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本章規劃
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就是 人地關系,本章以前各章內容均是介紹了人類的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本章是對人地關系的思考,介紹了人類歷史上人地關系的思想演變。 人類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人類要直面環境問題,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二節中闡述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問題研究中,選取了一個當前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綠色食品知多少”。
中,可出示圖片資料,讓學生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在學習可持續發展內容時,可聯系《21世紀議程》,讓學生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本章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課時安排
共4課時
第一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2課時
第二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1課時
問題研究綠色食品知多少1課時
第一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從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人手,分析各歷史時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認識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必然。
教學“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的內容時,可將人地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以表格的形式呈現,也可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順思路、掌握要點。
本節教學重點是可持續發展理論,難點是可持續發展系統示意圖的分析。
對瑪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學時可根據需要替換,或鼓勵學生探究某個案例。在學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中,鍛煉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業革命時期,是人類征服自然導致人地關系惡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案例很多,教師可激勵學生舉例。在分析圖6.7時,學生除了得出開墾荒地引起惡性循環的知識外,還可通過自己在圖中找答案提高讀圖能力,也可將圖6.7作一個變式。
在學習環境問題時,教師可自己或鼓勵學生聲情并茂地演講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然后引發學生分析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人們雖然富有了,但環境質量下降導致人們的生活質量也下降了。
在了解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后,可激發學生討論:“我國能否借鑒發達國家的這種模式來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十分重要,教學時可采用討論案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全面理解這三個原則。P97的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不必有統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據,能支持自己的觀點就是好答案。最后要將“環境觀”與“發展觀”統一起來,以達到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的。
三維目標
知 識與技能
1.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工業革命后,人類對人地關系的不正確認識,導致人與環境尖銳對立。
2.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3.認識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必然。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各歷史時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認識人類走 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學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中,鍛煉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勵學生演講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引發學生分析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
4.以討論案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必然。
2.將“環境觀”與“發展觀”統一起來,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可持續發展理論。
教學難點
可持續發展系統示意圖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搜集的案例和圖片及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第1課時學習前兩個標題,第2課時學習第三個標題內容并進行課后練 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新課導入]
師: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變革,都使人類影響和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大大提高。從狩獵采集到培育作物、飼養家畜、工業化生產,從洞居穴隱到造屋而居,人類作用于環境的范圍和程度逐步擴大。但是,地理環境在提供資源、容納污染、承受破壞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總是能夠滿足人類的主觀要求。因此,要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解決人類同環境對立的矛盾,促進人類與環境統一。人類的發展歷史伴隨著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歷程,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
第一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板書)
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板書)
師: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人類不停地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所以說人類繁衍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和不斷進化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的程度,不僅取決于技術手段,也受到“人地關系”思想的制約。那么人類對“地”的認識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認識歷程呢?
(看課本圖6.1“朝拜太陽神”)
師:同學們看了這幅圖,請說一說它反映了當時人對“地”的認識處于一種怎樣的階段。
生:此時處于人類早期的采集漁獵時代,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且發展緩慢,改造環境的能力非常微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在這一時期,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把一切自然現象及其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歸結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師:對。這一時期人類對自然處于一種崇拜狀態。那么圖6.2反映的是人類的什么時期?這一時期人對“地”又具有怎樣的認識呢?
生:反映了我國東漢時期人們生產勞 動的場景。這一時期人類處于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術得到了發展,使食物供應變得穩定可靠,人口開始迅速增長。
師:對。這一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但這時,人類還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只能機械地遷移,以此來逃避大自然的懲罰。
(讓學生用圖解的形式來表達以上兩個生產力時代的人地關系)
(生繪圖,師總結)
采獵時代——人類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利用自然——局部出現環境問題
師:盡管在農業文明時代,天命觀和有神論主宰著人們的思想,但是人類對人地關系已有了科學的萌芽。如,在我國古代,逐步有了保護生物和因地制宜的主張,如:
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管子?輕重甲》)
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呂氏春秋?義賞》)
(閱讀案例l:瑪雅文明的消失)
師:閱讀案例1,你認為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這個案例說明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破壞、人地關系出現矛盾,甚至危及人類生存。
師:對,斞盼拿鞯南С伺c人類自身的不合理生產活動有關系,與其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無關系?
