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內容及要求】
種群的特征Ⅰ
理解種群密度及種群數量變化特點。
【考點等級】
考綱內容及要求
三 年 考 情
考點等級
考點關聯
種群的特征 Ⅰ
2012·新課標全國卷·T6
2012·新課標全國卷·T32
2011?海南?T22;
2011?北京?T2;
2010?海南?T17;
2010?海南?T18;
三年6考
一級
群落的結構特征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高考命題分析】
知識點主要集中在:種群特征的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試題以選擇題為主,多以曲線坐標圖為背景進行考查。
【備考策略】
1.深入理解種群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內涵即種群的基本特征,外延即種群的種內關系)
2.理解種群的三個基本特征:數量特征、空間特征、遺傳特征。以種群的數量特征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種群其他特征對數量特征的影響及其內在聯系。
3.引導學生運用實驗、曲線、圖表的方法解決種群數量特征問題,如去除取樣法調查,存活曲線的理解及其應用等。
【考點核心方法突破】
抓住種群密度這一核心概念,掌握不同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理解影響種群密度的內外因素,特別是內因(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進一步掌握種群數量變化在實踐中的應用(有益生物的防護,有害生物的防治、瀕危生物的保護)。
【高考真題訓練及點評】
1、(2012 新課標卷)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水丑生2012-7-13標記)
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
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
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來源:中教網]
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漢水丑7
【答案】D
【解析】由圖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12月變為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可判斷7-12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大量誘殺雄性個體導致性別比例失調,會影響到種群的密度
【試題評價】通過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分析,以坐標柱狀圖的形式考查學生的比較能力與綜合歸納能力。試題難度適中!皾h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水丑生2012-7-13標記)“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水丑生2012-7-13標記)
2、(2012 新課標卷)(8分)某草原上生活著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這種鹿的雌雄個體分群活動(生殖季節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回答下列問題:
(1)該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屬于 (填“不同”或“同一”)種群“漢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個 (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
(3)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項圈,乙組同時拋出兩個相同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一個項圈和一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 (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該草原上的 。
【答案】“ (1) 同一 (2) 群落 (3) 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漢水丑生的生物同
【解析】(1)種群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種群。
(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構成了群落。
(3)根據鹿角效應: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所以項圈和木棍相當于草原上的食草動物,丙組的平均時間比較少。拋出的項圈和木棍的距離在此實驗中屬于無關變量,所以要保持一致,“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
【試題評價】該題基于生態學部分的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種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模擬實驗,對實驗分析能力和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以“鹿角效應”為探究點,考查學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漢水丑
3、(2012 海南)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隨機取樣 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漢水
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 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
【答案】B
【解析】本樣方法最主要的是進行隨機取樣,A正確, B錯誤;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的種群密度,C正確;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不正確。
【試題點評】本題考查植物種群密度調查所用的方法──樣方法,涉及到樣方法的取樣原則、取樣方法的選擇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難度不大!皾h水丑
4、 (2011 浙江)下表是調查野山羊種群生存狀況的原始數據。若把表中數據轉換為種群存活曲線圖并進行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
A存活曲線圖中橫坐標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年齡,縱坐標的來源于存活數
B該種群的存活曲線呈凹形(類型Ⅲ)
C該種群中大多數個體在平均生理年齡后死亡“漢水丑生
D分析存活曲線可知該種群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答案】B
【解析】表l數據顯示的是隨年齡的增加,存活個體數和死亡數的數量變化,因此在轉化為種群存活曲線時,以年齡為橫坐標,以存活數為縱坐標,A正確;將表格中的數據轉換成存活曲線后,可直觀看出曲線呈凸形,B錯;由圖表所給的種群存活數與年齡的關系,可以得出種群中個體大多數在生理年齡后死亡,C正確;根據轉化得到的存活曲線可知該種群在幼年和成年期存活率較高,該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所以該種群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D正確。答案B
【試題評價】:本題以圖表為載體考查種群的特征和模型構建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數據分析及運用能力。
5、(2010 山東)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據此分析得出的正確表述是
A.在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
B.圖示規律可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
C.該圖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
D.在K/2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答案】C
【解析】在K/2時,種群的凈補充量最大,因此對于有害動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錯誤;該圖示不能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由于人類與自然種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計劃生育的影響,因此B錯誤;該圖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用于指導生產實際,因此C正確。在K值時捕撈魚類得到的日捕獲量最多,因此D錯誤。
【試題評價】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分析。
6、(2010 海南)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
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
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樣方法調查生物種群密度。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選擇樣方要隨機選擇,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選擇植物密集的地塊。
7、(2009 山東)右圖曲線a、b表示兩類生物種群密度與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一般體型較大,營養級較高 “漢
B. 依據曲線b,人工養蜂時種群密度中等最好
C. 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不宜過大
D. 種群密度為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競爭最劇烈
【答案】:D.
