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究性教學實施現狀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積極方面。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開展探究性教學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班額過大問題與分析
探究性教學適于小班額上課。目前大部分學校每班學生人數超過55人,有的竟達70人之多。這使一個老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即使是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地能參與到探究教學活動中,但仍然不能在教學中體現面向全體的原則,仍然不能通過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因而要實現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的目標就顯得很牽強。筆者認為,大班制不利于探究性教學的開展。最適應搞探究性教學的班級人數最好限定在35人以內(在美國,每班學生大約20人左右)。造成班額過大的原因很復雜,有教學投資問題,有“擇!眴栴},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定師生比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學校和社會為學生進行探究教學提供的教學資源還遠遠不夠。例如,教師、實驗室供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活動的社區教學資源等嚴重不足,相關的科研院所向學校開放的程度不夠,社會上相關的企事業沒有適合學生活動的空間;還有一些不勝任的教師不能盡到教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換一個角度說,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尤其是初中生物學科更為突出;學校目前的管理機制有的還不能適應目前探究性教學;若實行小班化教學這一機制,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的核定還有待相關的政策等等。
二、教師對探究性教學內涵的理解問題與分析
目前有一種把探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的傾向,或者把提倡探究性學習等同于要求學生都成為科學家。由此而產生的巨大壓力,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相反因思想混亂造成教學的無序狀態。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策略,雖然同樣適用于科學研究工作,但是根據不同的學段和不同的預期目標,探究性學習策略的內容和實施水平應當是不同的。基礎教育階段推行的學生探究性學習策略,更多地是通過主動的觀察和比較、思考和總結,更好地學習他人的經驗,并逐步有效地轉化成為自己的經驗。在這一階段,過高地要求學生,提出一些類似于大學生課程專題甚至畢業論文水平的課題作為學習要求是不恰當的。
盡管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但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和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實驗。不是所有動手的活動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是需要親自動手。在教學中應當有所選擇,凡是和學生原有的經驗相近、相關或存在聯系的內容,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都可以應用探究性學習策略學習。
三、教材中設計的“活動”難以完成問題與分析
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10個一級主題的第一主題,并給出了為數不少的探究活動建議,教材中也設計了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 目的在于倡導探究性學習。然而,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師們普遍反映需要學生動手實驗的探究活動過多,“活動”達成的目標類型多種多樣,部分探究活動需要時間長,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由于初中生物學科不能加中考,不受重視,課后活動難以保證。如果每一項活動都去完成,教學時間根本無法保證。這就帶來了一個需要教師和學生自主選擇的問題:該選什么?深人到什么程度?如何開展?怎樣組合?對這些問題教師不易把握。課程標準和內容標準中的活動建議只是建議而已,不是要求必須做到的。教師可以在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對相關教學內容要求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可以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經驗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考慮本校生物學科的教學條件。
四、課程資源問題與分析
現實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必須依托豐富的課程資源。在大部分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現在最缺乏的資源是圖書資料、實驗室及相應的設備,還有網絡資源。探究學習需要充足的學習時間和必要的實驗設備及材料。一方面教師有責任發掘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有相應的投資和建設。調查表明,探究性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驗儀器,這一點在城市中學尚未做到應用自如,在一些普通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學推廣就更難。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普通學校教學設備相對落后。現在各類初中都將提高升學率作為學校工作的第一要務,學校教師都是通過加大教學工作量,讓學生在題海中“暢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根本’‘沒有熱情”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因為探究學習相對于教師直接傳授更耽誤時間。所以為了能有效地進行生物探究性教學,我們國家必須進一步進行升學體制的改革,改變現行的中考選拔觀念和運行機制,同時教師必須學會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盡量用一些常見的、普通的物品來進行實驗。
五、對上述存在問題的建議
1.探究性教學要有一個螺旋式上升
探究性學習策略對于中小學來說,首先應當有一個啟蒙階段。雖然好奇和頻頻地提問題是所有學生共有的天性,但是它僅僅是一種探究意識的萌動,不能自發地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形成,必須有一個較長時期的、不斷反復和不斷優化的過程。在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時,還應當根據學生的學段和心理特征,在內容和要求上加以考慮和引導。
2.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科學素養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許多生物教師在師范院校所學的內容相對陳舊,因此在進行生物探究性教學時,很多教師感到不適應,甚至無所適從。教師應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首先明確每一個活動的目標和要求。同時,選擇對學生能力幫助較大的幾項“活動”精心設計,補充教材,重點引導。學生能力的培養依靠教師嫻熟的引導,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課本,吃透課程標準,學會取舍,把握重點,應有選擇地組織探究性教學活動。既要防止無所作為,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要防止不分輕重,過于偏離教學目標。
總之,生物學科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生物探究性教學也是在不斷探索中才能得到發展和完善,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96092.html
相關閱讀: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