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二節《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本節講述了城市區位因素以及城市體系的知識,結合案例分析了不同等級城市的功能。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概括起來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大類。教材結合案例,對上述因素逐一分析,并強調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應該從這個城市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找出其優勢區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二、目標:
1.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城市活動和城市體系的形成。
3.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分析城市體系。
三、重點與難點:
1、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影響區位發展變化。
2、中心地理論和城市體系。[來源:ks5u]
四、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還未學習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業、農業等內容,學生對人文地理的區位因素還很陌生,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會相對較難一些。
五、教學方法:
該部分內容較多,且不同模塊的知識能力目標不同,因此宜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1.看圖講解法: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較難理解,教師可依據教材中插圖進行講解和歸納。
2.讀書指導法:城市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較簡單,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課文,在教材中尋找答案,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
3.講授法。
4.教具:世界和中國地形圖、氣候分布圖、政區圖等。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城市的區位因素,初步把握區位因素的內容[來源:Ks5u.cn]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閱讀分析圖2-1-5“世界六大城市帶的分布”,思考:世界上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么建在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進或限制了它的發展?中國和世界的眾多的城市發展變化的原因狀況如何?這就是我們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城市的區位選擇
1、城市區位的含義:指城市所占據的場所。那么,影響城市所占據的場所。城市區位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2、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學生思考] ①為什么世界古文明發祥地都在河流沿岸;而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非常密集?
②武漢、重慶、宜賓都設在河流匯合處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總結] ①一方面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為交通運輸提供方便。
②交通運輸方便有利于人員、貨物的集散
[教師提問]看課本圖2-2-1“巴黎市區的變化”思考: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處? 學生回答……
[總結] 河流具有軍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護城河。
[教師提問] 看課本圖2-1-5“世界六大城市帶的分布”和圖2-2-2“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布” 思考:①世界大多數城市分布在怎樣緯度,怎樣的地形?
②請說說有那些因素對城市的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生回答……
[ 總結 ] 緯度:中低緯度地形:平原,沿海平原
氣候:適宜的氣溫,適度的降水
[教師提問] 那我國的包頭、攀枝花、大慶、克拉瑪依等沒有地形、氣候、河流優勢,為什么會形成城市? 學生回答……
[老師講解 ]①鐵礦資源豐富
②石油資源豐富
[ 閱讀 ] 課文知識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
[ 總結過度 ]經過剛才的學習和討論,我們已經知道了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質、氣候、河流、礦產等。那么,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有沒其他的方面呢?
[ 學生回答] 交通,經濟基礎,生產方式,政治和文化歷史。
[ 引出問題 ]怎樣理解交通對城市的重要性?
[ 講解 ] 城市的商品,物資,資金,信息,人員集散都需要交通。 揚州的興起,衰弱,再度興起與交通有什么關系呢?
揚州因大運河的開通而興起,因海運、鐵路的發展及大運河淤塞而衰弱。又因寧啟鐵路、寧通高速、京滬高速、潤揚大橋而再度興起。
[ 總結提問 ]揚州的幾度興衰說明了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
[ 講解 ] 明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那么哪些因素在減弱?哪些因素成為影響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終占重要的地位?
[ 回 答 ] 減弱因素:軍事,宗教
新影響因素:科技,旅游
始終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 過渡]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對區域起著主導作用。它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又是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城市與腹地的聯系,從而形成了城市體系。
二、城市體系
[ 講解 ]城市體系的含義: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由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機整體,稱為城市體系。
[ 引導 ] 讓學生看課本知識窗:了解“中心地”理論的創始人。(不做仔細講解)
[ 讀圖 ] 看圖2-2-6“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圖
[ 解釋 ] 三級中心地的相互關系:高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但中心地數量少,彼此之間相距較遠。反之則相反。
三、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 過度 ] 前面我們從理論上了解到了城市體系,那么在實際生活中城市功能得到了怎樣的發揮呢?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讀圖2-2-7“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分布”
[ 活動 ]①熟悉本地區主要大城市及位置分布。
②指出本地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及城市名稱。
③理解不同城市的層次性和城市體系。
[課下討論]讀圖2-2-8“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的輻射”
①說說上海市的城市區位。
②比較長江三角洲地區不同等級城市的數量、服務功能和城市輻射范圍有多少不同?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區位因素也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在一定區域內,不同規模、不同級別的城市構成的城市體系,城市體系中,城市的等級不同,其功能和服務范圍也不同。
