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求:
1.掌握人口遷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的區別與聯系
2.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3.認識人口移動動因和效應,對人口移動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知識梳理:一、人口遷移
1.概念:人口遷移通常指人口在 遷入或遷出,而發生 的永久性或 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由遷出地到遷入地
三大要素 ──跨越行政區界線
──永久性或長期性
2.人口遷移類型
國際人口遷移
①按地理范圍分 ②按遷移方向分(國內人口遷移)
____人口遷移
3、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
(1)人類社會早期,______ ___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農業社會,____ __ _的吸引或逃避 、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紀,人口遷移主流:①由“舊大陸”流向“______”,②由_________向未開發地區遷移,其中歐洲殖民者野蠻販運_______ ,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強制性國際移民。 和_________ 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新特點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 ,遷移形式也更加趨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________ 發生很大的變化。此外,___________ 出現和___________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人口的遷移。
二、人口流動
1.概念:通常指因 、學習、 、探親等原因 或 離開 外出活動,而不變更 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于 發展水平。 和 是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3.我國特殊的人口流動──“民工流”
①遷移方向為從農村到______,從內地的省、自治區到______城市和工礦區。②主要遷出地為四川、廣西、山東、安徽、浙江等省區,主要遷入地為廣東、上海、北京、新疆等。③遷移方式以______流動為主。④主要目的是務工和 。⑤主要原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出現大量的 、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 、國家推出了允許農民進城的一系列政策。
三、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1.動因:地區間 等差別,是造成人口移動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 、 、 等也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影響。人口遷移是各種 和 共同作用的結果。
2.效應:人口移動的效應包括 和社會經濟效應,而社會經濟效應又包括 和 效應、經濟效應和 效應。
⑴人口移動的環境效應是指人口遷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遷出地 ,并對合理利用 、提高經濟收入、保護 等產生積極作用;大量遷入人口必然會對 和 產生深刻影響。
⑵人口移動的社會經濟效應是指人口移動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隨著近現代經濟的發展、 的進步以及 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動,大大促進了 、
的融合與 、 的交流。
導學檢測:
讀人口遷移示意圖,分析回答1~3題。
1.若此圖表示二戰后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則該圖可能表示( )
A.從北美遷往拉美 B.從亞洲遷往北美 C.從非洲遷往東亞 D.從歐洲遷往非洲
2.若該圖表示近年來我國民工流動的主要方向,則該圖表示的可能是( )
A.從湖南流往廣東 B.從河北流往山東 C.從新疆流往內地 D.從湖北流往重慶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從甲地遷到乙地的是(。
A.甲地工資待遇較高 B.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4.下面是部分大洲人口遷移示意圖( 表示第二次大戰前, 表示第二次大戰后),其中正確的是:
思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
5.外籍工人流動的總趨勢是( )
A、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B、由西半球流向東半球
C、由平原國家流向高原國家D、由富國流向窮國
6.我國“民工流”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開放政策 B、交通運輸不能滿足需要
C、經濟迅速增長的地區不平衡D、人口增長過快
7.20世紀70年代以來,造成西亞外籍勞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這里人口稀少 B石油經濟發展 C地處交通要道 D農業經濟發展
鞏固訓練:1、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條件 B、經濟條件 C、自然災害 D、河流變遷
2、下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國家或地區人口移動方向的示意圖。圖序與選擇排列順序能夠正確對應的是(圖中的Q表示遷出地)
A、①中國②美國③俄羅斯④拉美 B、 ①中國 ②俄羅斯③美國 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國③俄羅斯④美國 D、 ①中國 ②拉美 ③俄羅斯 ④美國
下圖中人口遷移率指人口遷移數與總人口的比值,正值為遷入,讀圖并分析回答3~6題。
3.圖中四個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別是
A.A、CB.B、D C.C、D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個國家,則下面四組國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亞、沙特阿拉伯、德國、日本
B.美國、德國、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國、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馬里、葡萄牙、德國
5.最有可能是發達國家大城市中心地區人口變化的是A.AB.B C.C 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國東北部地區人口變動現狀的是A.AB.B C.C D.D
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新特點是
A.從舊大陸移向新大陸B.永久性移民比例明顯減少C.從已開發國流向未開發國D.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消失
8、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都是人口遷入地的是A、亞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9(2007年山東文綜)下圖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個省份的有關人口數據統計分析圖。讀圖判斷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遼寧、江蘇、湖北、貴州B.貴州、湖北、江蘇、遼寧
C.江蘇、遼寧、貴州、湖北D.湖北、江蘇、遼寧、貴州
10(2006年江蘇地理)下表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江蘇省某市遷入人口年齡及性別統計表”。據此回答(1)-(2)題。(雙選題)
(1)該市遷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遷移主要受經濟因素影響
C.以青壯年人口為主 D.與該市原有人口年齡構成相似
(2)遷入人口對該市的影響有
A.緩和了當地就業緊張局面B.制約了該市的經濟發展
C.增加了該市的被撫養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壓力
1.造成人口移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經濟因素 B.戰爭因素 C.氣候因素 D.土地因素
2.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很多人向西部遷移,這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源條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改變 C.交通和通訊的進步 D.經濟布局的改變
3.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正確的說法是( )
A、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遷出地的影響
B、人口遷移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對遷出地的影響
C、人口遷移對遷入地一般都會加劇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破壞
D、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會推進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但也會給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4.我國的大慶、攀枝花等能夠吸引大量人口遷入,主要原因是( )
A.當地人口政策影響的結果 B.當地經濟發達,居民生活水平高
C.當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結果 D.當地農業發達,糧食產量大
讀“經濟發展階段與人口遷移量關系圖”,回答5~6題。
5.階段③處于( )
A.原始社會B.農業社會C.工業化階段D.后工業化階段
6.影響③、④階段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環境B.國家政策C.社會經濟D.戰爭
讀下圖,完成7~8題。
7.上圖表示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圖,“+”號表示一個地區吸引人口的因素,“?”號表示一個地區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無關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礦產資源豐富B.土壤鹽漬化 C.文化教育發達D.老齡化
8.2001年阿富汗難民遷入巴基斯坦的中間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B.國家政策C.氣候干旱D.地形崎嶇
9、近年我國流動人口逐漸增加,2001年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讀圖并分析:
(1)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從人口稠密地區流向地廣人稀地區
B、從城市流向農村
C、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較發達地區
D、從東部地區流向西部地區
(2)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主要原因和直接結果。
10、讀“美國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陽光地帶的遷移示意圖(1959-1960年)”,回答問題:
(1)美國許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陽光地帶”遷移,所謂南方陽光地帶指圖中A___ 和B 。
(2)圖中遷出地區主要是美國的 工業區,外遷的原因主要是
(3)美國的這類人口遷移按地理范圍劃分屬于 遷移。
課 后 作 業題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6793.html
相關閱讀: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