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一地理交通與通信發展帶來的變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四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1. 交通與通信發展帶來的變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共分三目:第一目簡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與全球化的相互關系;第二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交通發展對聚落形態變遷的影響;第三目講述交通發展與商業網點布局。
二、目標:
1、結合自己的體會,舉例說明近現代交通、通信的發展對促進全球化的重大推動作用。
2、了解在不同時期聚落空間形態與交通運輸布局的關系。通過案例(特別是所在地的實例)
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發展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3、調查自己所在社區的商業網點,理解交通發展對商業網點的分布和密度的影響
三、重難點:
1.交通干線如何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2.商業網點的區位分析。
四、學情分析
本節課文內容敘述言簡意賅,講述的比較概括和間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引導同學們分析時可以多舉幾個例子,所舉實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實性和鮮活性,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以分析、說明并做必要的補充,使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學方法
師生互助式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做好課前預習學案,把握基本的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通過復習上節課相關內容導入新課。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提問:電子郵件和普通郵件的差別,了解近200年來由于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帶來的人與人之間、地區間、國家間交往形式的變化,并完成填充。
項目傳遞網絡通信方式傳遞速度成本
電子
郵件______網絡
(因特網)是從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與具體地點無關_______很___
普通
郵件郵政網絡是從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離開特定場所就無法收到郵件_____________
(承轉)交通與通信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那么,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形態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讀課文P102-P103的內容,完成課前預習學案(二)和課內【探究活動1】)
資料分析:分析課本相關資料。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線變化時所帶來的影響。
小結: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交通線的變化會帶動聚落形態的變化。
(講解)一個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費人口,促進商業網點的的形成、發展和繁榮;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線路的調整,使其交通區位發生改變、會導致商業網點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問)讀課本P104圖4-3-4比較 唐代的商業城市分布和現代的商業城市各有什么特點?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是馬車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驛道兩側和河流的
兩岸;而現代鐵路和海洋運輸的興起,使主要的商業中心城市呈沿鐵路、公路線、
沿海、沿江分布的態勢.
(提問)讀課文P104的內容,結合身邊的實例,總結商業網點布局的原則是什么?
(總結)市場最優原則:城市中心,多條交通干線交會,多種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達,服務范圍遍及全市,形成商業區。
交通最優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對內對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業網點。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與全球化的關系 ,并且理解了交通發展對聚落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理解,并能應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
九、板書設計
一、交通工具的發展
二、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三、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
1、市場最優原則
2、交通最優原則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交通發展對聚落形態、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這兩部分內容的文字敘述比較簡潔,對教材內容處理時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圖表,加以分析和歸納,還補充一些有關交通與聚落形態、商業網點布局的案例,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情境中運用有關原理進行分析和評價。
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四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第三節:交通與通信發展帶來的變化(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了解交通和通信與全球化
2、了解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3、理解交通布局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二、預習內容
(一)、交通和通信發展與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對全球化的意義:交通和通信事業是聯系 、 、
的橋梁,是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紐帶。
2、交通和通信事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
(1)產業革命后: 的出現,縮短了 距離,促進了 的發展。
(2)當今社會, 廣泛應用,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發展與聚落形態
1、聚落:分為 和 ,城市一般有鄉村發展而來,在鄉村向城市演變的過程中,交通運輸________和________的變化,深刻的影響著_________形態及方向。以水運為主的時代,城鎮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鐵路的發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兩側不斷地延伸和發展。
2、交通發展與聚落形態的歷史進程
時期運輸方式城市分布形態
歷史上
現代
3、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對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
工具步行――馬車時期火車――電車汽車時期高速公路時期
城市形態
(三)交通運輸布局變化與商業網點
1、商業中心往往與_____________結合在一起,通過交通樞紐集散周圍地區的各種產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線,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帶或地理位置適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區,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2、一般而言,商業網點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條件,很多商業網點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區邊緣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點疑 惑 內 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學習重難點:
1.交通干線如何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2.商業網點的區位分析。
(2)學習過程
(一)交通發展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探究活動1]聚落的形態和分布深受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影響,因而不同的交通運輸時期,聚落的空間形態不同。具體分析如下表:
時期運輸方式的變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態
古代步行-馬車時期交通工具不發達,以人力、畜力和風力為主要動力,城市居民幾乎都集中在城區內
近代火車-電車時代交通的發展,城市居民可在較大范圍內選擇居住地,城市郊區沿主要交通干道擴展
現代[來源:高考資源網][來源:ks5u]火車時期私人汽車,使人們 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圍進一步擴大[來源:ks5u]
高速公路時期地鐵、高架公路的發展使城市空間由平面向立體化方向發展
【實例分析1】4-3-1中某市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響株洲市的主要區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間形態往往沿____________擴展,基本呈__________狀,這說明交通條件對城市_________的影響很大。
(3)株洲城市形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發展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一個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費人口,促進商業網點的的形成、發展和繁榮;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線路的調整,使其交通區位發生改變、會導致商業網點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動2]讀課本P104圖4-3-4比較 唐代的商業城市分布和現代的商業城市各有什么特點?
[探究活動3]讀課文P104的內容,結合身邊的實例,總結商業網點布局的原則是什么?