一、(08重慶文綜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圖下圖和材料回答問題。
(1)我國的開放地區和開放城市主要沿 、 、 、 分布。
(2)從社會經濟方面,簡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對外開放區位優勢的主要差異。 解析:(1)考查技能點:地圖的閱讀。(2)考點:讀圖分析開放地區和開放城市的位置特點,農業區位,城市區位。甲、乙、丙分別為哈爾濱、廣州、拉薩。
答案: (1)海岸、江河、鐵路干線、邊境。 (2) (甲城市)哈爾濱:陸上對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業基礎好。(乙城市)廣州:海運便利.經濟技術實力雄厚,思想觀念開放,著名僑鄉、毗鄰港澳。(丙城市)拉薩:旅游資源獨特,民族政策優惠,交通條件顯著改善。
二、20世紀60年代,我國西部某平原地區在各集鎮形成周期性集市。農歷每月內,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別在周圍六個集鎮,如圖所示(初一、十一、廿一為逢一,其余類推);卮稷拧祁}。
⑴該地區
A.集鎮分為兩級
B.集市的周期為3天
C.①地的服務范圍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務功能比①地齊全
⑵①地不能每日都成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換的商品種類太少
B.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勝過
C.各集鎮之間交通不便
D.當地居民的購買力不足
解析:從材料和圖示分析可以看出:集鎮等級分為兩級,集市活動覆蓋27天,但周期并不完全固定;①地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高于其他六地;②地不能每天成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消費群體少,購買力不足。
答案:⑴A ⑵D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城市空間結構。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對這節課有一個感性認識。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
九、板書設計:
第二節 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
一、城市的區位選擇
1.區位
2.影響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體系
1.城市的地位
2.城市活動
3、城市體系
4、中心地理論
5、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十、教后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識記一些特殊區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區、氣候、中國地形、中國城市分布、中國和世界礦產資源分布等地圖,為學生進行其它相關方面的學習打下基礎。[來源:ks5u]
但是對于城市區位的分析,單靠本節課的學習還不夠,還要要求學生進一步選擇一些相關題目進行練習。
給學生以指導,讓學生學會知識建模如:城市區位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出:地形平坦開闊
氣候:由題設得出是什么氣候,總結出:降水適度,氣溫適中
河流:由地圖判讀出臨河:①運輸功能:河流交匯點、過河點、河口、河運的起點或終點,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臨近河流,水源充足或豐富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判讀圖中某地是否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由地圖判讀圖中某地是否臨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二單元 城市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城市活動和城市體系的形成。
3.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分析城市體系。
二、預習內容
知識點一 、城市的區位選擇
主干知識
1.自然因素
(1)水:水對城市的選擇十分重要,河流的_______和_______功能往往決定了城市的區位;另外軍事防衛功能對古代城市的選址也有很大影響。
(2)氣候:氣候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適宜、_______適度的地方。
(3)地形、地質:城市的分布與地形、地質關系密切,_______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4)礦產資源:礦產資源也是影響城市區位的重要因素,18世紀________以后,資源豐富的地區,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工業城市。
2.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集散地客觀上需要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交通的變化往往對城市的分布和發展帶來很大影響,如______、_______等城市的興衰。
(2)_____:首都、省會等地吸引人口分布。
(3)軍事:軍事中心促進______的發展與政治地位的提高。
(4)宗教:宗教中心會促進城市形成。
知識點二、城市體系
主干知識
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它既是區域的______中心、______中心,又是區域的__________中心。
2.城市體系: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 , 由不同 、不同 、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 、 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3.中心地理論
⑴概念:為周圍居民提供______和______的場所。
⑵中心地的服務范圍: 在空間上呈_________形。
⑶中心地的等級: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___, 職能種類___,數量____,距離____。
知識點三、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主干知識
1.一級中心:______——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 具有次一級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備的職能, 服務范圍不僅覆蓋整個區域, 其影響還輻射到_____甚至_______。
2.二級中心:______、______——該地區的副中心城市, 服務范圍主要是________及周圍省區的部分地區
3.三級中心:______、無錫、常州、______等——制造業功能比較突出, 而且受上海影響較大 。
4.四級中心:鎮江、______、南通等——服務范圍主要局限于市域內大多數______、______。
5.五級中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服務范圍主要是本城鎮和鄉村。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點疑 惑 內 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如何分析城市區位的主導因素?
2.你能分析一下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作用嗎?
3.提高城市等級和擴大服務范圍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4. 什么是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呢?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影響區位發展變化。
2、中心地理論和城市體系。
二、學習過程
問題探究
知識點一、城市的區位選擇
1.如何分析城市區位的主導因素?
2.分析河流與城市區位的關系?
3. 從揚州和濟寧等城市的興衰,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對城市的分布和發展的影響?
