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六中案
年級高一學科地理執教
學習要求:
1、了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義、標志和當代城市化的特點;
3、理解城市化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知識梳理 第一節 城市發展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農業生產的發展, 的出現
(2)促進因素:社會分工,特別是 及商業的出現
2.城市發展的三個階段
(1)產業革命前:城市數量 ,規模 ,功能 。
(2)產業革命后:城市數量 ,規模 ,功能 。
(3)“二 戰”后:城市發展迅速,特大城市和 出現,還出現了 。
二、城市化及其特點
1城市化
(1)概念: 人口轉化為 人口
即三個轉化過程: 地區轉化為 地區
活動轉化為 活動
(2)主要表現為:① 增加;
② 比重上升;
③ 增加;
④ 規模擴大;
(3)主要標志: 比重上升,衡量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低
(4)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5)逆城市化是指 ,是 的一個新階段,表明城市化 在提高。
2當代世界城市化的特點
(1) 大大加快(2)大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出現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加大
起步時間城市化
水平目前速度主要表現或問題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積極影響:積極引導和推動合理的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國家實現 、
以及 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徑。
2.消極影響
(1)產生生態環境問題:大量土地被占用,導致 減少;水資源短缺,有些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 下沉、 惡化等;導致 污染、 污染、 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此外,還導致 效應加劇。
(2)產生社會問題(城市。 、 、就業困難、 混亂等。
導學檢測
1.從城市出現的社會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現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 )
①農業生產的發展 ②社會分工的促進 ③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 ④農村人口的增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世界城市發展最快的時期是( )
A、產業革命以前 B、產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 C、二戰期間D、二戰結束至今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 )
①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②中美洲 ③ 印度河流域 ④ 黃河流域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世界上逆城市化現象最早出現在( )
A、美國 B、法國 C、日本 D、英國
5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標志是( )
A、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 B、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C、鄉鎮企業規模的擴大 D、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大
6城市化進程的本質內容是( )
A、人口向城市集中 B、城市規模擴大,大量人造景觀出現
C、郊區面積擴大 D、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
7人類作用于環境最集中、最深刻的區域是( )
A、海洋 B、農村 C、城市 D、風景名勝區
8發達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真心區失業人口的增加 B、鄉村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增
C、鄉村環境好,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D、鄉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9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對汽車實行分類牌照進入市區,其目的是( )
A、抑制私人出租車 B、優先發展公交車
C、改善城市交通擁擠的狀況 C、減少就業的壓力
10下圖是“某城市建設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圖”,
讀圖回答(1)~(2)題。
(1)城市建設導致了當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徑流匯集速度減慢
C.蒸發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設后地面徑流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蓋率增加
C.降水下滲量減少 D.城市熱島效應
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
1、關于城市起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鄉村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城市 B.工業革命是城市出現的基本條件
C.優越的自然條件是制約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數出現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區除了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外,還有
①西亞的兩河流域②長江流域③北美洲④亞馬孫河流域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關于城市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城市發展史大致經歷了時間相等的三個階段
B.18世紀產業革命以前,農業是社會經濟的基礎,城市居于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
C.產業革命以后,工業發展促使人口產業在城市集中,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功能擴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職能為主,城市和鄉村相對獨立
4、下列關于城市特征與城市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口與產業密集,產生良好的集聚效應 B.人口流動、職業變化十分活躍
C.近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明顯超過發達國家
D.城市化的本質是居民由從事第一、二產業轉為第三產業,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 B.自然地理條件不宜于城市發展和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
D.中小城市的發展,影響了大城市的環境質量
增加綠化面積是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據此回答6~7題。
6、在大城市提倡營建“綠色屋頂”,其改善環境的主要作用是( )
A.減少城市的噪聲和光污染 B.減輕熱島效應和美化環境
C.減輕光化學煙霧的污染 D.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數量
7、我國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綠化中因使用殺蟲劑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綠化方式中污染最為嚴重的是( )
A.落葉闊葉樹林 B.常綠針葉樹林 C.“綠色屋頂”和“綠色陽臺” D.人工草地
8、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宜過快的原因是( )
A.人口素質還不高B.科學技術還不發達 C.城市建設經驗不足D.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9、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現最為突出 B.在發展中國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D.在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中解決得最好
10、我國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煙型污染,尤其嚴重的是( )
A.北方冬季B.北方夏季 C.南方冬季D.南方夏季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襲,給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帶來了一次“突發性考驗”。據此回答下列11-12題。
1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強度和頻率高于郊區,這是由于( )
A.城市處于城市環流的高壓區 B.城市處于城市環流的低壓區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濕氣流長期滯留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12.暴雨對城市的“突發性考驗”,將“城市病”暴露無遺,“城市病”主要表現在( )
①環境質量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④排水不暢 ⑤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二、綜合題
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此圖表示一個地
理事物由t?至t4的發展過程)
(1)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的變化 特征是
① ;
② ;
③ 。
(2)在這個過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
是 。
(3)此過程被稱之為 。
(4)該過程可能給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的不
良影響有 、 、
等。
12、讀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區的名稱:
A ,B ,C ,
D ,E ,F 。
(2)據圖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從地形和水文條件看,大多分布在 上;從緯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 半球 緯度范圍內。這些地區一般都有肥沃的 和便利的 ,因此,逐漸成為農業生產水平的先進地區,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 。
課 后 作 業題源:
問題統計 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7742.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