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課題: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

【探究與點撥】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2.內容:

①農業方面:





②工業方面:





3.評價:

①積極:

②局限:



4.結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內容:

①工業方面:



②農業方面:





3.評價:

①積極:

②局限:



三.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

1.背景:

2.方針:

2.內容:

①開始階段:





②后來:

3.評價:







4.結果:

1.請思考:赫魯曉夫為何率先在蘇聯進行改革?



2.你認為導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3.戈爾巴喬夫改革有何特點?蘇聯解體是否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
【重難點解析】

1.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①它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調整生產關系,忽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

②它脫離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執行指令性計劃,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提高和蘇聯經濟發展。

③它從農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視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進而影響到輕工業生產和消費品的供應。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蘇聯領導人,強行把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后來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2.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一是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即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長期積累的種種矛盾與問題孕育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二是直接的現實原因,即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推行了一條背叛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路線,一步步把蘇聯引向深淵,并由他們親手毀掉了蘇共和蘇聯;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戰后世界形勢的變化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得手。
【鞏固練習】

1.這是流行于前蘇聯的一則笑話:某主婦到食品店買肉。“有肉賣嗎?”“沒有”“那牛奶呢?”“我們只管賣肉,過街那家店才沒有牛奶賣”。這則笑話

A.贊揚蘇聯人特別有幽默感 B.說明社會主義制度不能發展生產力

C.表明蘇聯人特別喜歡吃肉和牛奶

D.諷刺蘇聯的僵化體制帶來的物質短缺問題

2.1958年,如果中國的官員去蘇聯參觀訪問,雙方就當年的農業建設交流經驗教訓,蘇聯方面最有可能談論的是

A.蘇聯的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 B.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C.余糧收集制度 D.糧食稅制度

3.有學者提出:“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魯曉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不夠實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確指導思想

C.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堅持斯大林模式,不愿進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為超級大國 B.增強綜合國力

C.增強國力和軍事力量,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D.以重工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5.下表是蘇聯1960??1985年經濟增長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據:1985年的《蘇聯國民經濟年鑒》

造成蘇聯25年來出現這種經濟變化趨勢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長期爭霸

C.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敗 D.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6.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相同點是:

A.導致蘇聯經濟的全面滑坡 B.涉及政治體制的改革

C.經濟改革的效果不大 D.對原有經濟體制進行了徹底的改革

7.戈爾巴喬夫改革對蘇聯的命運影響很大,其結果說明

①這是由于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而產生的必然結果 ②個人能力決定了歷史發展的走向 ③執政者的政策調整往往對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有著重要影響④社會主義制度下各種體制都必須講究穩定,不能更改動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8.就蘇聯改革,有人評述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說“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的主要論據可能涉及戈氏

A.沒有在經濟領域進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與美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危機

C.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將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豐富的從政經驗、靈活的應對政策,個人獨斷專行

9.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辭職演講中說:“我們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的多,越來越落在他們的后面。……”這種現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與美國軍備競賽的拖累

C.東歐劇變影響 D.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10.導致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號與目標不切實際 B.未能觸動原有體制

C.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 D.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二、非選擇題

11.(14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魯曉夫(1894~1971)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對蘇聯內外政策進行調整。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為提高糧食產量開始大規模的墾荒工作和推行“玉米運動”。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時,他提出在15年 內在人均產品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1961年,他又聲稱蘇聯將在“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赫魯曉夫的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1)赫魯曉夫推行大規模的開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運動”推行后,許多地區種植的玉米不結穗,導致計劃破產,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3左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何異同?(8分)
【總結與反思】

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規模毀草、毀林開荒,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開荒地區風蝕、水蝕嚴重,土壤嚴重退化。(3分)

(2)緯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點: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3分)結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3分)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3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8175.html

相關閱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必修2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教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案
第7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