4. 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環境,為什么巴西有許多城市分布在高原上,而不是亞馬孫平原?
知識點二、城市體系
1.你能分析一下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作用嗎?
2.提高城市等級和擴大服務范圍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3. 什么是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呢?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知識點三、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以山東省為例,簡要分析不同級別的中心地和服務范圍之間的關系。
2.現實生活中完全呈六邊形分布的服務范圍存在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
三、總結反思
四、當堂檢測
一、(08重慶文綜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圖下圖和材料回答問題。
(1)我國的開放地區和開放城市主要沿 、 、 、 分布。
(2)從社會經濟方面,簡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對外開放區位優勢的主要差異。 解析:(1)考查技能點:地圖的閱讀。(2)考點:讀圖分析開放地區和開放城市的位置特點,農業區位,城市區位。甲、乙、丙分別為哈爾濱、廣州、拉薩。
二、20世紀60年代,我國西部某平原地區在各集鎮形成周期性集市。農歷每月內,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別在周圍六個集鎮,如圖所示(初一、十一、廿一為逢一,其余類推);卮稷拧祁}。
⑴該地區
A.集鎮分為兩級
B.集市的周期為3天
C.①地的服務范圍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務功能比①地齊全
⑵①地不能每日都成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換的商品種類太少
B.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勝過
C.各集鎮之間交通不便
D.當地居民的購買力不足
解析:從材料和圖示分析可以看出:集鎮等級分為兩級,集市活動覆蓋27天,但周期并不完全固定;①地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高于其他六地;②地不能每天成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消費群體少,購買力不足。
答案:⑴A ⑵D
課后練習與提高
一、單項選擇題
1. 結合影響城市區位因素的相關知識,回答1-2題
1.從城市的起源來看,麥加、拉薩兩城市的共同之處在于
A.療養城市 B.以軍港和兵營為中心的城市 C.礦業城市 D.作為宗教圣地發展起來的
2.從城市選址來看,上海、倫敦、紐約三城市的共同之處在于
A.位于海岸、河口的城市 B.臨近了礦業資源豐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條件便利的大河沖擊平原 D. 位于當地物資易于匯集的軍事要沖
3.下圖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與河流有關,對應正確的是
①河流水運的起點或終點 ②兩點河流的匯合處 ③過河點位置 ④河口位置
A.甲—① 乙—② 丙—③ 丁—④ B.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C.甲—③ 乙—④ 丙—① 丁—② D.甲—① 乙—③ 丙—② 丁—④
讀右圖,a、b、c分別表示影響城市區位的氣候、地形、河流因素,箭頭方向表示條件越來越好;卮4-5題:
4.從自然條件角度考慮,圖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各點中,與亞馬孫平原地區城市興起的自然條件最吻合的是: ( )
A.A B.B C.C D.D
遼寧省在清王朝時期是地廣人稀的地區,由于這里是清王朝的發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規模開墾。清王朝滅亡后,短短百年的時間,遼寧省成為擁有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區。據此完成6~8題。
6. 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是( )
①區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對區域發展起主導作用②區域條件的改善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 ③城市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的增長中心 ④每一個城市都有與之適應的服務范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早點鋪與賓館比較
A.早點鋪門檻人口數多,服務范圍大,數目少 B.賓館門檻人口數多,服務范圍大,數目多
C.賓館門檻人口數少,服務范圍小,數目少 D.早點鋪門檻人口數少,服務范圍小,數目多
8.有關南京與常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南京的服務范圍比常州小 B.南京的職能種類比常州多
C.南京等級高,不具有常州的一般職能 D.南京與常州的服務范圍是相互獨立的
9.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敘述正確的是( )
A.蘇州和無錫兩個同級相鄰的服務范圍有可能發生重疊
B.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中,鎮江的服務范圍小,這樣的城市數目也小
C.無錫、蘇州主要面向鄉村,制造業比較發達[來源:高考資源網KS5U.COM]
D.上海作為中心,它的輻射范圍是整個三角洲地區乃至全國
10.閱讀某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圖,分析我國下列大城市的職能與圖示城市相符的是( )
A.上海 B.南京 C.天津 D.鞍山
