眾,聚眾必當妨亂”
C. “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爭
解析:C A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B認為工商業擾亂治安,都屬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是禁海政策的理由;C廣設關卡、征收商稅,這是抑商政策的表現。
15. (2010•濰坊模擬)中國歷代王朝一向把外國視為夷狄,而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荒服之外,無非藩屬,悉我從仆”,造成這種心態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國是當時世界明的中心,周邊民族尚未開化
B. 周邊民族是游牧明,中國農業明優于其他明
C. 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農經濟造成自大心態
D. 這是客觀現實的、直接的、真實的反映
解析:C 根據經濟決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態的根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造成的。

16. 觀察下列圖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戰國時期商業發展中的哪一個要素的什么情況?這種狀況后是怎樣結束的?
(2)材料二是什么朝代的什么物品?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經濟狀況?有何意義?
(3)材料三是一幅名畫,請說出作者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稱。該畫屬于哪個繪畫類別?這幅畫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地位如何?


17. 閱讀下列材料
雍正二十年,《(蘇州府)長洲縣永禁機匠叫歇碑》載:
蘇州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費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惟有不法之徒,不諳(熟悉、精通)工作,為主家所棄,遂懷妒忌之心,倡為幫行名色,挾眾叫歇,勒加銀兩,使機戶?,機匠廢業。致機戶何君衡等呈請勒石永禁。……(長洲縣官府決定)嗣后如有不法之徒,膽敢挾眾叫歇,希圖從中索詐者,許地鄰機戶人等,即時扭稟地方審明。應此照把持行市律就處,再枷號一月示儆。
請回答: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
(2)這些現象的實質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官府對事實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3716.html

相關閱讀: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