【解析】:本題通過數學曲線圖的形式反映了種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具備能夠從圖示中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依據曲線b,種群密度中等時存活率最大,故B正確。曲線a表示的大型動物,由圖可知,種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不宜過大,所以A、C錯誤。D項中種群密度越大,種群個體間競爭越劇烈,故而d點不是競爭最劇烈的點。
8、(2008 海南)下列四圖中能正確表示某池塘魚個體的平均增長量與種群密度關系的是
-
【答案】:B
【解析】:在種群密度較小的一段時間內,種群內個體生活環境充裕,個體增長量較大,當種群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個體間種內斗爭加劇,個體平均增長量明顯減小,出現題中B項所示曲線。
9、(2008 江蘇)下列選項中,對種群密度影響最嚴重的是
編號
生態系統
采收對象
現有生物量
年增長率/%
年采收量
①
馬尾松林
馬尾松
200 00m3
2
1 000m3
②
淡水湖泊
鯫魚
10 000kg
34
3 600kg
③
山地
甘草
1 000kg
20
300kg
④
灘涂
沙蠶
10 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馬尾松的年增加量為4000 m3,而年采收量為1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加量;鯽魚的年增加量為3500 kg,而年采收量為3600 kg,年采收量與增長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長量為200 kg,而年采收量為300 kg,遠大于年增長量;沙蠶的年增長量為3000 kg,而年采收量為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長量。
解法二:馬尾松采收量為0.5%,增長率為2%,則種群密度變化值為增加1.5%;鯫魚采收量為36%,增長率為35%,則種群密度變化值為減少1.0%;甘草采收量為30%,增長率為20%,則種群密度變化值為減少10.0%;沙蠶采收量為5%,增長率為30%,則種群密度變化值為增加25%。
【試題評價】:本題考查解讀表格的能力和對種群數量變化的應用
10、(2007 江蘇)(6分)“標志(記)重捕法”是動物種群密度調查中的一種常用取樣調查法: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M)全部進行標記后釋放,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記個體數(m)占總捕獲數(r1)的比例,估計該種群的數量(N)。某研究機構對我國北方草原一種主要害鼠──布氏田鼠進行了調查。調查樣方總面積為2hm。(1hm2=10000m2),隨機布設100個鼠籠,放置1夜后,統計所捕獲的鼠數量、性別等,進行標記后放歸;3日后進行重捕與調查。所得到的調查數據如下表!皾h水丑生的生
捕獲數/只
標記數/只
雌性個體數
雄性個體數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樣中標記比例與樣方總數中標記比例相等,寫出樣方中種群總數(N)的計算公式 !皾h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水丑生2012-7-13
(2)該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為 只/hm2。事實上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上述計算所得的平均種群密度與實際種群密度相比可能會偏 。
(3)綜合兩次捕獲情況,該田鼠種群的性別比例(♀/♂)為 。“漢水丑生的生物
(4)在上述調查的同時,還對樣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數進行了調查(假設樣方中只有這一種鼠),平均每100m2有3.6個洞口,洞口數與田鼠數的比例關系為 。“漢水
【答案】(6分)(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 :1
【解析】考查了種群密度調查的有關知識。用標志(記)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大小的公式是:第一次捕獲數/種群總數=第二次捕獲標記數/第二次捕獲總數,則種群的數量(N)=Mn/m。該地種群的總數是:32×36/4=288只,則該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為“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這樣使得第;次捕獲的個體隨機性差一些,計算出來的,數值可能偏高。從表中的統計數據很容易得出該田鼠種群的性別比例(♀/♂)為32/36。假設平均每100m2有3.6個洞口,則每100 m2有1.44只田鼠,二者的比例是3.6:1.44=2.5:l。
【試題評價】本題綜合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考查學生圖表的識別及分析能力。難度不大。“漢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級群公益作品(漢水丑生2012-7-13標記)
11、(2007 新課標廣東卷)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對種群數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國的人口將逐漸步入老齡化階段
B.2003年,廣東省人口的出生率為1.329%
C.橡樹種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樹種群死亡率較高“
【答案】C
【解析】種群特征主要表現為種群數量上的變化,種群數量特征是指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與遷出,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A項屬對年齡組成的描述,B項屬對出生率的描述, D項屬對遷入,遷出的描述,只是C項屬對種群空間特征即分布型的描述,種群的分布有隨機、均勻、集群三種方式。
【2013年命題趨勢預測】
1.主要是通過選擇題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
2.也可能通過簡答題給出些新信息或一些新研究方法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行考察。如能量分配與生殖,體型效應與生殖,滯育與休眠等對種群數量的影響。
3.也可將種群和遺傳、進化聯系在一起考查種群的遺傳特征。
【教學反思】
1.一輪復課應多聯系學生實際,重在授予學生方法和思維。
2.抓住教材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但不可拘泥于過教材。
作者簡介: 燕亞軍,男,漢族,37歲,陜西旬邑人,大學學歷,民盟盟員,中學生物一級教師,咸陽市教育學會理事,咸陽市教學能手,陜西省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優秀輔導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3579.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