二、綜合題
11. 讀圖,完成(1)~(2)題。
(1)說明燕京城城址選擇的有利自然條件。
(2)說明燕京在區際聯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2. 在中國,近代鐵路和公路出現之前,河流的交通運輸功能往往決定了城市的區位。 圖所示通商口岸的選擇與它們方便的水路交通條件密切相關。
(1)比較圖中A、E兩城市在河流交通運輸中的區位特點。
(2)影響A、B、C、D、E城市的區位,除交通因素外,還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其他交通線路的選擇。分別寫出目前經過A、B、C三城市的我國南北鐵路干線的名稱。
13.右圖是樂平市服務范圍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⑴城市的等級主要是根據城市提供的________和_________確定。
⑵圖上兩個服務中心從等級看,樂平市____,劉家莊_____。
⑶就服務中心相關知識填下表。
服務中心樂平市劉家莊服務中心樂平市劉家莊
職能種類 商品等級
服務范圍 服務種類
所需人口 服務機構
⑷若樂平市的服務機構有百貨店、早點店、理發店、小學、中學、醫院、銀行、集貿市場等,而劉家莊只擁有其中的5種,另外不可能擁有的3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多建在河流或大道的會合處。我國南方的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匯合處,北方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大道會合處。到了近代和現代,鐵路運輸成為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城市分布沿鐵路干線集聚的特點十分明顯.當世界進入高速公路時代和航空運輸時代后,城市的總體分布模式將會發生新的變化。
4. 亞馬孫平原是熱帶雨林氣候,悶熱潮濕,不適合人類居住。巴西高原氣候涼爽宜人,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知識點二、城市體系
1.提示:城市通常在區域內居核心地位,對區域發展起主導作用。城市是區域的管理中心、區域的服務中心、區域的經濟增長中心。
2.提示: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豐富的資源等條件。
3.提示:服務范圍即中心地提供貨物和服務作用的范圍。服務范圍大小受服務人數、周圍地區的人口密度、空間分布以及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知識點三、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提示:根據中心地理論,中心地級別越低(如縣、鄉等),數目越多,分布比較均勻,服務范圍小,彼此間距離就較小,而中心地級別較高(如地市),數目較少,服務范圍較大,彼此間的平均距離相對要大;而中心地級別最高,即省級行政中心,數目最少,只有一個,并分布在區域的中間位置,其服務范圍也最大,覆蓋全省。濟南和青島屬于一級中心城市,煙臺、濟寧等地級市屬于二級中心城市,膠南、曲阜等屬于三級中心城市,一些鄉鎮屬于四級中心城市。
2.提示:現實生活中完全呈六邊形分布的服務范圍是不存在的,受地形、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的影響,正六邊形的形態會發生改變。如在大城市附近,由于人口密度較高,只要較小面積的服務范圍就能達到,故大城市附近低級城鎮聚落比較稠密,越向外延伸,低級中心地的密度逐漸減少。又如,在河谷里的中心地受狹窄谷地的限制,其服務范圍會被沿著河谷拉長。
課后練習與提高
一、選擇題
1.D 2.A 3.D 4.B解析:地形、氣候、河流都對城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從圖中看,B從三個方面看都有優勢,而A僅在地形上有優勢,C在地形和河流方面有優勢,D在氣候方面有優勢,故B優勢更多,最容易形成城市。 5.C 解析:亞馬孫平原地形為平原 ,氣候為熱帶雨林氣候,這二者結合是該地濕潤而人口稀少,不容易形成城市;人口往往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的交匯處和河口位置,則這些位置易形成城市。圖中四點唯有C點具有地形與河流優勢,形成城市。6.D 7. D 8.B 9.D 10.C
二、綜合題
11. 解析:第(1)題要突出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水源)對農業及交通的作用;第(2)題應密切關注圖示信息,從燕京所處的位置、怎樣溝通周圍不同地理區域的角度來分析。圖中的四條大道是重要的解題信息。
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沖積扇(平原)上,地形平坦;農業:土壤肥沃,有利農耕,可生產城市必需的農副產品;河流與水資源:有河流經過,提供城市、農業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槽)運通道;氣候:西、北背靠群山,東南面向(華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東南)風帶來的降水,減弱冬季(西北)風的侵襲。(2)位于幾條古大道的交叉點,對外聯系方便;東北可通東北平原;北可接內蒙古高原;西可聯系黃土高原并進而聯系大西北;南經華北平原可通東部平原地區,且東南離海較近
12.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影響城市區位因素的河流交通運輸,以及除交通因素外的影響城市區位因素。(1)根據材料和圖中信息可判斷出A為武漢市,E為上海市,再結合城市區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河流的不同區位影響。(2)A、B、C、D、E城市的區位既要考慮自然因素的地形(平原)、氣候(季風)、河流(長江)等,又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是經濟發達,農業基礎好)。(3)依據圖中的信息可知A、B、C三城市分別為武漢、九江、南京,再結合我國的鐵路分布特點,判斷出鐵路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6659.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