生:有,斞派鐣幍沫h境是熱帶雨林,森林砍伐后,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劇了生態破壞的速度。
師:對。請同學們把農業文明時期的人地關系繪成概念圖。
(生繪圖,師總結)
農業文明——人類改造自然——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破壞
(過渡)
師:18世紀中葉,人類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攫取自然資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極大地刺激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不惜一切代價,改變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號,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而正當人們陶醉于自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的時候,大自然也在開始向人類實施報復——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漸從局部擴展到全球,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這一時期,人地關系越來越呈現出不協調,人地關系迅速激化。下面讓我們來完成P92“活動”
1.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后,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們開礦山、修水壩、建城市,創造了一個個奇跡。然而在這些人類創造的奇跡背后,會隱藏著什么環境問題呢?為什么?
師:這個活動從幾個側面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請大家討論思考環境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出示網頁圖片:我國礦山生態環保形勢嚴峻)
(生分組討論)
生l:礦山開采會引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還可能引發泥石流、污染河流等結果。
師:對。圖中隱藏的環境問題可能有礦山開采地區的土地資源、植被破壞。開采出來的廢礦石堆積對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會造成污染。
師:請大家看圖“高峽出平湖”,修大壩、建電站是人類對自然改造的又一大奇跡。修建三峽大壩,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大壩的建成,能帶來一系列的好處:防洪、灌溉、航運、發電、養殖等。但是,在大壩的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樣的環境問題呢?請看下面的網頁圖片:
生:修水壩對整個河流來說,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對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來說,阻斷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水壩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庫區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對水壩下游,減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積減少,河流人海口地區容易發生海水倒灌、侵蝕海岸,地下水水質變差等。
師:大壩的修建,雖然得到了一系列的好處.但也給生態帶來了災難,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考。讓我們再來看圖“現代都市”,在都市的繁華背后,隱藏著哪些問 題?
深陷誤區的城市建設
“假如你是一位仙女,從天上飄飄而下,睜眼一觀望,應當能立即辨別出眼前是北京,或廣州,或紐約,或巴黎……城市景觀一定要有不可取代的特色!薄@是周恩來總理當年講的一段話。
可是在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立即辨別出”眼前的中國城市你、我、他。因為大量的城市早已喪失了“不可取代的特色”。城市景觀按本人的總結,就是“千城一面”、個性全無,張揚、膚淺、浮躁、喧囂,已無魅力可言。
我國最杰出的建筑學家、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早在50年前就提出在北京城外另建新城區,而應保留古都北京的舊城格局,保護歷史名城的文化風貌,可是當時的領導人未予采納。所以,隨著大拆大建,北京失去了真磚真瓦古城樓、正街正巷舊街區、原汁原味四合院、古色古香老建筑……
我們的文化古都北京、我們的許多城市,在外國的游客心目中形象如何?是一種什么印象?有何不滿與擔憂?
可以看看如下描述:
“北京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城市中林立的高樓越來越多!(德國學生Rodert)
“見到了越來越多的摩天大樓。也許將來北京會變得和紐約、香港或是東京那樣被摩天大樓所淹沒,失去它原有的個性。北京……那里的空氣污染和交通堵塞都非常嚴重。”(德國學生Marc)
“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真希望那些老城區和一些傳統建筑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中國就是中國,意識和生活方式都不應變得越來越過分西化。”(德國中學教師Monika)
中國風格、地域特色、中華氣派的歷史建筑大量消亡。如今在北京和各地城市新建的無數建筑物中已經找不到最具地域和古城文化特色的元素:朝天欄、冰盤掛落、卷棚、倒桂楣 子、清水屋脊、懸山式、雕飾窗欞……
從建筑美學的角度而論,我國城市中極大量的所謂“新建筑”并不具有美學價值,更不能體現中國文化、中國城市地域特色,密集如林的西方“現代建筑”低水平模仿品和大量的垃圾建筑淹沒了城市、毀掉了城市的景觀特色。
在城市建設、建筑規劃、歷史文化與城市特色等方面的觀念差誤、價值取向乃至于邏輯上的混亂,表現在方方面面……
生: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失業問題等。
師:不錯。眾多的城市環境對整個自然環境變化會起什么作用,目前還存在一些未知領域。我們再來看看第2題。
2.仔細觀察兩幅景觀圖,討論以下問題。
(1)兩幅圖所反映的生產活動有什么不同?
