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一節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第一節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
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認識巖石圈的范圍、結構,掌握地殼的組成;
巖石圈的組成物質及物質循環;
褶皺、斷層與地貌的關系,研究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課本插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位置、范圍、結構,提高運用讀圖觀察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能夠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自己動手繪制褶皺、斷層、向斜、背斜等地質構造簡圖,培養準確判斷地質構造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三大巖石的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物質的運動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通過對地質構造意義的學習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提高科學素養。
【重點難點】: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判斷
3、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
【方法】:讀圖觀察 自主探究 列表分析 比較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板圖
【講授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宇宙對地球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知道了宇宙環境對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來說特別重要,但人類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環境。因此,從本單元開始我們就進入地球本身對做一些微觀的了解。
提問:
1、閱讀單元標題,說說你的理解?
2、閱讀本單元序言部分的圖文,設計出地球圈層構成的知識框架,并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
歸納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層,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提問:
1、閱P26圖,指出巖石圈的范圍,并說明巖石圈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結合2-1-1圖)
承轉:人類活動受地表形態的影響,而巖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態的基礎,因而,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巖石圈的具體情況。
一、巖石圈
快速閱讀一、二兩部分內容,試設計本部分內容的知識框架:
仔細閱讀該部分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試用資料說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差異?
2、閱讀P30知識窗,了解巖石、礦物與元素的關系及地殼的元素組成?
(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完成)
3、試繪制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各大巖石的形成及分類?(可分組進行;一組回答,其他組點評;老師可展示其他比較形象、實際的示意圖)
4、P29“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地殼中原有的巖石”可能指哪些巖石,這說明三大巖石之間有何聯系?完成P31活動1。
5、地殼的物質循環對人類活動有何意義?完成P31活動2。
承轉:讀圖2-1-6試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具體影響?
(學生對圖中的地表形態進行說明并歸納總結)
分類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試解釋下列現象:
1、兩千萬年以來,珠穆朗瑪峰地區抬升了大約兩萬米,但珠穆朗瑪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黃河每年將16億噸泥沙輸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萬年來,渤海的輪廓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3、上述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二、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變化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一)內力作用的“足跡”
展示《巖層分布示意圖》――褶皺、斷層直觀圖
思考:沉積巖在形成時一般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為什么在山區常?吹綆r層是彎曲的或是斷裂錯位的?
閱讀本部分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
地質構造形成基本單元巖層形態地貌形態
褶皺
斷層
2、褶皺和斷層在形成過程及地貌上有何異同?
3、圖2-1-10與2-1-11中的構造和地貌有何異同?并解釋原因?
4、研究這些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意義?具體說明。
承轉:內力作用為地表形態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師,不斷地對“粗毛坯”進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
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認識幾種主要的外力并設計前五種外力作用的關系圖?
各種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斷雕塑著地表,其中最鋒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
閱讀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部分的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區作用形式地貌類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風力作用
2、沖擊扇、沖擊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黃土高原和黃土高原地區錢溝萬壑現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積地貌處做一個剖面,剖面上會出現什么現象,試解釋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外,還有哪些外力對地貌產生著巨大影響?它們作用下的地貌會是怎樣的呢?
閱讀P36知識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蝕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分布位置。
(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閱讀)
外力的來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有何關系?試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讀圖觀察法、繪制示意圖法、列表對比法、討論法等地理
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結構、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及循環、地質構造與地貌;地質構造的實際意義;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點掌握巖石圈物質循環;地質構造與地貌;流水與風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關于地殼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上層叫硅鋁層,是一個連續的圈層 B、上層叫硅鎂層,是一個連續的圈層
C、下層叫硅鋁層,是一個不連續的圈層 D、下層叫硅鎂層,是一個連續的圈層
2、占地殼表面積最大的巖石( )
A、侵入巖 B、變質巖 C、沉積巖 D、噴出巖
3、關于地殼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變質巖 D、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新的巖漿
4、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原有成分發生改變,由此而形成的巖石( )
A、石灰巖、玄武巖 B、頁巖、石灰巖
C、大理巖、板巖 D、砂巖、花崗巖
5、下列關于內、外力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
B、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是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固結成巖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和緩
D、外力作用強度較小,速度緩慢,內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關于地殼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平運動造成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的變遷
B、升降運動可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C、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殼的水平運動造成的
7、關于地質構造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產物
B、褶皺和斷層是地質構造中最常見的兩種基本構造類型
C、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據是地形形態上的差異
D、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
A、內力作用 B、變質作用 C、侵蝕作用 D、沉積作用
9、我國的黃土高原黃土深厚,地表崎嶇,是由于( )
A、流水的搬運和侵蝕 B、風力的搬運和侵蝕
C、風力的沉積、流水的侵蝕和搬運 D、流水的搬運、風力的侵蝕
讀圖回答10――11題
10、圖中數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風力、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下列組合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12、讀下列巖石圈物質循環模式圖,回答
(1)物質
甲代表 ,乙代表 ,
丙代表 ,丁代表 ,
(2)圖中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是:
A B
C D E與 含義相同。
(3)從能量來源分析,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 和地球外部的
。
13、讀某地址剖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字母表示的褶皺類型:A B ,A頂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皺構造上的覆蓋巖層是 形成的。這個地方的地殼運動狀況是 。
受過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尋找油氣,應在 中找,要尋找地下水,應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條東西向的地下隧道,應在A還是B? 。
原因是:
14、讀圖3-2-3回答:
(1)河流兩岸的峭壁是河流作用的結果,按力的來源屬作用。
(2)河流將從山上沖下的泥沙帶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區,營造出和地貌,此作用過程叫。
(3)圖示河段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可供開發利用。
(4)此河段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是,應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8626.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