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三在生物實驗操作考查培訓和考查中,經常發現學生實驗操作的不規范,存在的問題有顯微鏡操作、滴管的用法、酒精燈的使用方法不正確等。本文以顯微鏡的使用為例進行了分析闡述。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
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比較和歸類互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過比較,認識生物的異同點之后,才好進行歸類;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進行歸類,才好進行比較。因此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
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
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為前提的,相輔相成的,在學習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進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達到對知識正確、深入的掌握。
4.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用的幾種。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一、學生在使用顯微鏡過程中常犯的錯誤
1.顯微鏡拿法不正確,安放位置不當,有礙操作。顯微鏡安放不是靠前就是靠后,或位置靠右,甚至把鏡筒向著自己。顯微鏡應安放在離桌邊緣5cm(7?10cm)、鏡筒向前,并講清顯微鏡位置稍靠左側的道理。
2.對光顧此失彼。對光時往往忘記了反光鏡的正確使用,不能根據光線的強弱來選擇平面鏡或凹面鏡;用高倍鏡進行對光,不把低倍鏡位置放低;在轉動轉換器時,物鏡沒有到位,光圈也沒有調節好,視野光線不均勻、明亮。
3.不能迅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沒有按簡明、合理的程序操作。先使用視野寬的低倍鏡,把要觀察的材料放通光孔中央,放下鏡筒使物鏡下端與裝片的距離約1cm(2cm),沿逆時針方向徐徐調節粗準焦螺旋,同時左眼注視視野,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第一次標本未進入視野,那么要重新操作,在調節粗準焦螺旋的同時,移動裝片,直到看見物像為止。
二、學生在使用顯微鏡過程中常犯錯誤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
1.產生原因:顯微鏡操作在初一時候學習的忘記是一個方面,平時訓練少,或者沒有辦法訓練。另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師的水平不一致,教材的不同,要求不一致,教學角度方法不一樣。
2.解決方法:應該首先規范教師實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統一教師的實驗教學標準。其次,加強起始年級的實驗教學。這就要求起始年級的教師在進行每一節實驗課前做好一下準備工作:
(1)備教材。教師明確實驗的目的、內容、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和安排好實驗課的具體步驟,準備好實驗用的儀器、藥品、實驗教材,保證實驗課的順利進行,另外,準備好實驗課所需要的幻燈片等輔助教具。
(2)備學生。根據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最佳方法。較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同步教學法,即教師邊明確講解、準確示范,學生邊做,嚴格訓練,及時糾錯,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這樣,學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三、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教學實例分析
(一)顯微鏡的結構
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主要包括物鏡、目鏡、反光鏡和聚光器四個部件。廣義的說也包括照明光源、濾光器、蓋玻片和載玻片等。
1.物鏡
物鏡是決定顯微鏡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接近被觀察的物體,故叫做物鏡或接物鏡。
根據放大倍數的不同可分為低倍物鏡(10倍以下)、中倍物鏡(20倍左右)、高倍物鏡(40?65倍)。工作距離是指當所觀察的標本最清楚時物鏡的前端透鏡下面到標本的蓋玻片上面的距離。物鏡的工作距離與物鏡的焦距有關,物鏡的焦距越長,放大倍數越低,其工作距離越長。例:10倍物鏡上標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為物鏡的放大倍數;0.25為數值孔徑;160為鏡筒長度(單位mm);0.17為蓋玻片的標準厚度(單位mm)。1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6.5mm,4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0.48mm。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5440.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