(2)兩種不同的生產活動對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別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3)如果你生活在鄉村,你所能看到的生產活動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產活動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生討論,分別回答第3題)
生l:圖6.5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圖6.6反映的是工業生產。
生2:圖6.5的農業生產將土地開墾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態破壞問題,但它作用范圍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觀還有可能恢復。圖6.6發展大規模、集約化的工業化生產,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破壞面積大、程度深,被破壞的環境短期內是很難恢復的。
生3: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如:水稻種植區可能會因大水漫灌而導致土壤鹽漬化,山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發菜、牧養山羊會導致沙化面積擴大。
師:環境問題既成事實,人類必須——
直面環境問題(板書)
師:人類來自于環境, 本身就是環境的一部分。人類和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生:一方面,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占據一定的空間,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陳代謝和人類消費活動要排放廢棄物到環境中。
師:對。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讓我們來完成“讀圖思考”。
1.人們為什么要不斷地擴大耕地面積?
2.人們是通過什么方式擴大耕地面積的?你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嗎?
3.這些擴大耕地面積的方法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你認為這些影響在短時期內能消除嗎?
4.耕地面積雖然擴大了,但是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解決了吃飯問題,反而越來越貧窮。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
(生討論)
生1:單產不高,糧食不足,所以人們要擴大耕地面積。
生2:毀林開荒、開墾草場、圍墾湖海、填塘塞河。
例:19世紀初,洞庭湖面積廣達6000平方千米。在1949年,面積縮減至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但在這40年間,洞庭湖每年淤積在湖底內的泥沙已達1.5億噸,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時達7~9米,再加上周圍居民的圍湖造田使其面積與湖容銳減。洞庭湖在此后又經歷了40年左右水土流失的折磨。1984年,它的面積大約只有2145平方千米。還不到1949年時面積的一半。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虛名。
生3:圍墾湖海、填塘塞河——破壞水利、水產減 少。
開墾草場、牧業縮小——草場過載、植被破壞。
毀林開荒、破壞植被——風沙侵蝕、水土流失——水旱災害日益頻繁。
這些影響在短時期內并不能得到消除。
生4: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是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環境被破壞,最終會對人類進行懲罰,人類陷入了惡性循環,所以反而越來越貧窮了。
師:通過對圖6.7的分析,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時,便會出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如20世紀以來,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能源都紛紛告急,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破壞的表現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過渡)
師:人類活動改變了環境,環境會把受到的改變反作用于人類社會。除了以上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生:還表現在環境質量的高低上。
師:對。環境可以對人類排放的污染物進行自我凈化,即環境的自凈能力。所謂自凈能力,就是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廢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人類如果向環境排放廢棄 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環境質量就會下降,造成環境污染。
師:對。圖6.8向我們展示了污染的形成,看圖說明主要有哪些污染的種類?它們是如何造成的?
