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水圈的組成”“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明確水圈的組成、水循環的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預習內容
一、水圈的組 成
1.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通過水的運動組成了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圈層— 。
2.讀圖2-3-2 地球表面淡水的組成 回答
①淡水在水圈的比重為 .地球表面淡水由哪些水體組成?
②地球表面淡水組成中,比重最大的水體是 ,占 % 。
③目前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 、 、 。這些水只占了地表淡水的 ,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二、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1、水循環是指 。
2、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分為 、 、 。
3、讀圖2-3-3 水循環示意圖 回答
①海陸間大循環的環節
②海上內循環的環節
③陸上內循環的環節
④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么?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有哪些?試舉例說明。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水循環的環節。
2.說出哪些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水循環的環節。
3.說出水循環的地理意義,舉 例說明。
學習重難點:水循環的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學習過程
(一)水循環的環節
探究一:繪制水循環示意圖。
探究二: 人類活動 例如修水庫、植樹造林對水循環分別有什么影響?
(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探究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流水不腐”,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為什么呢?
2、有人這樣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來奔去不到! ,這反映了水資源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做?
3、三江并流處,山谷相間的地貌形態和水循環有關么?
(三)河流補給類型
探究四:不同補給類型的河流凈流量的變化和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讀圖2-3-4,分析河流徑流量與降水量的關系。
(3)學生讀圖2-3-5,分析冰川補給的河流徑流量與氣溫的關系。
(四)反思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及存在問題
(五)當堂檢測
1、“一滴水借助水循環,可以匯入大海的波濤,可以化為高山的彩虹,可以變為地面的積雪,融化后滲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這一段話說明水循環聯系的圈層有①水圈 ②巖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氣圈 ( )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讀 “水循環示意圖”回答
(1)圖中代表蒸發環節的有 、 ,代表植物蒸騰的是 ,代表陸上降水的是 ,代表徑流的是 、
(2)A、C、F、D、E組成的水循環是 ,該循環中有 等幾個環節比較容易受到人類的改變或影響。
(3) 根據水循環發生的領域而劃分的三類水循環類型中,水循環過程中水汽量最大的是 循環;能使陸地水資源不斷得到補充是 循環。
(4) 水循環的存在十分重 要,對于陸地有哪些意義呢?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下列地理現象中,屬于海陸間循環的是 ( )
A.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匯入黃河上游 B.新疆羅布泊的湖水蒸發
C.天山匯入南疆的冰雪融水 D.新疆的坎兒井,引地下水灌溉農田
2、下列水循環的 環節中,跨流域調水能夠直接對其產生某些影響的是 ( )
A.地表徑流 B.海水蒸發 C.植物蒸騰 D.水汽輸送
3、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讀圖回答
若此圖為海陸間水循環側視圖,則 ( )
A.c為海洋,b為陸地
B.環節②表示植物蒸騰和陸地水蒸發
C.環節③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資源
D.環節①④均能造成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
4、實驗原理分析。
[步驟一] 如下圖在一個平底盆中加適量的水,直至水蓋滿盆底。把一個裝滿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驟二] 用透明的塑料 薄膜蓋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塊小石頭放在塑料薄膜上,壓住塑料薄膜,使塑料薄膜稍向下凹;小石頭要放在裝沙小瓶正上方。
[步驟三] 將盆放在陽光下直曬,過一段時間后觀察。
(1) 推測你會發現的現象,并有步驟的寫下來。
(2)這個實驗模擬了 現象。
(3) 大自然中這種現象的重要意義是:讓地球表面各緯度之間發生了 和 的交換。
課內探究學案
探究一:圖略。
探究二:修水庫可以改變河流徑流量的季節分配;植樹造林可以調節局部氣候,增加降水,增加下滲。
探究三:1、水循環可以促進水體更新。2、水資源短缺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3、三江并流處,峽谷相間的地貌是內力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探究四 :1、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隨降水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大的季節,徑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季節,徑流量隨之減小;
2、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隨氣溫的季節變化而變化,氣溫高的季節,徑流量大,氣溫低的季節,徑流量隨之減少。
當堂檢測
1、D 2、(1) A 、G , H , F , D 、 E (2) 海陸間循環 蒸發、降水、徑流等(兩個即可) (3) 海上內循環 海陸間循環 (4) 促使陸地水體不斷更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6271.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