【實例分析2】圖4-3-3“我國重要商業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題:
(1)我國的商業中心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東部地區
在地形上以________為主,屬于我國地勢的第________級階梯。
(2)大型的商業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線地區。
(3)長江沿岸全國性的重要商業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4)由圖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響商業中心形成的重要區位因素。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關于商業網點與交通運輸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商業網點的密度與交通條件有關
B.商業網點主要沿鐵路線分布
C.商業網點的效益與交通運輸的發展和變化有關
D.商業中心往往與交通樞紐結合在一起
2、上海成為我國最大商業中心的關系不明顯的是( 。
A.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京滬、滬杭鐵路在此交匯
B.上海市既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生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消費地
C.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D.上海高等學府云集,技術力量雄厚
3、內容按因果關系排列,說明商業網點的形成過程 (  )
①商業網點的形成 ②生產地域分工 ③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 ④商品交換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4、讀“山區(林區)與平原(水稻產區)商業網點示意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山區聚落的分布特點是 ,形成原因 。
(2)山區商業網點密度比平原地區 ,原因是 。
(3)圖中山區與平原商業網點的分布表明:農村地區的集市貿易基本上是沿 自發形成的,這符合 原則。
(5)A、B、C三處聚落中,最容易發展成城市的是 處,因為該處 。
5、讀 “我國A城市區位示意圖”(圖5-6),回答:
(1)圖中A城市為    ,其優勢區位是   。
(2)圖中城市的區位選擇反映我國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是     。在我國與A城市區位類型一致的還有長江沿岸的    、    等城市。
(3)    是古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因此,    對城市的選擇影響很大。
課后練習與提高
1.當前成為許多國家技術競爭制高點的是( )
A.全球定位技術B.航天航空遙感技術
C.信息高速公路技術D.克隆技術
2.某縣醫院醫生用最經濟的方法邀請各大中城市里大醫院的著名主任醫師為疑難急癥病人會診,從中拿出最佳治療方案,他們所依靠的是( )
A.長途電話B.電報C.國際互聯網D.傳真
3.今天,一個全球性企業可以把它的研究開發部、加工基地、銷售總部分設在世界各地,而這些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辦公樓一樣方便,這有賴于( )
A.交通運輸網B.郵政網絡C.電信網絡D.“金橋”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態圖是在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下形成的。請據圖回答4~5題。
4.圖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態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關上述四幅圖所處時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①是火車―電車時期B.③是汽車時期
C.②是高速公路時期D.④是步行―馬車時期
6.下列有關城市分布形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態差別不大
B.交通運輸只對城市擴展方向產生影響
C.交通運輸由內河向外海遷移時,城市也由內地向沿海遷移
D.鐵路對城市的形態沒有產生影響
7.下列有關商業中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東北的森林地區由于林產品豐富,所以容易形成商業中心
B.在西北地區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業中心
C.我國的商業中心都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D.交通位置是影響商業中心形成的重要區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邊上的西柳服裝市場的區位因素是( )
A.歷史原因B.自然條件好C.國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圖所示三個地點,最先發展成商業中心的是( )
A.A點B.B點C.C點D.都不能
10.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是( )
A.北京B.廣州C.上海D.沈陽
1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商業中心一定與交通樞紐結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變化吸引商業中心向新的地點遷移
C.地理位置適中的邊境線附近地區容易形成商業中心
D.鄭州商業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個鐵路交通樞紐
12、交通和通信是聯系________的紐帶( 。
① 生產和消費 ②工業與農業、鄢鞘信c鄉村 ④地區與地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為“地球村”村民之間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
①手機短信 ②電子郵件、垡曨l聊天 ④移動電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關于交通發展與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鐵路和公路的發展,促使城市街區沿交通干線兩側不斷地向外延伸和擴展
B.近、現代城市交通的發展為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大提供了條件
C.私家車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統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間形態呈星狀
D.隨著地鐵和高架公路的發展,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更加靈活、多樣
15、圖4-3-4中能正確反映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是(  )
16讀某歷史名城圖(圖5-8),回答下列問題。
(1)該城市老城區布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老城區中①區域和②區域形成較早的是 ,原因是

(3)新城區出現主要是受什么區位因素影響?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區的形態大體伸展成 ,這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 交通與通信發展帶來的變化) 參考答案
[探究活動1] 古代:沿陸路、水路及其交點形成與發展 緊湊的帶狀或塊狀
近代:沿鐵路、公路分布 帶狀發展
火車時期:沿交通線分布,城市密度增大 城市郊區沿交通線向外擴
展,并在外圍形成次級城鎮
高速公路時期:城市規模和密度進一步增大 城市空間聯系加強,出
現城市群
【實例分析1】(1)河流
(2)交通干線 帶 空間形態
(3) 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和交通線的變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態變
化的原因。隨著京廣線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變成沿河、沿
京廣線分布,湘黔線建成后,地區沿鐵路干線發展的特點更見
明顯。
[探究活動2] 唐代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是馬車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驛
道兩側和河流的兩岸;而現代鐵路和海洋運輸的興起,使主要的商
業中心城市呈沿鐵路、公路線、沿海、沿江分布的態勢
[探究活動3]市場最優原則:城市中心,多條交通干線交會,多種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達,服務范圍遍及全市,形成商業區。
交通最優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對內對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業網點。
【實例分析2】(1)交通便利 平原 三
(2) 沿海 沿江 鐵路
(3)重慶 武漢 南京 上海
(4)交通位置
課后練習與提高
1、C 2、C 3、C 4、A 5、C 6、C 7、D 8、D 9、B 10、C 11、A 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 礦產資源
(2)① 早期城市大多臨河分布,在礦產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大多出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3766.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