生1: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由工業三廢和有害農藥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的。
生2:固體廢棄物污染是由人們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大量垃圾,堆積在城市中或郊區造成的。
生3:噪聲污染是由工廠和交通造成的。
生4: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質泄漏產生的。
生5:海洋污染是由陸地上的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污染物排人海洋及海上運輸、海上鉆井平臺造成的。
師:對。污染的種類越來越多,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過渡)
師:環境污染的產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談談你對這種模式的認識。
生:(討論回答)人們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認識不到或者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隨意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導致各種污染的產生。發達國家走過了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這個教訓是慘痛的。這種經濟增長既沒有考慮資源的長遠價值,也沒有充分考慮污染給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實際代價,是不足取的。我們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本國經濟時應吸取教訓,走綠色經濟的道路。
師:對。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等,已經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局部性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已成為社會公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過渡)
師:不同區域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是不盡相同的,即環境問題的地域差異。請同學們說一
說,在城市和鄉村兩類聚落地區,環境問題的表現有何不同。
生:在城市地區,由于交通、工業活動和人類過度聚集,污染集中,因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在鄉村地區,主要是因 為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
(過渡)
師: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表現也不一樣,你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
生:(討論回答)發達國家工業技術發達,消耗了世界上絕大部分資源,排放的污染物也占絕對多數,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發展中國家基本都處于經濟發展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卻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此外,發達國家利用一些發展中國家急于發展經濟的需求,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些都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
師:對。請看P95圖6.11“當今世界環境問題舉例”,完成讀圖思考。
1.列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并分析其中的差異。
生1: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環境污染,如海洋污染、河流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破壞,如非洲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的過度放牧,導致沙 漠化的加劇,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大規?撤,導致野生生物物種滅絕。
2 .分析圖中的案例,哪一個地區的環境問題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地區甚至全球?
生1:北海和地中海的污染可能影響到其他海域,甚至全球的海洋。
生2:加利福尼亞的煙霧會影響到其他地區甚至全球。
生3:南美洲的熱帶雨林砍伐,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人類在飽受了環境的報復懲罰之后,已逐漸認識到發展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2課時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板書)
師:發達國家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們逐漸認識到,如果僅僅依靠科學技術手段和工業文明的思維定式去修復遭到破壞的環境,是治標不治本的。人類必須從自己的行為中找到答案,必須調控自己的社會行為以及改變支配自己社會行為的思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也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人們迫切需要找到一條正確的處理環境與發展關系的出路,使人地關系走向和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認。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呢?
生: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師:對。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從理論探討走向實際行動,并為全球開展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導性框架。
讀圖6.12,談談你對可持續發展思想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生1: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生2:在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要追求質量改善,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師: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公平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
共同性原則
如何理解這三個原則?
生1: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要公平,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也要公平。
生2:持續性原則——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
生3:共同性原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全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同時,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變為全球性問題,所以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活動與探究
L一名中學生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一個可持續的世界會為今天的人們和他們的后代
提供充足的能源、食品、潔凈的水、住房以及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边M一步閱讀下面的材料,請你談談自己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生回答,師總結)
答:不同的人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下的定義不同,但本質是一致的。
2.閱讀下面一篇新聞報道,你認為“給蛇讓道”有沒有必要?
答:有必要。人類在森林區內修筑公路,已經侵占和破壞了蛇的生存環境,如果再不對蛇的遷移進行保護,蛇數量的減少以至滅絕將不可避免。這種做法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
3.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衡量標準,對下列觀點作出評價。
(1)人類有義務保護地球上所有的物種,人類的發展不應該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
答: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2)自然資源應當被充分利用來發展經濟,而不應當被閑置。
答:不正確。對可再生資源可充分利用,對非可再生資源要節約,綜合利用。
(3)如果砍伐森林是當地人目前主要的經濟來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答:不正確?梢钥,但要砍、育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4)對于全球共有的大氣、海洋、生物資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答: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5)保護自然很重要,因為 它為我們提供食品、藥品和其他生活用品。
答:正確。
(6)即使絕大多數人從不光顧,保護野生自然區域也是重要的。
答:正確。保護野生自然區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7)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時必須考慮環境因素。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對立的,關鍵是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答:正確。用可持續發展系統來解釋,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環境屬于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選取一個發達國家,對其工業化的過程、環境的改變及目前所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寫一篇文章,介紹其發展歷程。
課后練習
1.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 )
A.人口問題和資源問題
B.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C.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D.越疆污染與環境問題的全球性
2.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人口壓力方面外,還包括……………………………………( )
①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滯后②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③資源的不合理地利用④環境
自凈能力減弱⑤人口的增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3.下列人類生產活動中,可引起生態破壞的是………………………………( )
A.圍湖造田
B.黃土高原上種草種樹
C.內蒙古高原上退耕還牧
D.工業廢水排人海洋
4.“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句話較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D.發展性原則
答案:l.B 2.A 3.A 4.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8068.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